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战争对中国石油安全影响不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1日13:57 中国经营报 | ||
美伊战争可能对中国造成哪些影响呢?我认为这取决于波斯湾事态的发展。伊拉克石油储藏量占世界已发现储量的11%,排世界第2,目前生产能力在日产150万桶到200万桶。尽管美国国务院强调说,保护伊拉克油田是“头等大事”。但是战局一开,这部分石油估计是指望不上了。战争引起的恐慌必然殃及周围产油国。再加上国际投机资本借机炒作,因此在战争初期石油价格肯定将上扬。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石油价格一度上涨,老布什决定抛出美国战略储备石油,立即导致石油价格的下跌。根据第一次海湾战争经验,石油价格上扬时间 据分析,伊拉克的正式抵抗难以坚持3个月。据日本学者20世纪90年代的有关研究表明,只要动用石油储备,在石油中断率为10%,断油3个月的情况下,对日本经济也只有轻微影响。由日本这个极端缺乏能源国家可以粗略地推出,即将发生的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大的。但是对于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产业来说,也许必然要大一些。 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的石油问题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因为美国自阿富汗战争后已经进入了中亚,打下伊拉克,使美国进一步攥住了石油供应的水龙头。美国战略家们的眼光一向是长远的。伊拉克战争在相当程度上应当看成是阿富汗战争的继续,是美国逐步全面控制全球石油资源战略的一个步骤。随着美国在石油资源控制上获得全面优势,美国自“9·11”以来的“单边主义”行动方式会进一步强化。石油可能成为美国政府的一张牌。如何保证中国的石油安全,恐怕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从战略上分析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解决之道无非是“多元化”三个字。首先是能源结构的多元化。从宏观上看,中国能源并非短缺,通过改变能源结构可以改善国家安全状况。例如,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核能只占1%的比例,而法国、日本都超过了30%。即使在与石油需求密切相关的领域,中国也可以通过改变能源结构来改善石油安全问题。日本通过加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储备,把原来12个月的战略石油储备降低到6个月,增加其他能源的份额就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我国最终可探明天然气资源为9~12万亿立方米,目前年产量约240亿立方米,居世界产气国的第21位,低于独联体及少数中东国家。此外,我国每年还生产900万吨液化石油气。我国可以通过提高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使用份额,逐步改变我国汽车的能源结构。到2020年如果使用天然气的汽车达到100万辆,消耗天然气150亿立方米,就可以节约1000万吨石油。此外还可以开发替代能源以缓解石油需求压力,比如煤炼油、玉米制造酒精技术等。 其次是能源技术的多元化。从历史上看,每一次能源危机都促进了新能源以及节约能源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改变着国际能源的战略格局。实际上,目前全球的能源技术已经处于一场革命的前夕。在最需要石油的汽车产业中,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呼之欲出,技术上已经没有什么大的障碍,主要是商业化的问题。在汽车能源新技术的开发方面,我国还算赶上了世界的潮流。今后需要把这方面的工作提到战略层面,加速进行。我国的能源技术体系比较落后,我国单位GDP的能耗要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因此通过发展节能技术,也可以改善我国的石油安全状况。 其三是石油国际来源的多元化。实际上中国一旦进入国际石油市场,作为一个政治大国、一个石油进口大国,就已经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国际政治角逐。中国要在国际市场上保障自己的石油来源,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近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俄罗斯,力促俄罗斯的石油运输管道改道,就反映了这一点。多元化意味着多风险,但也意味着风险的分散。尽管在石油国际来源的多元化方面会遇到种种意外之事,但仍然要积极推进。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石油国际来源多元化,不是在商言商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国家安全战略,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保障石油的供应。 其四是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要根据我国实际,逐步推进产业升级,限制发展能耗大、效益差、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产业;大力推进高附加值、能耗小、少污染的产业。日本在石油危机后,使产业结构由“长大厚重”,向“轻薄短小”转变,大大改善了能源的供求状况。值得我国借鉴。 其五要研究国家安全战略、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多元化。要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可以通过多种战略途径。目前从我国战略力量和发展重点来看,笔者认为应当以经济途径为主,即通过改变我国能源结构,能源的国际来源,参与国际合作来更多地从经济途径改善国家经济安全。最后,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也要形成多元化的体系,这些都应该早做准备。赵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