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漂族”在北京 “自费留学”苦寻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3日18:06 北京晚报 | ||
春节后的这段日子对于北京的“考研漂族”来说,是最焦灼和揪心的,即将到来的发榜将决定他们今后的命运,是实 现多年的研究生梦想还是继续艰难地漂流生活。他们都拥有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而且其中不乏名校优秀毕业生,可现在他们 没有固定的收入,没有固定的住处,大多生活拮据省吃俭用。考研成为他们无法放弃的一种“痛”。 “考研漂族”的尴尬漂流生活 北京大学承泽园南边,胡同内随处可见“有房出租”的字样。这里4平方米的房子也要400元一个月,冬天生火还 要加收煤钱,不能做饭,不能洗澡。为了招揽学生,有的住户悄悄把院子改装成2层的学生公寓。不过,更多的学生则选择地 下室和简陋的板房。中央财经大学附近某座高层居民楼的地下室就是个昏暗考研族世界,那里住着100多人,拥挤、潮湿、 没有安全出口,也找不到任何防火设施。简陋的住宿条件使考研族无法在宿舍看书,但他们又无权使用安静的大学图书馆,只 好在临时的空闲教室上自习,更有些苛刻的大学对考研族抢占自习空间十分恼火,经常把他们“轰”出去。 “考研漂族”访谈实录 童娜,27岁,籍贯新疆昌吉1995年,童娜从西北偏僻的小镇考入北方交大,4年成绩平平,临到毕业,就在她 做好回家的一切准备后,她结识了同样来自西北的男友于峰。为了解决户口,于峰和北京一家工资不高的研究所签了合同,而 为了和于峰在一起,自称不爱学习的童娜决定考研。1999年8月,当时24岁的童娜住进了某大学成教学院的宿舍,童娜 在北京的生活完全靠临时性的打工和朋友接济,当同龄的女孩热情于装扮美丽的时候,童娜一直保持着最简单的衣着,除了复 习,她还要常常为了钱的问题发愁。冬天宿舍和教室很冷,自习到一半她就跑回宿舍用热水洗洗脚,暖和一下再接着跑回去看 书。夏天宿舍漏雨,她就用塑料布挡住帐篷。童娜的24岁、25岁、26岁、27岁相继在落榜中度过。童娜和男友也为了 考研的事情摩擦不断。童娜觉得自己考研的动机已经从“留京”变成了“自我挑战”。记者问童娜,要是今年再没有考上还考 吗?童娜笑了笑说:“考。” 栗晓想,年龄29岁,籍贯湖南娄底 栗晓想来自湖南农村,1994年他考入北京某重点大学,那时候,乡里人都说他是跳进了龙门。1998年,毕业 于北京某重点大学,但栗晓想并不满足有个本科学历,他开始考研,目标是人大刑法专业。在接连5次的考研失败后,原本非 常优秀的他变得自卑起来。栗晓想告诉记者,现在他没有收入,完全靠当农民的父母供养,他总想等到考上那天好好报答父母 。但他承认,考研的生活让他很怕见人,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怕熟人问他“考上了没有”,也是这个原因,他没有参加同学的 婚礼。记者问他想没想过放弃,他说,想过,但真的放弃那么前面吃的苦就白费了。 “考研漂族”面临反思 作为多年研究学生就业心理的教育工作者、某重点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表示,他不赞同“考研漂族”的生活方 式。他说,现有的考研族中存在大量盲目考研人,他们考研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留在北京或者因为暂时找不到好工作。而且,他 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考研,某些学生已经把“考研”当成了一种生活状态,这本身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而中科院心理所临床心理学高文斌博士预计,这种“考研族”的数量还会不断增加。因为大学毕业后生活道路的选择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完全的自主”,所以绝大多数人愿意充分的进行自我选择,某些自觉对毕业后的工 作生活没有把握的学生会选择暂时不进入社会。同时,一部分学生,特别是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总希望在毕业后让周围的人 很快看到自己的“成就”,考上研究生无疑是一种优秀的表现。高博士说,人早晚是要走入社会的,进入社会的时间越晚,越 是回避社会,问题就会越多。他表示是否考研无可厚非,但社会应当关心“考研漂族”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帮助那些迷失的人 找到更好的人生目标。张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