两会:中国经济双引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13日16:08 观察与思考 | ||
2001年7月13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第29届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2002年12月3日,地中海沿岸摩纳哥,五星红旗前,国际展览局主席诺盖斯一锤定音:"2010年世博会主办地,中国上海。" 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北京和上海一举赢得的"两会"--奥运会和世博会,给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推助力。正如国务委员、中国申博委主任委员吴仪所说: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和在中国经济中心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将成为21世纪初,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引擎"。 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一个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国家。最新的统计资料分析显示,2002年中国吸引的外资估算已突破500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利用外资的第一大国。 而分别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和上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保持在9.5%和10%以上。去年,两地人均GDP分别达到3000美元和4500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和4.5倍。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而就在十六大召开的前后,北京和上海一举为中国迎来了世界顶级的"两会"。 2001年7月13日,2008年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入主北京。那一夜,举国欢腾,万人空巷。 2002年12月3日晚,欧洲小国摩纳哥,世界再一次将目光转向中国。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在国际上素有"经济、文化、科技领域奥林匹克"之称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花落浦江两岸,为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经济锦上再添一花。 从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到上海2010年举办世博会,最直接的效应便是投入庞大的基础建设资金,这不仅让京城和申城更年轻,更主要的在于快而有效地调整城市功能、城市和产业结构的布局,在于以此为契机,加快实现两地在申办前就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世界级城市"的宏大目标,能齐名纽约、伦敦、东京,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和国际社会,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至巨。 上海申博前,曾流行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桩你本来就想做,现在有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你放手去做的生意,你会不会做?这当然是个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回答的问题。 而如今,政府就把这样的"千载难逢"带到了家门口。 在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一次次切切实实地经历着大有作为的喜悦。 火热的"奥运经济" 北京申奥,在1年前告一终结。然而,火热的"奥运经济",如同永恒的奥运圣火,仍然迸发着燎人的火焰。 江湖中,流传着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公布的一笔奥运经济版本: 为举办奥运会,在2008年以前,北京将陆续投入资金2800亿元,其中有18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713亿元用于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170亿用于场馆建设,113亿用于运营费用。北京基础建设拉动的是相关产业如、建筑业、房地产业、通讯及交通业等成倍的增长。 奥运经济带来的直接受益者当属旅游业。根据经验,奥运会举办城市一经确立,会立即吸引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前来观光旅游。有人测算,如果在奥运会7年准备期中,每年增加20万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奥运会期间再增加100万人,总共将产生1700亿元的旅游需求。这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包括飞机和汽车运输、食宿和购物相关行业的国内需求是5000亿元以上。 这些 "天文数字"催生的"奥运经济",可拉动北京的GDP每年再增加2-4个百分点,全国每年GDP将多增0.3个百分点。 申奥成功后的企业界,虽然感觉自己已十分冷静,但企业"嗅着钱的方向走"的习性,衍生出的对奥运经济的热情,还是超出了常人的想像。北京,成了相关行业角逐市场的竞技场。在建筑业,今年初,浙江就有66家建筑企业大举进京,寻求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和奥运场馆建设的机会。民营企业,浙江广厦集团更是在控股建设部下属的北京中 公司、成立广厦京都置业后,于5月11日,收购北京二建,业界评价,其用心直指"奥运"。而意在奥运的企业有何止这一家,何止在建筑行业。 "经济奥运"胜奥运 从知名度来说,世界博览会不及奥林匹克运动会,但其在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影响深远。尤其是综合类世博会,仅"经济奥运"、"经济、文化、科技领域奥林匹克"等美誉,就足以引其他盛会尽折腰。 从科技和文化角度来看,自世博会诞生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新发明的高科产品,如蒸汽机、电视、电话都首先在这里亮相;商品房、商场、超市等现代文明产物也最先通过世博会传向世界。 在法国,埃菲尔铁塔也成为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的传世经典。 实践证明,世博会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仅是长达半年的当今世界名牌企业的成果展览和经济成绩的展示,管理到位,营运得当,更将会对举办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造就了关西经济带连续10年的迅猛发展。 1993年韩国世博会,在该国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高达120亿美元以上。 "直接投资30多亿美元。""观众客流量7000万人次。"这是人们在谈到2010年世博会时用得最多的两组数字。考虑到乘数效应,由此带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商业、旧区改造等延伸领域投资更是直接投资的5到10倍。而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计算方法,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仅展会期间的7000万游人就已是天文数字。 显然,上海世博会所蕴藏的这种超常发展和巨大商机,必将给这片朝着国际大都市目标进发的热土及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经济带,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而具有持久性、广泛性、国际性等鲜明特质的世博机遇所包含的,既有申办时的先发效应,又有筹备举办时的直接效应,更有结束后较长时段内的后续效应。上海市政府更是承诺保留各国所有的自建展馆,用作永久的商务、文化、艺术、科技的交流,其推波助澜作用相对更深。 分析认为,世博效应还将产生10-15年的影响。世博会对2010年前全国每年GDP的拉动可达0.6个百分点,是奥运经济的两倍。 但无事的中国,并不满足于数字的堆彻,何况预测总有风险,但可以肯定的是,世博和奥运这"两会",如同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双引擎",此后的七、八年间,在中国南北相继启动,将使中国创新的里程。 狂欢、亢奋、激动…… 面对争取到的重大发展机遇,中国难抑心中的平静。 洞察、分析、出击…… 当期盼成为现实,激情也化作了动力。在经历了申博成功的激动之后,面对伴随着机遇的挑战,中国人民正以理性的目光认真思索着自己与"世博"的关系,悄然中,准备着搏击。(观察记者:徐友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