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画报评广东肺炎事件:我们亟需危机处理机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2日18:56 外滩画报 | ||
本报编辑部 又一场危机突现——近来,广东部分地区先后发生部分“非典型性肺炎”病例,截至2月11日下午3时统计,共发现305例,死亡5例。有报道称,2月10日前后,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地出现市民抢购板蓝根冲剂和醋制品的现象。根据本报调查,就在广东部分地区市民抢购药品的同时,海南、南昌、南京等地也同步出现抢购药品现象——发达的通讯手段、 当然,盲目的自救行为会导致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专家说,有时候,灾难所引发的恐慌会比灾难本身更具有破坏性。灾难仅仅是侵害了人的肉体,在一定范围内有杀伤力;恐慌则摧毁人意志,能够导致整个社会混乱。问题是,作为公共安全的维护者——政府,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主动组织起理性、科学甚至是人性化的即时危机救助行动,以替代公众自发而盲目的自救行为? 有关人士指出,在危机发生之后,公众最渴望能够听到权威部门的声音,渴望从主流渠道获得真相,否则,小道消息只能令惶恐和不安继续蔓延。 过去,每逢突发重大案件、疫情并在当地甚至更多地方产生公共安全震荡时,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常规动作”是“捂盖子”、封锁消息。在他们看来,过多的解释会引起更大范围的社会恐慌。但事实上,“谣言止于智者”,传播学理论认为,公众对传闻的恐惧往往正是产生于对事实真相的不了解。 由于政府和公众之间信息渠道的不够畅通,由于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缺乏权威性的信息往往会在传播中被夸大、被扭曲,进而变成流言蜚语。而在此过程中,公众的心理恐慌又会由无到有,由轻而重。 “9·11”事件之后,美国又遭遇炭疽粉末邮件的莫名恐慌,而美国政府方面都在第一时间发布关于炭疽粉末邮件的信息。他们当然也考虑到带来的“负面因素”,但让更多人知情,就意味着更多人因有所预防而免于伤害。有关专家据此分析,一个具备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的政府,在流言出现之初,就应该利用媒体,建立与公众的信息通道,定期发布各种公众需求的信息,以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这也是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和公信力的一种方式”。 广州市政府在建立与公众信息通道方式上的尝试,让我们看到,一个地方政府正试图以新的方式处理突发性危机。2月11日上午10时30分,广州市政府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正式公布广东遭遇不明肺炎病毒袭击的消息。 据悉,这是多年来广州市政府首次就某种疾病流行的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在此之前,当地媒体在报道这次疫情、抢购风潮的过程中,并没像以往一样受到限制——不可否认,对比以往一些地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做法,广州的这些尝试无疑是一种进步。 当然,广东有关方面在处理此次危机过程中,并非没有值得反思之处。比如说,目前发现的305例“非典型性肺炎”感染病例中,医务人员感染发病共105例,占其三分之一。有消息说,这些医务人员染病的原因,主要是因当初与病人接触时,麻痹大意,没有做好自身的预防保护措施。 此外,为什么出现河源市民恐慌、抢购药品之后,公众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警告? 为什么当市场急需抗病毒药品时,当地药厂会因原材料资源供应不上,只得停止接受订货单,尤其是在传染病多发的季节? 为什么在不法奸商大发“灾难财”时,我们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法律法规予以监控、惩治? 出现这些失误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长期的和平稳定,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在突发性危机面前,普遍缺乏“危机意识”。但是,回顾两年前的石家庄靳如超爆炸案、一年前的天津艾滋病病人“扎针”事件,尤其是念及当初由此而起的阵阵社会恐慌,我们会发现,在“危机意识”普遍淡漠的情势下,更为切要的是公共管理部门亟需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可以迅速启动的危机处理机制。 有关专家曾经建议,“我们需要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能够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就像不断进行的消防演习一样,通过演练各种可能在实战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消防人员的消防意识,能够使消防人员时刻做好防火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所以,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对于我们这个转型社会,“危机意识”以及更为重要的危机应对处理机制,就如同现在非典型性肺炎传染区的12层口罩,是一种起码的自我防范必需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