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与神舟再上天--访哥伦比亚号学生实验参与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7日12:12 解放日报 | ||
“我好希望,中国首架载人飞船‘神舟5号’上天时,能带上‘国产’蚕宝宝,继续我们在‘哥伦比亚’号上未尽的实验。” 昨晚,赵辰向本报记者表示了这个愿望。他刚刚得知,美国《今日佛罗里达》报披露,哥伦比亚号进入大气层前一天,女宇航员克拉克在给朋友的电子邮件中提到:实验箱里有一个蛾子破蚕茧而出,振翅欲飞。赵辰深觉痛惜:“只差下卵,蚕就在太空完成了一个生命 赵辰,北京景山中学高一学生,“哥伦比亚”号上唯一一个中国学生设计实验“家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的参与者,唯一在“哥伦比亚”号飞行期间收到实验报告的中国小伙,唯一曾亲赴美国为“哥伦比亚”号送行的中国学生。 师生满城找桑叶 已从震惊和悲伤中平静下来的赵辰,向记者回忆起实验经历:开始说好实验三个月,谁想一养就是三年头! 2000年9月,美国太空舱公司的专家到景山学校上太空实验指导课时,所说的发射日期,是2001年1月。 之前,该校五年级学生李桃桃设想的“家蚕在太空吐丝结茧”方案,千里挑一入选“哥伦比亚”号学生搭载实验。学校掀起养蚕高潮,为喂养美国专家带来的5条蚕,全校4000多名师生满北京城找桑叶。最后,学校从初高中部学生中挑了40多名外语优秀、爱好科技的学生专门负责此项实验。 热火朝天没多久,美国传来消息,发射推迟到6月。而后,又延期到11月。不料“9·11”事件突发,发射日期被“无限期推迟”。 等待似乎永无尽头。5条美国蚕因“水土不服”相继死亡,不得不换成用中国蚕实验;养蚕的热浪在一次又一次发射推迟中渐次退潮,尤其是“无限期推迟”的消息传出,很快就只剩下赵辰和高一年级的王添祺,孤家与寡人。出蚕、结茧、再出蚕,35天一茬的周而复始,味同嚼蜡。美国寄来的太空蚕食,需每天熬煮成糊状,烟熏火燎,到后来,但见糊状就想吐。 三年过去了,赵辰和王添祺圆满完成了美国方面交给的实验设计任务,保证16天的太空微重力条件下,在狭小的太空实验箱里,蚕能完成进食、吐丝、结茧、产卵的整个过程。 这两个日子赵辰没齿不忘:2003年1月16日,四次延期发射的“哥伦比亚”号终于升空了。那天正逢期末考试,他破天荒撂下复习的课本,一遍遍观看发射的网上直播,如痴似醉,手舞足蹈。16天后的2月1日,当“哥伦比亚”号不幸坠于归途,赵辰中夜惊起,“当时我傻了,对着电视机就喊‘你们在干啥!’四次延期发射,四次重新检修,怎么还会机毁人亡?!” 赴美伤心旅 天意弄人!2002年7月12日,赵辰刚从北京抵达纽约机场,手机铃响,美国太空舱公司电话紧急通知,“哥伦比亚”号延迟发射。天旋地转!过一过二不过三,谁想还会有第四次的“延期”?他是应邀出席“哥伦比亚”号升空典礼的中国嘉宾,他是自筹路费赴美的中学学生。千万里———千万里追寻却枉然。 养蚕近三年,赵辰收到美国太空舱公司不下十次的赴美邀请,模拟试验、参观宇航中心、交流夏令营……另外,发射时间每有一次新说法,必有一次观摩邀请。 只是,机票、食宿数万元的费用,让父母都是工薪阶层的赵辰一次次望而却步。况且,每次邀请都在上学期间,弃课出国总也难。 这一次赵辰太想去了,邀请信说得清清楚楚:“哥伦比亚号将于7月底发射,这是最后日期,不会有变。”7月底,暑假啊。恰逢赵辰顺利直升本校高中部,父母算计了一夜,最后决定满足儿子这个愿望。 人算不如天算:哥伦比亚号因为燃油线被发现有数条裂缝,第四次推迟发射。最乐观估计,可能延期至8月初。既来之,则等之。怕花钱,赵辰住最便宜的房、吃最便宜的饭、坐最便宜的车。待到8月初,带的钱就快用光了。赵辰打国际长途让父母寄钱来,他下定决心等到开学“最后一分钟”。偏不遂人愿,8月10日,太空舱公司通知赵辰,发射日期已经定在明年1月初。打道回府?于心不甘啊!除了回程的机票,他把身上所有的钱孤注一掷,只身前往美国东南之端的肯尼迪发射中心,何为?瞧一眼“哥伦比亚”也好。 真是一次伤心之旅。“反恐”大形势下,发射中心的许多实验室取消了对外开放,发射台上空空荡荡,“哥伦比亚”密不示人。 回程时经过一个仓库,工作人员介绍说“哥伦比亚”号就存放于此。赵辰眼尖,一扇旁门半开半掩,往里一看,昏暗的库房里一个庞然大物若隐若显,“哥伦比亚”号!赵辰心怦怦跳,可惜不能驻足。一月苦候,得来只有这匆匆10秒的一瞥啊。这一瞥,竟是永诀。 凄美漂浮 三年,赵辰魂牵梦萦:在太空失重状态下,蚕宝宝是在空中飞着?飞着又怎能吃东西?就算也能吐出丝,但千丝万缕飘起来,那又怎能结成茧?赵辰期待着“哥伦比亚”号16天的飞行能解答他所有的疑问。在出事前两天,1月30日,赵辰曾收到一份来自美国的实验报告,这唯一一份报告披露了蚕在太空的生活点滴。 “升空不久后,蚕就移动到食物槽附近,并牢牢抓住箱壁,进食只需稍稍探头。太空飞行第6天,已经有一个蚕顺利结茧。另一个蚕,不小心脱离箱壁漂在半空,因迟迟找不到着力点,始终无法吐丝结茧,最后竟试图直接变成蚕蛹,可惜失败了,它在变形过程中死亡,半蚕半蛹的黑色尸体,凄美地漂浮在实验箱中。” 报告中还提到了其他几个国家的学生实验进程。 美国的蚂蚁,在实验箱内中心的“蚁穴”里,对称地挖了两条坑道,大概在太空中感受不到泥土的重量,两条坑道没有一点弯曲,笔直笔直,而且长度、宽度一模一样。 列支敦士登的蜜蜂,上了太空也勤勉不改,一直在努力把箱中的木屑聚集起来筑蜂巢,但由于太空中木屑是漂浮的,它们的筑巢行动始终没有进展。而地面对比实验的蜜蜂只用了一半量的木屑,巢已初有形状。 ……“我想知道更多!”赵辰说。 这是人类的愿望。“哥伦比亚”号实验负责人坎贝尔女士刚给赵辰发来一封电子邮件:明天的航天科学家们,现在有关飞行的网站暂时关闭了,但下周太空实验的数据和声像资料就将正式公开,请继续你们的提问、继续你们的探索、继续你们的发现! “真的好想继续,在不久将载人升空的中国飞船上继续。仰望天宇,是探索不朽,是勇敢不朽。” 本报记者尤莼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