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老师、同事眼中的化学武器专家郁建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19日15:52 扬子晚报 | ||
本报18日电 今天下午1:00,在伊拉克遇难的中国化学专家郁建兴的母亲在二儿子郁建坤、二女儿郁月英的陪同下,从南京飞赴北京,参加治丧及后事处理工作;上午,解放军防化工程学院也派人前往郁建兴的故乡靖江举行座谈会,共同纪念和缅怀这位因公殉职的优秀专家。 据郁建兴的二哥郁建坤、二姐郁月英回忆,考上大学后,郁建兴每年暑假都要回家住 都说郁建兴是个“神童”,16岁就考上了大学。据他的小学毕业班班主任、语文老师支国亮回忆,那时教师白天上课,晚上蹲点乡村,支国亮正好蹲点在郁建兴所在的村,加之和郁建兴外婆家同在一个村子,所以对郁建兴是比较了解的。他说,郁建兴是个“孝子、尖子、骄子”。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他是背着草篮进课堂,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当时家境困难,学校照顾他上午只上两节课,三四节自习课和下午放学后,他就可以去捡柴草、割猪草,这在当时是对父母最大的帮助。因为比别人少上两节课,他更加珍惜课堂上的时间,应用题解得很准,所以老师送他外号“郁正确”,他还帮助学习差的同学。因为家庭困难,没有电灯,也买不起火油,郁建兴就利用捡柴、割草的间隙坐在桥洞里做作业…… 在家里是孝子,在学校是尖子,在工作的时候郁建兴更以其处事稳重、随和,专业水准过人,赢得了同事和学生们的尊重和爱戴。防化学院宣传处的吴干事回忆说:“他干得多,说得少。平时很少与人闲谈,总是把功夫用在研究和学习上。然而,一旦有人与他谈起专业的话题,他总是兴致勃勃。特别是遇到在专业研究方面的知音时,话语就滔滔不绝,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名学生说:“郁老师的办公室既是他的工作室,又是他的休息室。郁老师经常通宵达旦地在办公室里工作。虽然郁老师的家就在校内,但是他很少回去,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教学和研究上。” 郁建兴对待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生活上很随意。据了解,郁建兴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回家,经常吃住在办公室。郁建兴的办公室设在学生集体宿舍一层的一间很普通的房间。虽然他是可以享受师职待遇的高级专家,但直到去年末,郁建兴为了母亲,才将家搬到学院早已分配给他的新房。他俭朴的生活作风,也令他的同事和学生们敬佩。 据了解,自1998年中国参加对伊核查任务以来,派往联合国监核会的中国专家有13人。以郁建兴为代表的中国专家在多次核查任务中表现出的专业水平、工作作风一直受到各方的广泛好评。郁建兴牺牲后,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梁光烈在看望郁建兴的妻子徐新艺时,这样评价道:“他为国际和平事业作出了贡献,是中国人民和军队的骄傲。”(王平、李鹤鸣、赵晓勇) (新华日报)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