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灾区生活 心灵创痛也许一辈子没办法抚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2日10:22 金羊网-新快报 | ||
-新快报记者郑杰 禄兴明 陈海平 在新疆大地震重灾区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满街都是行色匆匆的人,他们是受灾群众、救灾的人和记者。 据巴楚县县委宣传部介绍,到昨天为止,到达灾区采访的境外媒体有8家,国内媒体有 每晚都为住哪发愁 灾区几乎没有一幢完整的房子,所有人或者住帐篷,或者露宿街头,住宿成了记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据巴楚县组织部 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直到昨天中午,整个巴楚县才到了3500多顶帐篷,而单是琼库尔恰克乡,就需要至少7000顶帐篷 。 连普通受灾群众都无法完全解决住宿,怎么安置我们这帮记者,成了当地官员最头痛的一件事。除了个别中央级记者 和最早到达灾区的一些当地媒体记者能被安排进指挥部的帐篷里过夜,其余的大部分记者,只能随遇而安了。因此,一到夜晚 ,就可见一批批记者提着大包小包,在街上和帐篷周围乱转,期望找到一个落脚点,和一床足够厚的棉被。 连续两晚,本报记者都无缘住进帐篷,要不就是有空位,没棉被,要不就是有棉被,没空位。已经几天没怎么合眼了 ,实在累得睁不开眼,最后,心一横,决定住进危房———抗震救灾指挥部所在的乡派出所。如果忽略余震威胁的话,这里简 直就是天堂了:有床,有棉被,还有电视,最重要的是,没人跟我们抢。不过,当地官员警告说,晚上绝对不能关门,一有响 动立即跑出来。因此,我们都戴着棉帽、围着围巾、穿着鞋袜进入睡眠状态。 梦想热开水从天而降 在灾区生活,人的一切生活需要都降到了最低限度。乡里的7个自来水厂全部被地震摧毁,饮用水紧缺,消防官兵每 天都从邻近地区运水过来,灾民们排长队等水。水少了,只能节省着用。记者在尘土飞扬的灾区来回奔走,唇焦舌燥,就开始 梦想着一杯热开水从天而降。 馕,是当地群众的日常食品,在记者的眼里,它跟石头几乎没太大区别。但是,馕成了灾区的救命食物,记者有几次 看到当地群众在身上掏了半天,在裤兜里掏出半个馕,咬了几口,又珍而重之地放回口袋。灾区附近的几个乡,所有的馕厂这 几天都在彻夜打馕,紧急运来灾区。 灾区的通讯和电力供应一度中断,经过几天努力,电力在前天已经恢复送电。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在抗 震救灾指挥部门口设了24小时服务点,记者们凭记者证可以免费使用传真、上网。每到发稿时间,这 里的热闹程度不逊色于灾民排队领救济物资。 几天不刷牙、不洗澡、不换衣服、吃饭住宿没有保证,对记者来说确实痛苦,然而,这只是短短几天的事。灾区的所 有受灾群众,还要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 而大地震带来的心灵上的创痛,也许一辈子都没办法抚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