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校长卷入剽窃风波续:有关人士接受专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7日06:20 南京现代快报 | ||
2003年1月8日,以学术打假而知名的网站“新语丝”发表网文,称发表在《现代有线传输》2002年6月第2期上的一篇署名“李仕峰、顾冠群”的论文剽窃了国外论文。 几天过后,又有两篇署名“李仕峰、顾冠群”论文因同样的问题被揭露出来,而另一 顾冠群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校长,也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网络专家,李仕峰是他的博士生之一。 由于顾冠群院士和东大校长的双重身份,这一消息迅速在学术界流传开来。 2003年1月29日,《南方周末》在头版刊出《东大校长卷入剽窃风波》的报道,使影响迅速扩大。 事情发生后,由于主要当事人顾冠群和李仕峰均不肯接受媒体采访,使得人们对东大事件的种种猜测一时沸沸扬扬。为进一步了解事情真相,快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事件的当事人。 东大校长顾冠群:我只负课徒不严之责 [在整个“剽窃风波”中,各界关注的焦点是东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 2月12日晚,顾冠群打破沉默,接受了快报记者的电话访谈。 当记者提到李仕峰的这篇论文时,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激动。] 只有学位论文导师才必须看 快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事先您知道李仕峰的这几篇论文吗?顾冠群(以下简称顾):李仕峰投稿是背着我做的,我完全不知情,至今连全文都未读过。而且李仕峰写的并非是学位论文,仅是技术性文章,只有学生的学位论文导师才必须看。 多次说过学生论文不要署我名 记者:您是论文的署名作者之一,杂志刊登这些文章您丝毫不知情吗?顾:早在1年半以前,我就屡次对学生说写文章不要署我的名,如果要署也一定要经过我的同意。国内一些优秀刊物审稿制度很严格,要求研究生的论文一定要有导师签名,即使导师是作者也要签名,并会询问导师对学生文章是否知晓,但有些杂志并未这么做。 财务问题我不太清楚 记者:据了解,东南大学研究生论文发表后,其版面费的单据须由导师签字后才能领款,而李仕峰有两篇论文是报销了版面费的,有人认为这表明您对李仕峰发表这两篇文章是知情的。 顾:版面费是几个项目一起报销的,我已经记不清,而且这是财务报销问题,我并不清楚。 拼装只是学术观点不同 记者:新语丝和《南方周末》都曾报道,称沈军和您发表在2002年东大百年校庆英文版上的论文是由沈军和程正潮原先发表过的论文拼装而成,您自已认为呢? 顾:我至今未看过《南方周末》的报道,至于新语丝BBS上的文章,我是一名计算机网络专家,对于网络和BBS有自己的看法,我从不看这些东西,有的学生将BBS上一些文章打印出来给我,我才看一下。说“拼装”这只是大家学术观点不同(的原因)。 [顾校长认为,整个事件,他要负的是管教学生不严的责任。事件发生后,他已教导李仕峰要“吸取教训、认真检查、重新做人、做对国家有用的人”。顾校长表示,自己以后会吸取教训、严加教育管理学生。 在谈话中,顾校长多次向记者提到,由自己来说自己的事情不太严肃,“你可以问左校长,左校长都知道”。] 博士生李仕峰:我自己一直都在反省 [2月17日傍晚,记者在东大10号宿舍楼见到了李仕峰。 今年29岁的李仕峰是江苏常州人,从小到大,他的人生道路一直都很顺,本科和硕士都是在南京的另一所高校完成的,而且研究生还是保送的。2000年,他考入东大攻读博士学位。 李仕峰个子不高,脸色白皙,也许是因为这件事情的缘故,整个人显得有些疲惫。在两个半小时的采访中,他显得非常懊悔、痛苦,丝毫未替自己开脱,并极力承担起全部责任。他说,事情发生后,他自己一直在反省。] 剽窃的主要原因在自己 他说,自己在刚进入东大计算机专业博士阶段学习时,做的一个课题涉及到光网络。当时光网络在国内研究领域是比较新的内容,自己很希望能做出点新东西来,因此将它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但着手研究之后,由于实验室里仅有他一人选择此方向,没有一个探讨的氛围,也没有继承性的东西可以吸收,加之自己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学的是电力系工业自动化专业,读博士时才转入计算机系,本身专业底子薄,因此研究到后来越来越捉襟见肘,陷入了困境。这时他看到国外的论文做得非常好,就想到要翻译过来。 李仕峰承认剽窃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己,“这说明我自身还存在着缺陷”,“可能是从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有应付考试的习惯。另外自己内心也存在虚荣、侥幸心理”,他说:“现在想来,自己是很浮浅的一个人。” 论文带上导师名字是习惯 李仕峰在这几篇论文中把顾冠群的名字带上,被很多人猜测是为了让论文更容易发表。 李仕峰对记者说,自己可能有一部分这样的心理,但当时主要觉得自己是顾老师的博士生,受顾老师的教导,所以虽然是剽窃来的,也署上了导师的名字,现在觉得自己十分糊涂,也很羞愧。他说,顾老师以前也向他们说过,在三流杂志上发表论文不要署他的名。 (据了解,在高校里学生发表论文带导师名字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位东大建筑学博士私下里对记者坦陈,因为自己的导师年纪比较大,对功利要看得淡些,学生的研究成果申报专利时可以不必署导师的名。) 报销单据还是要导师签名 李仕锋论文版面费的报销,牵涉到顾冠群对这几篇剽窃论文是否知情的问题,这一直是“剽窃风波”的焦点之一。 李仕峰向记者证实,版面费的相关单据确实需要导师或项目负责人签名后,才可到财务处领钱报销。但当记者继续谈此问题时,李请记者不要再追究细节,他说自己已经做错了事,不想再影响他人。 李仕峰称,在他将光网络定为研究方向时,顾冠群曾建议其不要朝这个方向研究。由于李仕峰一篇抄袭的论文是会议论文,他特地向记者否认之前人们一度肯定“顾冠群出席此次会议”的说法。 使学校蒙羞很愧疚 东大计算机系博士阶段一般要4年时间,按照正常情况,再过一年李仕峰就将从东大毕业,然而现在这个进程很可能突然终止于不光彩的剽窃。谈到学校可能采取的处理方式,李仕峰坦言自己不被开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好一点的结果也是“劝退”。 李仕峰告诉记者,其实他最痛苦的不是自己的命运,“我是一个小人物,即使上了报纸也还是一个小人物,不算什么。但我非常愧疚的是成为东大历史上的一个耻辱,影响到学校和导师的声誉。”他说,无论处理结果怎样,都是自己必须承担起的,“既然事情已经做了,我就必须接受公众舆论的监督,对我的处理其实也是对他人的警示。” 我想去上海找工作 李仕峰告诉记者,如果被学校开除,自己准备走实业之路,第一打算是在上海找工作。就在这次回到南京之前,他还去了趟上海的人才招聘会。 “最苦恼的是简历怎么写,当时同学和朋友都建议索性把学历写成硕士毕业,剩下的时间就称哪个小公司里呆着。我矛盾了好久之后还是决定把自己在东大的这段经历写进自荐信,我不能逃避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也许许多企业因此会对我关上大门,但我想还是会有一些企业能从我的能力上看中我,我会好好努力。”不过李仕峰也担心上海进人制度十分严格,档案上的这个污点很可能让他失去机会。 长这么大,李仕峰还是第一次走进招聘市场应聘,他说当时心里特别感慨,“俗话说‘三十而立',我已是29岁的人了,真是十分惭愧”。李仕峰称,剽窃事情的揭露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这件其实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从小学到大学到读硕读博,一直都很顺,没受什么挫折,这件事情让他体验到人生是充满磨难的,磨难中人才会成长。“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索做人的道理”。 李仕锋称,在剽窃事情出来以前,其实他已经将研究方向从“光网络”转向“高性能网络服务器”研究,准备花4到4年半时间读完博士。得知剽窃文章被揭发时,他正在实验室里做这方面的实验。 [采访中,一部分人认为事情查清楚后,对学术作弊者一定要严惩不贷,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老师和学生对李仕峰表示同情,认为他其实也是目前高校不良风气和各种社会因素的牺牲品,不应该用除名的方式把他一棍子打死。东南大学一位副校长称,这样一个年龄要承受这么大的社会压力还是很不容易。记者也从李仕峰身边的一些同学和室友那里了解到,李平时还是一个老实的人,特别在翻译方面较有才能。] 东大副校长左惟:我们已向有关部门递交了报告 “东大风波”距今已经1月有余,但东大对整个事情的调查和处理却一直保持着沉默,这种沉默与东大的最初反应速度迥然有别:当初“新语丝”网站揭露第一篇剽窃论文时,东大仅隔1日便迅速作出反应,发表了《关于“东南大学校长剽窃外国同行成果”的真相的说明》。 2月12日晚9:50分,记者拔通了东大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左惟家的电话,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1月8号网上披露署名“李仕峰、顾冠群”一篇论文有抄袭之嫌,仅隔一天东大就发表了《真相说明》,这么短时间就能查明真相?参加这次调查的主要有哪些人? 左惟:《真相说明》是针对第一篇论文所作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网上揭露的情况属实,没有料到后来事态又有发展。调查时我正在广州开会,所以对组员情况并不清楚。 记者:现在已有4篇文章牵涉到顾校长和李仕峰,学校准备如何处理? 左惟:我们还没开学,东大的行政机构都在休息中,调查还没法着手,这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等2月17号开学后再说吧。 2月24日晚,在距离2月17日一周后,记者再次采访了左惟。 左惟称像顾校长的身份发生这样的事情,不可能不作调查,但他又表示情况大家都很明确,“不需要调查”。 记者:能说说这次调查的具体情况吗? 左惟:我们在向教育部、中国工程院递交的报告中已经详细写清楚了。情况没那么复杂,只要把李仕峰发表的文章看一看,是不是抄袭就很明确了。 记者:调查是由哪边组织的? 左惟:学校党委组织的。 记者:学校预备如何处理? 左惟:顾校长作为导师,只需要负一个指导不力的责任。对李仕峰有关部门正在按研究生守则处理,目前结果尚未出来。 记者:对沈军和顾校长在校庆上刊出的那篇涉嫌拼装的论文的调查结果如何? 左惟:这篇论文根本不算什么问题,是沈军自己在不同时期的两篇文章里写了两个类似的问题,只不过他读硕士和读博士时期的导师分别是程正潮和顾校长,所以分别署上了程和顾的名字,难道还有自己抄袭自己的说法吗?而且沈军这篇论文研究的课题也不是顾校长的研究方向,和顾校长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你平心静气地研究一下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你该知道学生写文章时都希望带上导师的名字。 “剽窃风波”透出体制弊端 近年来,各类学术抄袭事件时有所闻。有关人士说,自北大曝出教授王铭铭抄袭事件后,任何一所高校都已经不敢存有置身事外的侥幸。然而学界内部一些人士见惯不惊的态度,仍让记者觉得吃惊。一位学生在跟记者闲聊时,就对新闻界报道“剽窃风波”不以为然,他说其实这类事也没什么,只不过谁被发现了谁就倒霉。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看不到产生问题的根源,或者是看到了,也不愿正视。而从这一事件的身上,我们也许可以看出现行的学术监督机制、学术危机处理机制、学术评价体制存在的弊端。 -弊端之一:学术监督越往上越弱 苏州大学一位学者指出,目前的学术监督体系是对层次越高的学者监督力度越弱。 由于目前大学管理体系中行政与学术不分,行政权力在学术管理范围内越俎代庖的现象十分普遍。学者李立国在《反学术腐败的制度建设》中指出:“论著评奖等本应是学术管理的事务中也掺杂了大量的行政管理,并且行政权力的作用有时大于学术权力的力量……正是由于行政权力起主导作用,并用效率化的行政衡量尺度来要求教学与科研工作,从而造成了大学学术力量式微,唯行政权力是瞻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包括学术的急功近利、泡沫化和以赢利为目的的学术欺骗。” -弊端之二:学术危机处理不透明 一位学者认为,国外一般都有独立于行政之外的学术监督体系,在类似的学术危机事件发生后,监督体系能迅速作出反应。而在中国大学里,行政力量还是占主导地位,学术丑闻被揭发后,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了维护名誉都尽量不作声张、或掩盖事实,而即使是调查,很多时候也是自己人查自己人。 2002年,著名的美国贝尔实验室也发生了造假风波,他们当即邀请了5名来自实验室外部的专家进行调查,保证了调查的公开和公正。贝尔实验室诚实、严惩的做法和我们国内处理类似事件时的不积极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弊端之三:学术评价过度量化论文 在记者采访中,许多大学的教授和学生都将矛头直指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认为现行学术评估体系过度量化论文才是不断催生学术不正当行为的根源,南京大学一位法学博士甚至将这种学术评价体系称为“逼良为娼”。 由于论文数量跟老师的职称评定、学生能不能毕业紧密相连,而职称又和现实的利益、金钱捆绑在一起,这里面会产生什么就可想而知了。李仕锋在接受采访时曾将自己的剽窃行为比作贪污腐败。他称,贪污行为虽然与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但这不能成为一种托辞,对贪污的处罚也是落实到贪污者本人身上。其深刻的自省精神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很显然,“剽窃风波”透露出来的各种弊端,仅靠当事人自己的反省是远远解决不了问题的,它需要的是一种制度的力量。快报记者马莉英 现代快报供新浪网独家专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