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引导我军战鹰击落数架敌机的雷达情报站揭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4日11:34 中国新闻网 | ||
解放军海军航空部队某雷达站 解放军报 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3月24日电 “高度5000,航向XXX,F-84两架……”上个世纪50年代,解放军海军航空部队某雷达站在国土防空作战中,曾引导解放军海航战鹰击落击伤敌机数架,官兵们多次荣立战功。 据科技日报报道,他们先后数百次圆满完成重大任务,连续17年被评为“优质雷达情报站”;连续7年被东航、海航、海军树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二 ——瞄准实战,图谋打赢 夜色如墨,豪雨如泼。一串急促的警铃炸响,官兵们如离弦的箭射向战位,站长朱国民抬腕一看,仅用了两分钟。 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他们有意强化了在强干扰等特殊条件下的模拟训练,加强了低空多批目标、小信号目标和干扰条件下目标的掌握。坚持把提高部队快速反应能力作为基本功,经常利用恶劣天气、重大节日等时机进行应急作战演练,锻炼官兵的心理素质,增强部队的实战应对能力。 2002年2月的一天晚上,雷达即将关机,正在战位上值班的操纵班长黄同德突然发现距大陆150公里的海域上空有一个微弱的回波信号。“天空上不漏掉一只鸟,海面上不漏掉一根草”,是雷达兵的职业习惯。他立即将这一目标编批上报、持续跟踪,直到次日凌晨3时多目标在荧光屏上消失。后来证实,这是某国一高空热气球在作环球旅行。 科学的组训方法和完善的竞争机制,促使这个站的官兵在履行打赢使命中人人争先、个个创优。他们贴近实战,立足现有装备,进行战术、战法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二级士官陈林贵撰写的《抗敌巡航导弹空袭的雷达保障对策》、李炎撰写的《掌握微弱信号目标》、高汉光撰写的《掌握多批、多层次、多方位目标》,以及三级士官杨庆锋撰写的《在干扰情况下的情报保障工作》等论文,既有他们对实战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又具有很强的训练指导意义和很高的实用价值。 海空,战鹰翱翔,海面,舰艇疾驰。某年春天,上级组织的一场重大演习在某海域展开。为前指提供情报的任务压在了雷达站官兵的肩上。这次任务持续时间长、情报时效性强、质量要求高。他们把演习当实战,官兵们吃住在战位,昼夜连续保障。某型雷达在风雨中出现故障,站领导一马当先冲上前,用最快的速度排除故障,确保12000余批情报不间断地、及时准确地上报前指。 演习结束后,海军首长亲率前指的13位将军,翻山越岭来到雷达站,慰问和看望这些为演习成功作出贡献的雷达兵们,夸赞他们是“万里云海里的神眼”!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 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深入,这个雷达站的数套战备值班系统全部更新换代,初步实现了信息管理与传输自动化。 随着新装备的到来,一个个严峻的挑战也接踵而至。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成为现代化装备的主人,才能成为未来战场上的冠军。于是,他们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安装调试设备,在改装的攻坚战斗中锻炼队伍。某型装备防风罩,安装难度大,危险性高。时任站长带领突击队,硬是把40多块、每块重达数百公斤的玻璃钢片,一块块吊装在高达30余米的钢架上。光缆连接是实现信息传输自动化的关键。时任教导员带领官兵在崇山峻岭中凿石开沟、搬山运土,以最快的速度开挖出数公里长的光缆沟。并在搬走的小山包空地上建起了海航第一个专业兵“无纸化”训练室。 新装备的冲击是全方位的。面对新型的动力装备,一些只有初中文化的专业兵,看着机器上的英文标记,只能大眼瞪小眼;拿起厚厚的一本英文说明书,更是如同看“天书”。新装备从战位到指挥室,信号传输全部靠键盘,自动化、网络化,讲究的是准确、快捷、高效,传统的训练项目、内容、手段以及值班执勤、交接班制度被逐渐替代。 面对全新的变化和挑战,他们提出:为适应现代化装备,必须尽快使全站官兵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结构。站领导率先垂范,每天坚持一小时学习计算机指令,使自己尽快成为合格的现代化指挥员。并制定出“知识训练方案”,把文化学习和机械、电子技术的学习列入“一体化军事训练”之中。与此同时,他们按照上级的统一要求,组织力量重新探索,确立新的训练科目、内容,自己动手编写了《某型雷达维护手册》、《某型雷达开关机及操作使用规范》和《某型雷达值班交接手册》等。 二级士官、油机班班长刘凯明,看到眼前崭新、灵巧的新油机又喜又忧。喜的是凭他在学校学的那点英语,带领大家将整机安装好,并正确掌握了开机使用过程;忧的是随机带来的英文资料,如果啃不下这本资料,油机的平时维护保养怎么办?出了故障怎么办?影响了战备值班又该怎么办!那段时间,刘凯明像是着了“魔”,他利用工作之余开始学习英语,并自费购买一台电脑和英汉翻译软件,对照说明书一字一句地进行翻译,遇到费解的单词和句子,就向连队的雷达技师求教,或者利用休班日、节假日下山请教当地中学的英语教师。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三个月后,刘凯明硬是将这些英文资料翻译成了30多万字的中文资料。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刘凯明带领全班战士通过对照说明书才得知,这种新装备在平时使用、维护和保养中,加用的润滑油十分讲究,操作规程十分严谨,平时维护讲究精细,就连用于冷却机器的循环水都得用纯净水,而且还要加一些“添加剂”,这种“添加剂”不仅要使用剂量准确,还必须要买专用产品。刘凯明他们完全驾驭了手中的新装备,目前,这套新机器已累计工作近万小时无大故障。同时,他们把驾驭新装备形成的一套使用、管理方法移植到国产设备使用中,改变了过去一些沿用多年的粗放式维护保养的做法和习惯,大大提高了国产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他们还总结出一套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油机管理使用方法,得到了上级的推广。 ——他们敢于吃“螃蟹” 有了新装备,并不等于一好百好。新装备也会变老,现代化装备更需要创新。 技师余国华前年7月从空军雷达学院毕业分配到这个雷达站后,对新装备倾注了自己的热情和心血。他结合日常战备值班和雷达维护保养现状,时常爱思考一些问题:目前,诊断排除故障的方法与新装备不适应,与战时的快速反应要求更不适应,能不能借助电脑使故障诊断与排除更快捷些?新装备的器材、备件门类多了,科技含量更高了,反映器材当前状态的等级要求更细更严格了,报表也更难做了,能不能通过数据库实施管理?新装备对于专业兵培训的要求高了,能不能把组件的信息流程,工作原理,故障现象等等,通过电脑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样既益于教学,益于分析故障,也益于研究和完善组件的功能及性能,不断完善新装备。 攻关工作悄然展开了。业余时间,余国华几乎都是坐在自己花2.5万元购买的笔记本电脑前进行“人机对话”,精研新装备各个组件的原理、结构。近一年的时间下来,终于有了收获:他们先后研究了“某型雷达故障检测诊断辅助课件”、“数据库在雷达器材管理中的运用”、“某型雷达组件模拟与仿真软件”等3套软件,并运用到值班执勤、装备维修和专业兵培训教学中,产生了明显效果,故障定位由原来的5分钟缩短到现在的20秒;器材、备件管理初步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使专业兵的培训方法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余国华他们敢于吃“螃蟹”,并且不断创新。在他们的建议和努力下,小小雷达站建立了局域网,开设了“军事训练”、“政工园地”、“操作体会大家谈”、“装备维修指南”、“故障分析台”、“说说心里话”等网页和栏目,官兵们轻点鼠标,可以将自己值勤值班的体会和经验上网,也可以寻找对自己工作学习有帮助的资料。 如今,雷达站应用新装备的软件开发,向更高的层次攀登:他们目前正在开发的《某型雷达多媒体课件》、《雷达装备管理数据》、《层次化电路设计与雷达故障诊断》,正在申报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层次化电路设计与雷达故障诊断》,可以通过电脑采集输入真实的雷达信号,在电脑上更准确、快捷的诊断故障发生的原因和情况,同时可以显示出排除故障的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使某型雷达故障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向智能化诊断、排除故障迈出了一大步。 充分发挥每个官兵的聪明才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实现新装备与官兵智慧最佳结合的必然途径。 2001年入伍的战士柯孔顶,入伍前毕业于电工技校,并且有在地方设备较先进的电厂工作的经历。入伍后当了站里的油机员。工作中他发现站里国产配电盘的技术含量低,而且操作不方便,还存在着安全隐患。下连5个月时,他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教导员王才俊和站长朱国民看到这个方案后,大力支持,专门成立“攻关小组”,对小柯的方案加以论证、完善,并决定由小柯牵头实施连队配电盘的全面升级改造。去年秋天,小柯考上了军校。如今,他虽然离开了连队,但他留下了凝结新战士智慧、具有新技术含量的配电盘。(王朝武 姜毅 沙志亮)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