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的"门槛"该多高—暂未就业毕业生采访纪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6日08:56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2月16日电求职的“门槛”该多高--暂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群体采访纪实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徐 江善吴献 从1999年起,由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 115万人,2002年为145万人,2003年将达212万人,2004年将达250万人,4年增加135万人。高 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暂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多少,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就业出路在哪里?记者最近深入到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甘肃 等地区,广泛接触了教育人事部门和一些高校教师,走访了一些租房而居、暂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 暂未就业的毕业生30余万 随着扩招的大学毕业生陆续走入就业市场,我国出现了一个漂浮社会、暂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找到小吴、小张 等人租住的甘肃省水利厅家属楼时天已全黑。当记者沿着漆黑的楼道摸索着爬到6楼,推开房门,小张躺在床上正在昏暗的灯 下看拿破仑·希尔的《一生的财富》。 新年刚过,清冷的屋子里没有一点过年的气息。两间小屋,大一点的放着两张床,有一张床俩人挤在一起睡。除了床 和电炉旁的盆和碗,屋子里没有任何家具。 小吴说,我们同学三人的月租金300元,还要交水电费,挣的钱只能维持温饱。我们班找到工作的,有些同学干上 一两个月就跳槽了,找工作越来越难了。小张说他现在是打短工,随时都可能被老板炒了。 像小吴这样的暂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多少?教育部门介绍,到去年6月15日,教育部在全国各地直属高校初次就 业率为83%,部委院校初次就业率76%,地方高校只有45%。如果就业率以76%计,待分率为24%,暂未就业的将 有34.8万人。 由于就业难,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暂未就业群体的30%左右。将户籍、档案放在学校,既不 考研也没有就业,约占暂未就业的50%左右。实际真正在家闲呆着找不到事做的只是少数,多数人都到本地或者沿海打工。 呆在家里的毕业生中,又分三种情况,有的家庭条件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在家呆着;有的准备出国深造;再就是社会竞争 能力弱,自身条件较差找不到工作。还有一部分属于时而待业、时而打工的不断跳槽一族。这些毕业生约占暂未就业的30% 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群体越来越多。 教育人事部门的同志指出,暂未就业毕业生队伍的不断壮大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人户分离,不好管理 。 难于就业因哪般 四五位毕业后漂浮在社会的同学聚在兰州一间租来的屋舍内,向记者讲述他们艰难的求职经历,言谈中对择业中的“ 比爹”(家中父母有权势)现象和用人单位不讲诚信的欺诈行为非常不满。但他们对国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政策十分拥护。 戴眼镜的小张说,经过这几年的熏陶,大家的观念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今后大学毕业生待业失业都是正常现象了。 暂未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虽众,但处于动态择业状态,形不成紧密的群体。他们尽管生活清苦,求职屡屡碰壁,但仍憧 憬着美好的生活前景。兰州有位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在几个单位打短工,生活艰苦,但他一直梦想做一名书商。 记者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方式调查发现,阻碍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是: 眼睛向上,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兰州一位大学生老家所在市的企业许诺给他安家费等一系列优惠条件,可他宁肯在 省城待业也不去。大学生就业首选北京、上海、广东及沿海城市,“非省会城市不去”仍是许多毕业生执着的意愿。 就业需求信息不畅,“需要的回不来,回来的不需要”,高校学科调整滞后,急需的高学历、短线专业供不应求。湖 北省襄樊市去年需要本科以上层次毕业生800多人,而回到这个市的只有348人。山东曲阜计算机人才需求156人,回 来的学生只有37人;市场营销专业需要325人,回来的只有6人。与此同时,这个市却有24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找不 到就业单位。 暂未就业毕业生的管理方式多种多样,国家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去年教育部等四部委下发文件,制定了一系列缓解就 业难的措施,但一些省市在执行这些政策时采取了不同方法。如“应届毕业生可以将户籍、档案放在学校两年”的政策,有些 省市作了较大变通,把留户、档的毕业生减少到最低人数,有的省市不顾毕业生意愿,将户籍、档案转回生源地。政策规定“ 省及省会城市打破户籍限制”,但许多城市对外地生源的专科生作出落户限制规定。 用人单位不实招聘,导致毕业生频繁跳槽。山东大学等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指出,在频繁跳槽的学生中,不能 否认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许多企业,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在招聘时讲得天花乱坠,承诺了许多优惠条件, 等毕业生签约到了企业,才发现承诺大打折扣。 降低“门槛”天宽地阔 山东经济学院院长任辉等教育工作者和企业界的人士认为,高校扩招的政策完全正确,高校毕业生暂未就业现象的出 现并不是说我国人才过剩,我国的人才不仅与发达国家比相去甚远,与某些发展中国家也有差距。他们指出,暂未就业的毕业 生降低求职“门槛”是解决就业的重要出路。 地县一级基层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非常大。湖北、山东等地县的人事局长说,回到我们这里的本科生就业不成问 题,多数还可挑选较好的单位,专科生不挑不捡都能找到工作。山东省人事厅毕业生就业处副处长侯复东说,济南、青岛对人 才的需求只占毕业生总数的10%,而其他市县对人才的需求则占90%。可是,如今的毕业生眼睛只盯着北京、上海、省会 和沿海城市,不肯降低求职“门槛”。 教育人事部门和企业界人士认为,大学毕业生降低求职“门槛”,还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暂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管理办法,广泛开展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教育活动。暂 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是一个日益壮大的群体,他们的权益需要保护,呼声渴望得到重视,意识形态需要关注。学校或人事部门 的就业指导机构应将这部分人切实“管”起来,不仅管理好档案,还要使党团员找到“家”,过好组织生活。定期组织他们学 习培训,向他们提供就业信息。 二是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为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 导毕业生就业,必须建立起高校专业信息预警机制。武汉市人事局在武汉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学校和专业,围绕大学生就业率 、就业缺口率和就业质量三个统计指标,运用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起能综合反映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 状况的一系列指数模型,从而提供了及时、完整、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的就业信息。 三是建立常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方便。如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由过去 季节性变为日常性工作,各地的综合性人才市场已不能适应大学生就业需要,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常设就业市场十分紧迫。去年 4月,北京市建立了为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常设市场,深受毕业生的欢迎,一批暂未就业的大学生在这里找到了工 作。 四是基层和地、县一级政府应创造条件,搞活用人机制,使高校毕业生去得了、用得上、留得住。湖北黄石市对到农 村基层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取消试用期、工资高套一至二级,对工作满5年的,实行“加级下去,带薪回来”的办法,不仅吸 引了黄石籍毕业生回来就业,还吸引了100多名非黄石籍高校毕业生前来建功立业。(完) 面向基层和中小企业兰州工专毕业生就业率达80% 新华网兰州2月16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徐江善吴献)专科、高职生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难中之难,而兰州工业 高等专科学校面向基层和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后,取得了80%的就业率。 兰州工专是1989年由中专升格的省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这个省2002届专科、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专科 生最低的学校就业率只有2.9%。面对这种形势,校党委经过深入调研,确定了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面向非公企业、 面向乡镇企业的就业方针。 兰州工专把“出口”看得比“入口”更重要。校党委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每年要办的8项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了由 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学生就业工作从学生处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立了招生就业处。他们派出由校领导、 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的工作小组,到省内外基层单位和中小企业收集信息,还举办形式多样的招聘会,从而在江苏、浙江、广东 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开辟出可观的就业渠道。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刘世骧副教授年过半百,身体多病,但他主动 要求带领毕业生去深圳、东莞等地实习,在他的努力下,这些地方的乡镇企业每年都吸纳二三十名工专的毕业生就业。 2002届毕业生就业后,学校组织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回访。来到象山民营企业华翔集团,看到机械系毕业生吴继 新等9名学生工作生活的都很好并成为企业的骨干,回访教师将毕业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及企业的反映拍摄下来带回学校,播放 给2003届毕业生看,在学生中引起较大反响,报名到基层和中小企业的学生更加踊跃了。 这所学校还按照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增加社会需要的专业。比如房地产业不断升温,他们就设立了房屋建筑工程等三个 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以上。他们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规定,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的 时间必须占总学时的40%。 甘肃省人事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董建都认为,兰州工专的经验说明,专科的就业率完全可以进一步提高,关键 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兰州工专为毕业生确定的“四个面向”,不与本科生、研究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争夺岗位,这就 使专科生的就业空间变大,就业渠道大大拓宽。(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