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排行榜27位李海仓:要有化蝶的勇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23日06:33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蚕-蛹-蝶”是一目生灵在自然界中生命的循环周期,“焦-铁-钢-钢材则是山西海鑫集团在海内外钢铁市场上拓展的前进轨道。这看似互不相干的两种轨迹历程,在李海仓形象的比喻下被生动地联系到了一起。 记者采访李海仓时,他正处于海鑫下一步该投资什么项目的思索之中。当记者问他,这种状态能否理解为海鑫正处于蛹化蝶的阵痛中?作为海鑫掌门人是否也因此而处于转型间 做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不及时创新、不及时终结传统落后的工艺,是不能使企业得以升华的。如果没有创新,对于李海仓而言,就意味着他很难把东镇乃至闻喜建成一座花园式的钢铁城市。 在山西一些炼焦的民营企业中,多数是污染严重的小焦炉,就在人们对此已经熟视无睹之时,李海仓率先打破了这种局面,他在晋南大地立起了当时比较先进的萍乡炉。从1987年到1990年,李海仓在4年内建起了4个焦化厂,而且主动从土焦过渡到机焦,生产能力达到26万吨。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李海仓决定集中精力发展主业。他让企业先上铁,把自己生产的焦炭全部吃掉;再上钢,消化掉自己生产的铁;然后上轧钢,把钢就地转化成钢材,形成“焦-铁-钢-钢材产品链条,在产品终端实现了效益最大化。26万吨焦炭转化成钢铁后,物流吞吐量只增加3倍,而效益却增加了70倍。 众所周知,钢铁属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对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家,涉足钢铁行业确实需要相当大的勇气。 1993年,李海仓投资8400万元新上两个124立方米的炼铁炉。1995年,他又果断决策上马炼钢和轧钢项目。当时,钢铁产品已呈饱和状态,许多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但是,李海仓认为,没有过剩的产品,只有做不好的企业。只要产品成本低、质量好,就一定会有市场。很快,李海仓挂帅的海鑫集团凭着成本低、质量好,在全国钢铁行业中后来居上,并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创新再次发挥重大作用是在1999年。正当李海仓雄心勃勃,准备投资12亿元新建1080立方米高炉、80吨转炉、120平方米烧结机和60万吨机焦时,社会上有人指责这是重复建设,应该整顿。李海仓提出一种全新观念说服了所有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是重复建设。如果硬要把这说成是重复建设的话,那也是一种高水平的重复建设,因为它能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目前海鑫已成为山西省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其经济规模也已经跨入到全国钢铁企业前20名。其总资产和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50亿元,利税将超过7亿元。 不过,李海仓对此并不满足,他下一个目标是进军世界500强。这个目标,或许就是他眼中又一只美丽的蝴蝶吧。 原载《中华工商时报》 《江南时报》(2003年01月23日第十六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