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伊拉克的中国女观察员 为联合国工作5年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28日11:14 环球时报 | ||
执行“石油换食品”计划后,伊拉克市场红火了不少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图片 在联合国驻伊拉克各机构的工作人员中,于瑞绝对是资历最老的之一。迄今,来自中国的这位联合国人道主义女观察员已在伊拉克呆了5年多。“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刚刚生完孩子的于瑞在她北京温暖的家中打开了话匣子。她的丈夫是一名加拿大籍的联合国工作人员,两人在伊拉克相识相恋,这段有了归宿和结晶的爱情也是于瑞在伊工作的收获之一。不过,谈起在伊拉克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于瑞的自豪、兴奋和沉重显然要多于甜蜜。 我们不能进伊百姓的家,只能看着他们把物资领回去 于瑞原先是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官员。1996年下半年,外交部让各部委推荐人到联合国工作,任务是到伊拉克执行“联合国986决议”,也就是著名的“石油换食品”计划。当时33岁的于瑞报了名,结果,40多名被荐者中只有两人入选,而她就是其中之一。 1997年2月,于瑞以联合国人道主义观察员的身份来到巴格达,成为了第一次海湾战争后首批进入伊拉克的联合国官员。 人道主义观察员在伊拉克做些什么呢?于瑞说:“我们的工作就是监督‘石油换食品’计划的物资分配情况,确保那些东西用在老百姓身上。”于瑞清楚地记得,她的第一次工作就是去迎接一艘满载泰国米的中国船,时间是1997年的3月26日,地点是伊拉克惟一的海港乌姆·卡什。于瑞说:“我们一共去了4个观察员,负责记录每辆车的车牌号、装了多少货、运到哪个省的哪个仓库。同时,还有别的观察员在仓库等着,也做同样的记录,然后两边核对,起点和终点必须一致才行。” 像这样的工作,人道主义观察员一直要做到物资发放点上,看着伊百姓把粮、肉、蛋、奶等必需品领回去。至于药品,则要一直跟踪到医院。于瑞说,他们主要观察3个方面:数量够不够、分配是否均等、效率高不高。她说:“在分配点上,我们可以和伊百姓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领取物资的详情,但遗憾的是,伊政府不让我们到伊拉克人的家中去。” 对于联合国人道主义观察员的工作成果,于瑞是颇感自豪的。最初,“石油换食品”有一年1.2亿美元物资的最高限额,但经过一年多的观察,联合国人道主义观察员的报告认为,这些物资对于2200万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来说太微不足道了。通过种种努力,1998年12月11日,安南批准了伊拉克递交的第五期“石油换食品计划”,规定每期石油收入的27.46亿美元用于人道主义项目。从那以后,安理会对“石油换食品”计划每半年审批一次,决定是否继续和对政策做调整。逐渐地,在交换物资的种类上也不再局限于食品和药品。在这方面,联合国人道主义观察员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建议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于瑞特别提到了一些与伊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其中包括建电站、更新污水处理厂等,都是“石油换食品”计划扩大范围的产物。 伊拉克人的生活在“石油换食品”的过程中得到了改善。于瑞初到伊拉克时的印象是“商店里的东西少得可怜;几乎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有电;水我们都不敢喝,好在联合国的工作机构都有自己准备的瓶装水;医院里基本上可以说是什么也没有”。而现在,“市场上东西很多,老百姓用电用水的状况也大大好转,医疗设备也比较齐全了”。于瑞说:“海湾战争和国际制裁,目的是针对伊拉克政府的,实际上影响的却是伊拉克人民。亲眼看到自己的工作能够帮助困境中的人们,于瑞觉得很自豪、很光荣。” 离炸弹最近的一次只有200米,吃住开销都要自己出 事实上,从事这份工作并不容易。 观察员们的观察点遍布伊拉克的东西南北,5年多来,于瑞最多的记忆就是在颠簸的路上赶路,为了完成一个观察任务,两天时间驱车往返近千公里,那是常事。而比颠簸更难熬的是伊拉克南部的高温。于瑞告诉记者,在巴士拉的仓库里,夏天的气温常常高达65摄氏度以上,别说空调了,连电扇都没有。 作为在伊斯兰地区工作的女官员,于瑞还必须尊重当地的宗教习惯。伊北方的一些地区严格要求妇女戴面纱,于瑞有好几次都是在执行任务的路上才想起来忘了戴头巾。于瑞说,她现在有好多条阿拉伯头巾,大部分都是在这种情形下临时添置的。谈起这事时,于瑞还告诉记者,他们执行任务时的吃、住等开销并不报销,而是在联合国发给的薪水里自己开支。 如果说这些听起来更像趣闻的话,那么,与美英炸弹擦肩而过的经历则让于瑞既觉得命大又有点后怕。据介绍,在英美给伊划定的禁飞区里,几乎每天都有轰炸。由于这些禁飞区跨好几个省,所以观察员们有时要穿过禁飞区,有时则在禁飞区附近执行任务。于瑞有两次历险都发生在这时候。一次是去穆萨纳省的一个粮仓执行任务,在他们完成工作离开还不到7分钟,这个粮仓就被炸毁了。还有一次是去北方摩苏尔市的一所医院观察,没想到平时非常友好的院长这次一看到于瑞他们就怒气冲冲地喊:“你们还来观察什么呀?”原来,就在观察员到达之前,医院刚挨了飞机轰炸,10多人受伤,2人被炸死。 但这两次遭遇还不是于瑞经历过的最危险的时刻,于瑞说:“我离炸弹最近的一次只有200米。”事情发生在美军对伊拉克实行“沙漠风暴”行动的第一天。当时,担任一个5人观察小组组长的于瑞正带着自己的组员在摩苏尔,他们要去5个观察点和1个粮仓。路上,于瑞从电台的消息里预感到战争马上要发生,她在和总部联系不上的情况下果断决定中止任务返回巴格达。下午3点多钟,在驱车5个多小时后,他们赶到了总部所在的运河饭店,候在门口的负责人看见他们喜出望外,说别的小组已撤离了,只和他们联系不上。但当天已经撤不了了,根据命令,他们离开自己住的饭店,和没来得及撤的人员一起集中在运河饭店里,于瑞和1个日本女孩、1个苏丹女孩在一个屋子。晚上,突然警铃大作,所有人都被叫到一楼的走廊里坐下,电视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正在直播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看着看着,于瑞他们忽然觉得饭店的房间在颤抖,爆炸声从四面响起,窗户的玻璃全被震碎了,哗啦啦掉了一地,一颗炸弹在离饭店200米远的地方爆炸,身边一个女士不禁抱住于瑞的肩膀,恐惧的时刻一直延续到凌晨。早上6时,联合国总部通知他们立即撤退。当他们安全进入约旦时,无数的记者围了上来。 行李不许超过15公斤,撤退路线也已准备好 事隔几年,战争阴云再次逼近伊拉克,伊恢复热闹不久的市场正走向冷清,不是因为供应不足,而是人们开始紧缩开支,攒钱预备逃亡。于瑞告诉记者:“过去伊拉克人办护照很难、也很贵,一般需要200美元。现在政府鼓励大家拿护照,只要花10美元就给办了。” 在于瑞回国之前,她见到了联合国赴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小组。于瑞说,核查小组是完全独立的,也许是考虑到安全,他们连司机都是自己带的,为的是和伊拉克当地人隔开。据于瑞介绍,在核查小组到来之前,联合国在伊机构统一开了会,要求大家把核查小组成员作为同事来对待,但和他们接触时不要涉及任何敏感问题。 在核查小组里,90%是英美人。于瑞说:“伊拉克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和对待我们明显不一样。”在于瑞看来,伊拉克人对困难的承受力非常强,生活得也很乐观,待人很热情,进再穷的人家,都会请你喝茶。但是,海湾战争后,他们对美英人有了敌意。于瑞告诉记者,联合国在伊的人道主义观察员里原先有9名英美人士,海湾战争后,伊拉克政府全让他们离开了,理由是再呆在伊拉克无法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 虽然人在北京,但于瑞对有关伊拉克的事情非常关心。她知道,1月27日,核查小组将向联合国递交调查报告。她说,她不希望伊拉克再打仗,但是,就连他们这些联合国的工作人员都已作好了应急准备。在巴格达,住有联合国工作人员的所有饭店都有一个安全负责人,撤离路线也已经准备好了。按要求,撤离时,每人的包不能超过15公斤,护照等重要物件必须放在里面,只要说撤,拿起来就走。 现在,于瑞每天都要打开自己的工作邮箱检查一下信件。也许,春节之后她还要重返伊拉克,也许,总部来个指示,她就可以在北京多住些日子了。本报记者 程刚 本报驻伊拉克特约记者 石岳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