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两会”代表、委员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17日07:36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 ||
李克强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规划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同时,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我省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成为“两会”期间的热门话题之一。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曾经为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中 文化建设,应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陈全国代表说,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它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当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张锦堂代表、梁铁虎委员认为,用先进文化统领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刘清俭委员认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著名豫剧演员王希玲委员说,搞先进文化建设,对于我们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文艺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多出精品。还要与市场、与人民的审美情趣结合起来,推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来自艺术战线的方可杰、陈锦生委员认为,必须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种文化形态复杂纷纭,特别是在我省农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必须以先进文化来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文化建设,本质在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归根到底就是塑造民族精神。这是“两会”代表、委员们研究探讨文化建设问题时形成的广泛共识。秦俊、董文建委员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郑永和、邓庆洲代表,金萍、张志泉委员等都认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我省开展的“热爱河南、增辉中原”就体现了这种结合,效果良好。马秀泉、黄道功代表说,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日,我们必须强化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精神,激励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祖国的美好未来。 文化建设,重点在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键是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人才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六大指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李克强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造就一大批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使“两会”代表、委员深受鼓舞。 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根本在于发展教育。来自教育界的代表和委员介绍说,5年来,我省人才培养数量不断增加,适应性明显增强。但从人才结构看,高层次人才仍然严重缺乏,如博士全省仅600多人,博士后全省不到百人,具有正高职称的在职科研人员全省仅2300多人,这对于一个有着9000多万人口的大省来说,未免太少。 张时今代表、毛德富委员说,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解决我省人才短缺的问题,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教育,我们应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及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周学山代表认为,长期以来,我们重点抓基础教育,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随着“普九”任务的基本完成,面对新形势,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培养高、中级人才的力度,特别是技术技能型人才。郑州轻工业学院院长张亚伟委员认为,目前存在着人才浪费现象,调查显示,大学生失业率在逐年上升,要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高等人才培养体系。 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祁金立代表,陈相成、张秉义委员说,我国许多省市如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纳和网络人才。我省每年通过高考和考研、留学等走出去的人才很多,但回来的却很少,人才严重外流的状况很令人深思。我们应借鉴发达地区吸引人才的经验,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积极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使河南成为中西部重要的人才集聚高地。 文化建设,应抓紧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 廖华歌代表认为,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后,群众的文化消费进入旺盛期。据有关部门估算,到2005年,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5500亿元。我省的文化产业在全国来说,相对落后,如果不抓紧发展和壮大我省的文化产业,提高总体实力,很难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 张文军、常俭传委员呼吁,河南文物资源无与伦比,但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他们建议依托我省文物资源优势,自三门峡至商丘,构建沿黄旅游带,使中原文化放出新的光彩。杨丽萍代表、陶明伦委员建议,我省应抓紧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运用财税、金融等手段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以资产为纽带,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实现跨地区发展和多媒体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运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旅游、信息等相关行业联动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夏雁委员提出,文化公益事业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国家必须在投入上给予保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同时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努力降低其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不断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