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中的凤凰卫视:直播巴格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8日06:38 南方周末 | ||
与凤凰卫视中断联系20小时之后,北京时间3月26日12∶05,身在巴格达的闾丘露薇再次连线。她报道说,两三个小时前,巴格达又遭到两轮大规模空袭。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伊拉克战争图片 海湾最前线 3月20日9时,著名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和电视主持陈晓楠坐在凤凰卫视中文台的直播现场,在他们身后的左上方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夜景的电视画面,巴格达的夜色美丽而宁静。阮次山面对着画面对陈晓楠说:我们是在等待和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一个多小时之后画面中的巴格达夜景被改变。在和平时代生活的人们就这样,通过他们面前的电视看到一个国家被战争洗劫的图景。 3月20日上午9时,凤凰卫视驻华盛顿的记者慕乃倩一直在白宫等候,她在那里全天守候,等待随时可能出现的战事。沈玫绮在卡塔尔多哈美军司令部等候。9时整,凤凰直播现场的电话连线接到慕乃倩发自华盛顿的消息: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即将举行新闻发布会,布什将在白宫办公室发表讲话。 此时,凤凰卫视中断了常规节目,关于海湾局势的节目“伊拉克危机”,转成“海湾最前线”。中文台和资讯台并机播出。全世界重要的媒体都在这个时刻中断了常规节目,把焦点对准伊拉克。 10时45分,电视画面出现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在记者新闻发布会的讲话,他说:解除伊拉克武装的战斗开始了。然后转身离开。 “那是世界最短的新闻发布会。”凤凰卫视执行副总裁兼直播执行总指挥王纪言说。 11时15分,布什在白宫办公室对美国公众发表讲话,宣布战争开始,电视画面中开始切入巴格达的夜空被轰炸的实况。导弹爆炸的火光映红了巴格达夜空。 3月20日上午9时到来之前,凤凰电视台的记者已经兵分五路,闾丘露薇从香港出发,贴近伊拉克约旦边境采访,随时准备进入伊拉克。隗静从华盛顿出发,在科威特跟随美军导弹部队进行贴身采访,在卡塔尔多哈美军中央司令部的是沈玫绮,严明从法国出发进入土耳其。慕乃倩是登上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他们分别从不同的位置向总部传送最新消息。 隗静是第一个被美军批准随行采访的华人记者,隗静和另一位记者肖燕从华盛顿出发到科威特,再到美军军营采访。到美军军营,隗静拍了美国军营是什么样子,拍了沙尘暴到美国军营的状况。看到隗静拍到的沙尘暴袭击美军军营的时候人们就知道这个战争会马上开始,因为美国人等不下去了。 截止到24日下午2点,凤凰资讯台的直播连续进行了100小时,打破了他们自己的记录,也创造了华语的新纪录。 更多的第一手 王纪言说,全世界判断媒体的一个尺度就是,当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第一个声音由谁最快发出来。 为什么在“9·11”的时候凤凰的反应受到赞誉,原因是我们的反应快。在纽约的记者庞泽,他在第一时间从华尔街给总部打来电话,这个电话如同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的时候《人民日报》的那位记者在黑暗中找到自己的手机向祖国报告这个讯息,第一时间报出来。 这次不同。这次美伊大战原则上说不是突发的,谁都知道要发生。那么发生的时间点就很重要。17日,联合国要对伊拉克投票表决。那天我们就等候这个表决的结果。当时我们对表决的最终结果有几个判断,一是判断美英西班牙会因为阻力放弃表决。我们在北京得知,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般在需要表决的时候会较早得到通知,中国政府迟迟没有接到通知。 直到17日的当晚,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出来讲话说:外交大门已经关闭,战争的大门即将开启。到晚上10点布什出来讲话,我们在北京时间晚9点的时候接到布什要讲话的电话,布什讲话说给萨达姆48小时。这个时间是规定性的,不是突发性的。 全世界的媒体要抓第一时间就遇到一个问题。就是18日、19日、20日这三天的9点,你怎么办,报纸广播可以预告,可以等,电视就面临一个能不能同步的问题。“9·11”第二座楼倒塌的时候我们同步了,但是第一座楼倒塌的时候全世界没有一家电视媒体同步报道。因为它是突发的。 这是媒体面对伊拉克战争的第一个竞争。20日早晨9点我们就中断了常态节目,全世界重要的媒体在这个时刻都中断了常规节目。 从最后一刻大限结束的时候,外交的大门就关闭,战争的大门就打开。 新华社作为国际通讯社是第一个发出战争开始的讯息的。比世界最大的通讯社发出讯息早了10秒。他们发了一张照片,是新华社在伊拉克的雇员发的。 这是考验媒体判断力的时候。凤凰没有美国国务院的通知,原则上也没有中国政府的通知,要依靠记者的触觉来判断。香港的媒体9点就开始,后来坚持不住了。亚洲电视、无线电视也坚持不住,开始播动画片了。 一触即发。我很庆幸我们始终在同步。 华人媒体在世界舞台上比较小,声音比较弱。华人媒体在世界重要事件发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更弱。于是又有一个新的问题,你们同步,你们传递着谁的声音。在世界舞台上有几个声音是很强的,比如CNN和它提供的国际服务。中央电视台主要用的CNN,凤凰主要用的是FOX。我们没有用CNN,原因是我们有FOX的服务,还有美联社、路透社等等。这就出现一个问题。 一家华人媒体不仅要在第一时间报,而且还有一个报什么、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的问题。香港《明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战争打响了看谁。他说我要看CNN,CNN能够传递最快的讯息,然后是BBC,BBC是传达欧洲的声音,这一次是反战,投否决票主要在欧洲。他还说,我也要看凤凰,但是凤凰没有第一手资料。我们正在努力地做,就是更多的第一手资讯。 我们尽可能在焦点地区派出自己的记者。这次的焦点地区是在伊拉克,凤凰就派出自己最精锐的力量,他们形成对伊拉克包围的阵势。 在赴前线之前闾丘露薇在“两会”,“两会”期间她赴伊拉克的签证办下来了,办下来的时间是14日。闾丘15日离开北京,夜间坐飞机飞往约旦首都安曼。到达约旦的时候战争还没有开始,闾丘就在那里报道。约旦最有可能是难民拥入的地方,那是从伊拉克出来的惟一的一个口子,包括我们驻伊拉克的大使也是从那儿出来的。所以中国大使一出来闾丘就在那儿开始了自己的报道。在安曼有500个外来记者,当布什最后通牒的48小时结束的时候,只有一组摄影队在伊拉克和约旦的边境驻守。时间是伊拉克清晨3点,美国时间晚9点,我们这里是早9点,在这个时间我们收到闾丘在伊拉克和约旦边境的报道。她告诉我们现在边境是什么样子,关口是什么样子。 我们预先为她租了卫星,在边境上拍完了片子,她要赶到卫星租借地往回发消息,发完了再回来拍,拍完了再回去发,那一天她不知道发了多少条消息。最后一次拍摄是香港时间凌晨2点,基本是24小时,那天我们见到闾丘最后一次报道,我们都感动,闾丘当时已经说不出话了,她在的约旦边境是一个戈壁滩,四周都是荒野,她是带着毛毯和枕头过去的。 在最后一次到卫星租借地发完新闻回去的路上,战事已经很激烈了,司机是约旦人,车走在山路上,中途翻车了。闾丘当时坐在后座上,她的下额擦伤了,摄影师陈汉祥,香港人,他是坐在前座上。全球华人最出色的记者就是在阿曼难民营的记者闾丘露薇,毫无疑问。 闾丘在沙尘暴中特别动人。22日《时事直通车》的前线连线完了以后,香港中银总裁哭了,他给凤凰总裁刘长乐打电话。闾丘说什么了,什么也没说,就她的形体,根本不能梳头,根本不能洗脸,就在旷野里。 从难民营到巴格达 3月22日,记者通过越洋电话跟闾丘露薇连线。闾丘正在安曼机场,是去接新来的摄影师,原来的摄影师因为受伤,回香港了。 到目前为止,约伊边境还是没有伊拉克的难民,难民营里都是第三国的,大概有七八百人,从苏丹、埃及、埃塞俄比亚来的。 这里和北京有6个小时的时差。我们每天差不多5点出来,开车需要4个小时,9点到,上午做新闻采访,下午做一些片子,一天吃一顿饭,晚上9-10点回到安曼,又不想吃了。这里都是沙漠,我们把工作间放在车里,连线环境是临时帐篷,经常有沙尘暴,有时磁带因为沙子不能用。 每天睡眠只有3-4个小时,都习惯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是准备进入伊拉克,机票也有了,但驻伊拉克的大使给我打手机,劝我不要去。公司也出于安全考虑,所以在安曼待命。现在飞机没有了,相对比较危险,因为开车要12个小时。 现在还有没有进入伊拉克的打算?我现在不能说打算,走一步算一步,现在不能说,我们压力也很大,你也能理解的。 战前数百名记者都已经撤到了安曼,但是我觉得在安曼我能采访到的新闻不是很多,觉得巴格达那里才有新闻。在美军开始轰炸之后,我们从当地时间凌晨2点一直等到早上,拍到了第一批难民出来。我们走了之后,美联社他们才去。 身在前线,亲眼目睹了真实战争,心里真实的感受就是谁也不希望战争的发生,战争是少数人的角逐,大多数人要付出代价。 想不想家?从3月1日采访“两会”开始,只是刚才打了个电话回家,因为采访有变化。香港不是有非典型肺炎吗?问问女儿的情况,知道奶奶把她照顾得很好。工作时我不愿给他们打电话,怕他们担心,怕他们问。给朋友打电话比较多,因为他们会给我消息和建议,帮我判断下一步该怎么做。 这是我第二次作为战地记者来到前线,海湾战争跟阿富汗战争感受完全不同,这次不稳定、危险因素大得多。但我比上一次有经验,不像上次只知道向前冲,这次考虑得多,准备充足,包括细节方面。这次条件很差,一切要从零开始,完全靠自己。上次,有一个通讯社先进去,还能提供帮助。 在边境,没什么吃的,我们租了一辆车,带水和面包。有一个好玩的事情,那里没有洗手间(笑),我和摄影师只能跑到难民营去,难民营里有设施。 在闾丘接受电话采访的时候,记者还能听到候机大厅广播的声音,闾丘讲话的时候,还经常伴随着笑声,即使谈到那次危险的车祸,也是轻描淡写。 就在记者跟闾丘通话的次日,她联系好一辆出租车,找到了一个在安曼的伊拉克女孩做向导,从约伊边境出发向巴格达进发。由于在通过关卡时,伊方封存了闾丘露薇的海事卫星电话,闾丘与总部中断联系十多个小时。北京时间24日下午3时30分,闾丘和摄影记者蔡晓江成功进入巴格达,成为战争打响后第一批进入巴格达的中国记者。 从约旦边境出发,到进入巴格达这个区域大概用了12个小时,进入巴格达后,看到整个城市非常平静,我们还想:还好,今天好像没有轰炸。我们就去找酒店。结果让我们吃惊的是,走了3家酒店全部爆满,后来经过当地人指点下,我们找了个比较小的服务公寓。当我们进了公寓,刚刚把东西放下来,就开始听到爆炸声,而且我们在酒店里可以感受到震动,酒店的工作人员跟我们说,每天晚上都是这样子。 我觉得进入伊拉克以后,感觉非常不同。因为我一直认为面对这样的攻击,伊拉克人会表现出一些惊慌,会表现出一些不知所措,但是从我过关那一刻起,尤其是我经过伊拉克边境的时候,看到几百个在约旦的伊拉克人,他们都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就是要赶回巴格达去。不管这条路可能存在很多的危险,他们都说我们一定要回巴格达。在约旦的时候,很多人就对我说,其实巴格达不是那么容易拿下来的。 一开始我们以为在巴格达可能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尤其食物会短缺,居住的地方好像在阿富汗的时候,没水,没电的感觉。来了以后发现这里的生活还是非常正常,晚上还是灯火通明,电力供应没有问题,商店里,或者说我们住的酒店里食物的供应、物质的供应也没有任何问题。这个城市白天看,如果听不到炮火的时候,会觉得非常正常。 但是有一点,在我现在坐的新闻中心的顶楼望出去,整个城市外围被浓浓的黑烟包围,那是燃烧油田产生的浓烟。从这些浓烟会感到整个城市处于比较紧急的状态之下。 截至本报发稿,闾丘露薇与凤凰总部的最近一次连线是在3月25日,巴格达时间中午两点多,她刚刚从一个距巴格达18公里的村庄采访回来。那个村庄在凌晨4点遭到炸弹的袭击。主持人鲁豫接听了她用美联社电话发回的报道。她本人的卫星电话出了故障。 伊拉克不是一个词语 鲁豫做过各种庆典的电视直播,也作过灾难的直播,比如“9·11”,现在她又坐到直播间做战争直播。每天面对着战争的场面,面对着哀伤和哭泣,毁灭和离乱,鲁豫的感受也是成千上万的人的感受。 我很矛盾,伊拉克战争直播跟任何直播都不一样。我是个强烈反战的人。我对一般的战争已经不能容忍了,伊拉克战争尤其让我不能容忍。这个感觉很奇怪。就是大家一起54321等待着战争的开始,这跟香港的回归,跟中国申奥等着萨马兰奇宣布结果不一样,现在的感觉很残酷。而且我觉得很别扭的一点,就是我们可以坐在这里很冷静的分析美军的战术,下一步会怎么样,甚至我们谈战争重建的问题,我都感觉太冷静了,太冷静就太冷酷了。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电视人来说,这又是你的工作,可以在做直播的时候那个状态又是兴奋的,这是一种割裂的状态。 我在做节目的时候不太会顾忌自己的感受,因为我没有工夫去注意。等停下来的时候我会很悲伤。因为我去过伊拉克,在伊拉克呆过10天的时间,战争开始的那天,我被从北京召回来了,我从成都到北京,然后又从北京到香港,那天很奇怪,下着一场大雨。我从北京往国际机场赶,我当时很难受。说句实话,如果战争在一个我没有见过的地方,我可能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觉。但是伊拉克我去过,我就想那些陪着我们的新闻官。我在那里结识的朋友。我曾经去过巴格达、巴士拉,现在我们每天说的那些又被炸了的伊拉克城市,那些地方我全都去过,包括乌姆盖斯尔港,这些地方我全都去过。现在看着它们逐渐在变成废墟,我很悲伤。 我特别想传达出人对战争真实的态度。 有一点是很无奈的,就是我们很多的电视画面来自西方的媒体。因为西方媒体对这场战争跟我们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军队在前进,他们就表现出一种很兴奋的状态。所以我经常会说,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状况。我们要传达的只是战争的一个侧面。我尽可能的把我所能了解的表达出来。把我看到的伊拉克真实的声音表达出来。 这场战争比“9·11”更难以让我接受,因为“9·11”是突发的事件,你没有时间准备,灾难来了就来了,你无法准备,这场战争不一样,准备了很长时间,几乎是很多人喊着倒计时到来的。这让我很悲伤,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我希望人们能听到伊拉克的声音。伊拉克不是一个词语,它是由无数的生命组合起来的。 本报记者夏榆 实习记者陈静 想第一时间得知美伊战争消息吗?马上订阅短信新闻冲浪!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