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沉船南海1号沉海700年 4月有望打捞出海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9日13:04 每日新报 | ||
水下考古队员在工作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图片 被称为“羊年考古重大事件”的打捞“南海1号”沉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有消息说,沉没海底700余年的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船有望于今年4月出水,记者带着读者关心的问题采访了有关人士——— 日前,中国水下考古队已经前往广东省阳江市进行打捞“南海1号”的准备工作。今年 “南海1号”之所以备受考古界的瞩目,是因为初步出水的这200多件文物显示,此船对研究、复原我国从西汉到明清期间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我国的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它所蕴含的许多宝贵信息,是陆地考古望尘莫及的。 2001年,在长达14年的等待之后,为中国考古界瞩目的“南海1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终于开始了。这年的4月20日,新组建的国家水下考古队在广东阳江市阳东县的东平镇安营扎寨,决定揭开“南海1号”之谜。 “南海1号”之所以备受考古界的瞩目,是因为初步出水的这200多件文物显示,此船对研究、复原我国从西汉到明清期间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我国的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它所蕴含的许多宝贵信息,是陆地考古望尘莫及的。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2001年水下考古工作的重点是“南海1号”沉船遗址的定位及测量工作,暂时不对“南海1号”进行大规模的发掘,而是旨在全面掌握沉船遗址的范围、保存状况、遗址分布状况及受破坏的程度。为进一步确定遗址的性质,还将适当进行表面采集工作,获取少量的文物标本。如时间许可,还有可能进行局部小规模的试掘。据介绍,这次调查工作得到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协会价值120万元的无偿赞助。这是香港民间团体首次无偿赞助祖国内地的水下考古工作。 2001年4月20日至5月19日,水下考古队对编号为“南海1号”的宋代沉船遗址进行了搜寻定位工作。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威说:“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本次工作的重点是对‘南海1号’定位,获取少量文物标本,现在,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但是,水下考古不同陆地考古,是异常艰难的,考古队员不仅仅是考古专家,还应该是潜水高手。 在水下作业,常常遇到四处游弋的海蜇,飘然而至的海蜇有时会朝考古队员的嘴猛地“亲”一下。据遭此“艳遇”的队员说,被“亲”的感觉“就像让鞭子在嘴上狠狠地抽了一下”,不但痛,还会肿,破皮几天后才结疤…… 这次调查,为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入水最深的一次水下作业。以往考古队员使用的呼吸器只能在水下停留20多分钟。这次,首次使用香港特别行政区提供的高氧潜水设备,在水下的时间能延长至50分钟。这次水下考古使用的声纳定位系统、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也是香港方面提供的。设备较先进,历史资料也较齐全,但是,出海10余次也没能找到沉船遗址的位置。 经过冷静分析,张威发现:上下川岛海域是个渔场,渔民们贴着海底使用拖网,能把海底刮去10多厘米。长期使用拖网,原先突兀的海底渐渐被刮平。因此,靠海底的起伏不平来获取数据的声纳,就变得“力不从心”。搞清真相后,考古队从广州运来了浅地层剖面仪,决定换一个方式进行水下作业。2001年5月13日上午,作业船把浅地层剖面仪送到海上,配合声纳定位系统对“南海1号”进行定位。很快,仪器上就出现了可疑物的阴影。考古队员崔勇从发现阴影的地方,顺着绳子潜到海底。这时,水下伸手不见五指,只能靠一根钢钎或是用手慢慢地进行探摸。当崔勇摸到了一些被撕破的渔网时,他知道此地离沉船遗址已经不远了。 上来后休息了近一个小时,崔勇再次下水。这次,他探摸到一件硕大的凝结物,坚硬如礁石,上边附着一些海洋生物。经过一番摸索,终于在凝结物上找到了一枚瓷片。出水后,大家惊喜地看到,他拿上来的是一片带冰裂纹的青白瓷片。小小的瓷片如同“南海1号”的“DNA”,在海底沉寂了700余年的“南海1号”终于找到了! 据张威介绍,沉船长年浸在水中,附在上边的海洋生物越来越多,体积也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凝结物。凝结物所包裹的应是古船在海底的突出部分;古船其余部分插入海底,而这部分应该是装货的船舱。他认为,凝结物里或古船插入海底的部分,应该保存着许多价值很高的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