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者为何寂寞--咸安回乡干部的不适应岂止是环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3日11:17 湖北日报 | ||
“孤独”的先行者,要么忍住寂寞勇往前行,要么等着后来人和他们结伴同行。咸安首批打工归来的干部选择了前者。 咸安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人们长期囿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发等上面给钱,发展靠上面指路,在一年年的等待中相安无事,你好我好大家好。 2001年春节过后,区委决定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更新落后的观念,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家里只发150元生活费,时间两年,保留职级,优秀者可提拔重用。 这一决定在全区干部队伍中激起千层浪。去打工面临新的生存考验,在家的也感到压力来了。 咸安区委书记宋亚平说:“咸安的发展虽缺资金、技术、项目,但更缺的是人才。我们放飞出去的这批干部必将成为振兴咸安的中坚力量,区委将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可有人说,这是变相的分流,两年后政策变了找谁呀?有人说这是走过场,花架子。 187名勇敢者当了先行者。两年过去了,放飞的“小鸟”不少已变成“凤凰”归来。 环境还是那样的环境,人也还是那些人,没想到,在沿海市场闯了两年的干部们,对昔日生养他们的故土产生了陌生感,对他们工作了多年的岗位又有了新的不适应。 不适应体现在有意和无意的比较之中:陈亚平每天7点多钟就到了办公室,要求其他人8点钟按时上班都难以做到。他春节给打工回家的经商能手拜年,请他们为家乡献计献策。有人说这样不妥,应该先到村干部家拜年,然后再找经商能手来汇报。 范丁桥说,在深圳打工累在工作节奏上,现在却是累在看不见的环境,处处受到制约,想做点事很难。 他们有时也在单位讲找工作的艰难,讲被“炒鱿鱼”的痛苦,希望以此来激发大家爱岗敬业的热情,可得到的回答是:“你们是给私营老板打工,我们是国家干部。你们学的那一套在咸安行不通。”由此推断,打工干部外出学到的新观念没了用武之地。 他们对一些部门办事程序不适应,得到的回答是:“人家是发达地区,咸安有咸安的实际,不要急,一步步地来。” 人们都承认打工干部两年实践,的确学回了一些新的理念。横沟桥和贺胜桥两镇干部海选,打工归来的干部全部当选,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可当打工干部的改革改到自己的头上时,人们又接受不了。在人们的这种矛盾心理中,打工干部似乎成了“孤独”的先行者。 向阳湖奶牛场党委副书记张浩业说,在发达地区,干好干坏大不一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无功就是过。没有犯第二次错误的机会。不管你过去的身份是什么,关键看你今天能做什么。这些无情的口号,开始我们也不适应,但市场无情,逼着我们放下干部架子,只可惜家里的人体会不到。 气可鼓不可泄,他们抱着一腔热血回到家乡,处处不适应,但时间长了,锐气必减。他们面临着新一轮的“同化”。 眼下,打工干部的人数在咸安干部队伍中只占五分之一。他们从去年底开始陆续返乡,区委对他们中的佼佼者委以重任,有的已在工作中显现出明显的效果。 为防止“同化”,区里的领导也想了很多办法,设想将打工干部集中使用,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的密集区域,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但这也只是一时之计,最终解决问题还得从机制入手,从观念入手。机制活了,干部队伍的大多数观念转换了,区域经济大发展的日子也就在眼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