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 博物馆里长见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21日12:46 北京日报 | ||
本报记者 赵婷 去革博“旅游” 抬头有“大树”,脚下有清流。才从长城脚下经过,就一脚迈进了朱红的故宫大门;龙门石窟挨着皖南古村落;颐和园紧邻苏州古典园林;还有远道而来的有莫高窟的飞天、西 《神州风采———世界遗产在中国》,5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是革博历史上占地最大的展览了。从木料到石头,都是千里迢迢从各遗产地运来的。一些文化遗产单位还送来了珍贵的文物,故宫的20件套展品中有13件是国家一级文物;布达拉宫珍藏的八瓣莲花大威德坛城系明朝永乐年间雕铸,平时你专程去西藏都不一定看得到呢。 到历博看千年干尸 2800年前的古人到底什么样子?不是画像,不是蜡人泥塑,也不是想象中面目狰狞的可怕模样。近3千年时光流转,沧海都化作了桑田,但“他们”身上柔软的丝帛竟然完好如初,脸上的眉毛、胡子甚至恍若生前。正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天山·古道·东西风———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上,来自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三具古尸,这些天“听”到了不知多少惊叹感慨,要知道那具最小的小小婴尸只有8个月大! 有关丝绸之路的展览在北京举办过多次了。但这一次,历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精选了上下跨越两千年间(约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1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145件展品———伊犁波马的金银器,吐火罗文书残卷,吐鲁番地区汉唐古墓出土的木俑、泥俑、丝织品、麻绢画、纸文书……其规模之大、展品之精可谓空前,其中不少展品都是自出土之后首次公开展出。 尤其难得的是活跃在展厅里的那些志愿讲解员们,神秘、陌生的文物经过他们的解说变得立体而丰满———残破的织物上,“联珠胡王纹”呼之欲出;伏羲女娲图和现代DNA的螺旋结构挂上了钩。 上云居寺“三学” 远在房山的古刹云居寺不仅是经文荟萃之地,还是书法、拓裱以及古籍印刷等传统艺术的宝库。让广大游客尽享春情春乐的同时,云居寺也没忘借机给大家上一课,推出了让您亲自动手的学书法、学拓裱、学印刷的“三学”活动。像“龙藏”木经馆就准备了传统印刷用的经板和工具,你不妨试一试,带一份“龙藏经”真品回家。1月20日至2月10日,属羊的游客在云居寺会得到一份惊喜。 进农博“务农” 水田犁、旱地耙、点葫芦、单脚耧……那些曾经熟悉,曾经在祖辈手上磨出一层层老茧的家伙什如今已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变得遥远而陌生。中国农业博物馆的《中国传统农具》也许能给孩子们补上一课。 展出的350余件传统农具地域覆盖面广、种类多,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我国传统农具的使用和演变状况。展品中有几件是连古农书上都没有记载的稀罕农具。像贵州雷山的手摘刀和海南的手捻刀是专门采摘谷穗的小巧用具,极为罕见。 走出展厅,到场院里摇着辘轳打水、看看自己能不能推动石碾子石磨。这样的展览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有机会认识那些从现代生活消失了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