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花香不过野花? 台湾武器研发乱象重重(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2日09:17 人民网 | ||
台湾自制的“雄风”式反舰导弹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台湾《全球防卫杂志》2月号文章】题:外购亦或自制?台湾国防科技发展策略的迷思与期许(作者詹秋贵) 台湾国防科技发展政策以武器系统获得为中心,追溯台湾武器获得政策的演进阶段,在1969年中山科学院成立之前均仰赖军售、军援或外购;中科院成立初期到1979年与美断交期间,则着重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多管火箭、攻船导弹与教练机等武器系统研发, 1979年与美国断交后,美方对台湾的武器输出受到大陆的阻挠;1982年,大陆与美国签署“八一七”公报,限制美国对台军售之范围及数量,台湾急需之武器来源中断。中科院先后成立“安翔”、“雄风二型”、“天弓”、“天剑”计划、进行战机与导弹武器系统研发工作,于1990年初陆续完成武器研发工作并进入量产服役阶段,此期间武器获得政策以自力研发为主。 购武花销全球第一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科技先进国家纷纷以出售军品来换取外汇;此时,中科院同时先后完成多项高性能武器,在国际市场上具备充分谈判筹码,致使台湾武器外购管道大开,当时又适逢国军急欲筹建第二代兵力,武器获得政策旋即又改变为以直接向国外采购为主。 武器获得政策急速转向的结果,使得近十年来台湾对外武器采购预算高居全世界第一,国人自制武器不及军品采购总预算之20%。负责国家主要武器系统研发任务的中科院,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研发及产制预算逐年锐减,被迫精简组织及人力,使得中科院研发总人力在10年间从2万人锐减至目前之1万人。研发人员工作士气低落,许多高科技人才自动离职或提早退休,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建立的研发能力严重衰退。 因此,就国家的长期利益而言,设计一套国防科技长期发展的蓝图,一方面使研发能力持续累积,另一方面又能带动国内工业及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一个重要且严肃的议题。 现阶段台湾国防科技主要问题是:台湾国防科技研发长期以军事用途为惟一目的,无适当政策吸引民间工业参与国防建设,使民生与国防两大产业几乎形成两个独立的系统。民间工业投资意愿不足,军用科技又无法植根民间工业,军民通用科技无法双向交流,全民国防的理想难以实现。 研发能力持续衰退,1993年后,台湾已无重要大型武器系统研发成果。 数年后,国军将无能力承接下一代武器系统的研发任务。台湾国防预算规模约为瑞典的2.3倍,但根据美国国防部对世界各主要国家进行关键军事科技能力的评估(MCT),台湾关键军事科技能力远不及瑞典(瑞典1.53、台湾0.65)。 庞大的国外采购政策与新政府采取扩大内需以求振兴经济发展之政策背道而驰,近十年来庞大的军品采购预算对国内经济发展与失业问题均产生负面影响。 而对外军备采购长期存在的几个误区更需要国军进行再反思: “采购装备等于买保险”? 国人认为大量采购国外装备可以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进而成立战略联盟,在台海发生战争时,盟邦可以出兵协防;近年来台湾计划采购基德级驱逐舰及加入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即是基于这种理念。 然而,从地缘政治角度讲,盟邦出兵援助的可能性真的存在吗?此外,从作战的观点来讨论,大陆廉价的长程火箭炮大量部署在东南沿岸。还有反舰导弹及长程战机等武器的配置,并以“阻援打点”为战术思想。在这种作战环境及条件下,台湾根本没有时间等待外援。当美国国会还在争论是否应该卷入战争时,台海的战争可能已经结束。 “国外装备价格较低廉”? 台湾由于国情及政治因素,武器装备缺乏国际市场,无法达到规模经济;因此在获得阶段的成本(包括研发及生产制造)较国际市场同等级军品为高,使得国军倾向采购国外装备。外购装备表面上可免除研发及生产的投资,对获得成本及时程有利;但事实上,就二三十年武器系统的生命周期来看,获得成本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部队操作维修的时效及成本才是更应关注的重点,且武器的性能需配合科技的演进不断更新,外购装备虽然性能优异,但无法随着科技进步而随时更新,从装备获得开始,相对于敌军的战力提升,性能便逐年下降。 长期以来,台湾国防科技政策以武器系统装备的获得为重点,忽略国家整体发展。武器装备获得在“弥补战力空隙”的前提下,虽能满足紧急需求,但这种追求短期利益的政策及庞大的国外军品采购预算的排挤效应,对国防科技能力、工业水准乃至国家整体经济的长期发展均有负面影响。军备竞赛将使国家财政不堪负荷,但稳定的国内投资,不但可使台湾国防科技研发能力持续成长,并可吸引民间企业投资国防建设,营造全民国防的环境,还能对整体经济发展发挥乘数效果。来源:参考消息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