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加宁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2日12:59 新浪健康 | ||
北京积水潭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澍寰发言 韦加宁是一位非常好的医生。我和他在一个科共事40年,看到他成长、成熟、成功的整个过程。所谓成功,就是他具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深受广大患者的爱戴,培养了大批青年医生,为手外科专业做出巨大贡献。 40年前,他从武汉同济大学毕业来到积水潭医院骨科,前三年在与骨科有关的各科室轮转学习,表现非常出色,转到哪一科哪一科都想留他。由于他具有聪敏的素质,勤奋好学,双手灵巧,最后留在了手外科。当时,手外科是医院重点扶持的科室,是国内首创的新专业。他现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教授,《中华手外科杂志》副总编辑,曾任手外科主任。 韦加宁具有一流的医疗技术 几十年来,他在急诊门诊病房不知疲倦地工作,经常是通宵达旦,第二天照常上班。每天下班前要看一遍他的病人,不论节假日,早晨都要来医院重点看望一下术后患者,数十年如一日。他白天忙于医疗工作,晚上经常读书到深夜两三点钟。因家里居住条件紧张,怕干扰家人睡眠,而他自己在卫生间里学习。 由于他优越的天赋和勤奋地努力,在主治医师期间就已全部掌握手外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他技术全面、手术精巧、操作熟练为国内同行所共识。他在院内作手术,常有很多不在手外科进修的医生参观学习。他到外地参加学术会议,常被当地医院邀请做手术示范。他对传统的手外科手术做过不少的改进和创新,使手术创伤小,安全性提高,术式简化,效果更好。 70年代国内外兴起显微外科,韦加宁很快掌握了这种技术。他成功地做了世界上第一例同体断足移植,继之又完成一例同体断拇指移位。此后,国内外相继开展了这一技术。 80年代赴美国进修。中国人到美国进修临床,只能看不能作。韦加宁到美国不久,他出色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导师所赏识,很快就允许他替导师看门诊和做手术。他为当地开展了断肢再植技术,并亲自成功地为断肢病人作了再植手术,美国报纸在显著版面大篇幅报道:“韦加宁医生是中国的英雄,也是美国的英雄”。 韦加宁的手巧是出了名的,他能做一手非常好的钳工活。他家有一个设备相当完善的工具柜,他能做工艺精美的小电扇、水果刀、机械玩具等。这些本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利用自己的这种技术为病人设计了很多支具,帮助伤手恢复功能,提高了手外科的疗效,并在医院培养了专门技术人员,创建了手功能支具室。外省市有不少医院手外科派专前人来学习。 60年代,他还利用这种工艺技巧设计制造了不少显微血管手术器械,如微型血管夹、血管钳、血管镊等,促进了显微外科的发展。现在市售的成套的精美显微外科器材中,有不少是与他设计的原型是一样的。 韦加宁是敬业的模范 手外科急诊多,手术时间长,工作累,这是全院共知、外科界皆晓的。韦加宁几十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长年累月保证不了按时吃饭、睡觉,中午经常是一包方便面,可是从来没有人看见他有疲劳、倦怠的表现。韦加宁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有时不免有些烦恼和不愉快的事,但是他说:“我只要一接触病人,一上手术台,精神就来了,什么不好的事都忘了,给病人解决一次痛苦,心情就舒畅一次。” 医院规定专家门诊每次限挂15个号。挂韦加宁门诊号的人特别多。他看完了专家号,就让没有挂上专家号的挂普通号。太晚了,挂号人员下班了,如果是外地病人,他就免费给他们看。他的专家门诊经常从早晨八点钟看到下午两三点钟。他一切从病人考虑,制定最好的治疗方案,缩短治疗时间,精打细算医疗费用。治疗前后最常听病人说的两句话是:“韦大夫的医术高超我们信任,要求韦大夫给作手术;感谢韦大夫为我们治好了病。”外地来的病人看后,他常常给写好治疗方案,画出手术要点图,介绍病人回原地找曾在积水潭医院进修过的医生治疗,这样病人可节省很多费用和精力。他时时处处替病人着想,深受病人的信任和爱戴。 韦加宁不是没有得过病,而是有病也不休息,感冒发烧从来都是坚持工作。有一次患胸膜炎胸腔积液,严重的咳嗽把肋骨咳成骨折,仍忍痛为病人手术。这次他病倒后回忆,其实半年前已感到身体疲倦乏力,因为找他看病的人太多,他丝毫没有减轻工作量也没有去看病,直到周围的人都说他为什么变得这样苍白,逼着他去检查血色素,发现血色素已不到正常值的一半,严重贫血。进一步作胃镜才发现已属胃癌晚期并且已经转移。第二天他坚持要把已经预排的手术做完,大家坚决没有同意,他才不得已地躺在病床上接受诊治。 韦加宁具有高尚的人品 全院职工,经过他治疗的病人和家属,全国各地来进修的医生,全国同行,有口皆碑,没有人不佩服他的医术,没有人不敬仰他的为人。医院职工及家属找他看病有求必应,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可以到他家里去看。他给病人看病废寝忘食。30年前在延庆医疗队时认识的山区老乡,时不时还找他来看病,他总是热情接待,精心诊治,有时还招待吃饭,代买针药。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亲朋好友。对进修医生一向是耐心细致地指导,无私地培养。很多进修医生结业后回到原单位仍与他保持联系,继续接受他的技术帮助,多少年不变。对国内同行,不论来自大地方或偏远地区,他都是谦虚待人。他已是国内外知名的手外科专家,但对比他年纪高的人,总是恭敬尊重、礼貌有嘉。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事事替别人着想。他这次病倒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全国甚至国外,慰问信、慰问电、带口信像雪片飞来,还有不少进修医生,经他治疗过的病人,不远千里专程来京探望。此情此景历来罕见。 半年前他接受胃癌手术治疗,术后证实确属晚期,不易根治,但他自己尚不知道。当时我和他商量,找两个年轻医生帮他整理十几年来所画的上千幅手外科手术图谱,争取早日出版。但他说:“我现在体力实在不行,稍事恢复后,我就可以集中精力补画一些图谱,做一些文字整理,这本书就可出版。”看他的工作欲望有多强,事业心有多重。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疗、化疗,他的身体更瘦了,精力也没恢复多少。此时发现肿瘤又有多处转移,已瞒不过他本人了。当他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后,作为一个外科专家来说,他清楚地知道后果是什么。此时此刻,他没有消极对待、一蹶不振,而是主动要求为他配备一位熟习电脑的年轻医生,帮他整理文字,他要在病床上继续绘制手术图谱。他希望病魔给他一年的时间,让他完成这部图谱,为年轻人学习手外科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为手外科事业再做一点贡献。就这样,他在病床移动的小餐桌上每天画二三十幅手术图,春节回家了几天也没间断。有一次放、化治疗反应严重,呕吐得厉害,大口吐鲜血(胃肠道肿瘤破裂),因为失血,感到心慌乏力,卧床静养了一天,稍事平稳后,又继续起来画图。他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抓紧时间再为他所钟爱的事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这种人生观,这种精神境界,绝不是一般的,而是非同凡响的。韦加宁是一位非常好的医生,是被所有认识他的人爱戴的同志,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今天各级领导决定为他做一些宣传报道,他的事迹一定可以鼓励青年医生奋进向上,促进医患关系的改进,有助于全体医务工作者敬业乐医,意义重大,好处多多,十分必要。 座谈会发言材料之二 韦加宁同志治疗过的患者张宇发言 我是韦主任救治过的千百万患者中的一位。和其他患者及家属一样,我对他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假如有一线希望,我宁愿用自己的双手来换取韦大夫的健康,然而我所能做的,只是用他教给我的人生态度坚强、快乐地生活下去。我这样做,韦大夫一定会非常高兴的。因为在韦大夫看来,治疗一位患者的病痛,并不算完全成功,只有帮助患者恢复以前的功能,让他充满信心地融入社会,才是一位医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2000年,我同几位山友组队攀登青海省玉珠雪山。在登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迷失方向,相互失散。我独自在风雪中坚持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勉强爬回营地。这时我才知道自己是这次山难中唯一的幸存者,而我的两位队友已经长眠在洁白的雪山之巅。由于双手严重冻伤,我被送往当地医院抢救。两天后,我被告知双手可能需要高位截肢。失去所有的手指,我的手将失去所有功能,我将再也无法象正常人一样生活。我一下子觉得非常绝望,这使我在失去队友后又一次遭到沉重的打击,我仿佛看到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不能握笔,不能打字,甚至无法自己系衣扣、上厕所。 我母亲不肯放弃最后一线希望。听人介绍,她带我来到积水潭医院找韦大夫。韦大夫了解情况后立刻说,不能高位截肢,他将来还要生活,一定要设法给他保留一个指关节,让他的生活能够自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光明。转到积水潭医院后,韦大夫特地安排加床,争取让我早动手术。由于我的高山反应症状还没有消失,肝肾功能失调,胃出血,还有全身寻麻疹。有的医生主张不要冒险进行手术,等症状消失后再做,而韦大夫不同意,他说:“手术拖后一天,坏死的组织就会扩散,手指就得多截一点。这样,功能就更差了。”为了能让我尽可能好一点,他情愿承担手术的风险。手术前,韦大夫来到病床前安慰我。他说,许多比我更严重的患者经他治疗后,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而且在各种岗位上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他叫我不要担心以后的生活。这次手术持续了8个小时,缝了几百针,全是韦大夫亲自做的。考虑到我的家庭条件,韦大夫在手术中尽量节省,能用国产药就不用进口药。这样的手术一共进行了6次,前后持续两年时间,每一次都是韦大夫主刀,而且做得十分仔细。后来,很多医生看了我的伤口,都称赞手术做的漂亮。现在,我的双手功能恢复得非常好,除了爬山,以前能做的事情现在都能做,这在手术前简直不敢想象。当我告诉韦大夫,术后我能用筷子吃饭,能用电脑进行工作时,他比我还高兴。 不仅如此,韦大夫还很关心我的心理康复。刚截肢时,我很自卑,不敢让别人看我的双手。韦大夫跟我说,你应该勇敢地伸出你的手,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我当时并不太理解,但韦大夫仿佛了解我的心理,每天不管多忙,总会抽出一点时间和我谈谈心。他很少谈我的病情,讲的最多的是他以前的患者在手术后如何双手恢复功能,如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说,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一个人天生没有手指,同样能够自己生活。韦大夫为了我在双脚脚趾截肢后能方便地行走,不让别人看出来,还专门请奥托博克假肢厂给我免费做了一副假肢。在我出院以后,他还高兴地和我谈到为我设计的功能性假肢,说等有时间到他家,用家里的工具帮我把假肢作完。在韦大夫的劝导下,随着双手功能的恢复,我又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我觉得韦大夫不仅救治了我的双手,使我能够顺利地回归社会,他对生活的态度也教育和感染了我。一个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但是他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生活。韦大夫选择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并用这种态度影响和教育着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次和他谈话,我都没有感到是在和医生交谈,而是一位长辈在给我谈人生,每一次谈话都让我获益匪浅。 三月初,我知道韦大夫生病的消息后立刻赶到医院。起初,我不敢谈及他的病情,但他却很坦然。他说要抓紧最后几个月时间,完成他的手外科图谱。可惜现在白天太忙了,只好抓紧晚上的时间绘图,要干到深夜。接着,他又说起对他的宣传、报道,说自己不想出名,最好是多宣传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生爱护病人,病人尊敬医生。言谈间,他对自己将来的病情没有一点畏惧。可惜我没能力帮助他,只能祝愿韦大夫早日完成心愿。 总之,是韦大夫使我恢复了手功能,是韦大夫给了我生活的勇气,是韦大夫教我如何对待人生。我将不辜负韦大夫的期望,用我的自立自强和对社会的奉献,向韦大夫学习,回报韦大夫的恩情。 座谈会发言材料之三 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游凯涛发言 参加全市卫生系统向韦加宁同志学习报告会,我的心情十分激动,以首都卫生界有韦加宁同志这样的先进典型和精神文明“精品”而深感自豪和骄傲。 韦加宁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手外科专家。在42年的从医生涯中,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始终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对同志满腔热忱,待病人如亲人,对医术精益求精,为我国手外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一位广受尊敬、广受爱戴的知名专家。 去年五月,韦加宁同志被确诊为晚期胃癌,得知这个信息后,他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搏斗,忍着剧烈的癌症病痛,仍然趴在桌子上和病床上抓紧时间绘制《手外科手术图谱》,为医学、为国家、为人类留下科学财富。这种脚踏实地、刻苦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这种对人民满腔热忱、对科学永无止境的赤诚无悔的知识分子的崇高品质,这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杰出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境界,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我和韦加宁是同龄人,生在旧中国,长在红旗下,是党和人民一手培养起来的医生。40年来,经历过苦读,有过坎坷徘徊,也有在无影灯下抢救成功的无数次欢乐;在漫长的救死扶伤的征途中,有过冥想与执着,有过苦苦的追求;从千百个康复的病人中获得了力量和知识,从病人与家属期盼的目光中饱尝了对健康与生命的重托。可以说,我也是韦加宁同志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我深切地体会到,向韦加宁同志学习,一定要象他那样,在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中,学以致用,用有所成,勤于思考,持之以恒,绝不做表面文章。 我深切地体会到,向韦加宁同志学习,一定要象他那样做一名好医生。首先要从学会做人开始,从如何对待亲人、对待朋友、对待同志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形成一心为公、全心为民的思想根基,力戒重技术、轻做人的倾向。 我深切地体会到,向韦加宁同志学习,一定要象他那样培养和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实现道德义务和道德良心的统一。 我们常说义务,实际上就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道德责任。医务人员的道德义务就是为病人的健康利益服务。韦加宁同志发现胃癌的当天,他已经连续做完七台手术。查出血色素只有6.8克,他没吭一声,第二天又连续完成四台手术,第三天又去其他院做了数台“助残”手术。一位医生发现自己的血色素只有6.8克,同时出现剧烈的上腹部疼痛、消瘦、乏力,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清清楚楚,但他仍然一声不吭,连续三天做十几台手术,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样做?是为病人的健康利益服务的高度责任感。不难看出,韦加宁同志的这种责任感已经到了忘我的程度。然而,这种忘我的责任感的背后正是他的道德良心在起作用。那么什么是道德良心?道德良心就是社会将人们的道德义务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要求和个人品质。医务人员的道德良心在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评价作用,对履行其道德义务有重要的自我规范作用。韦加宁同志在病床上,忍着癌症的剧痛仍然争分夺秒地绘制手术图谱,争取生命给他的最后机会,完成他最后的心愿。正是这种道德良心的自我选择、自我规范在起作用。所以,我认为,向韦加宁同志学习,一定要学习他这种道德义务和道德良心的自觉统一,这是成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医德不只是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也是医务人员的感情、意识和品质,是主观自律和客观规律的统一。我们从韦加宁同志身上深切地感受到这种高尚的感情、意识和品质。一次他发着高烧,嘴里还不停地念叨“明天那台手术不能停,患者排队已经等了很久,进修大夫也要观摩学习,手术无论如何不能停……”。语言虽然不多,字里行间都浸透着他对患者的感情,这不仅仅是对病人的同情感,也不仅仅是对病人的亲人感,而是渴望和追求事业的强烈感情、意识和品质,这是社会主义医德的最高感情、意识和品质。正是他对医德的这种自律,赢得了人民群众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当他患晚期胃癌的消息传开时,积水潭医院上上下下、各地进修大夫、他治疗过的病人不约而至,形成鲜花的长廊、人心的城墙……这是对他的医德自律的最好评价。我们向韦加宁同志学习,就应该学习他这种感情、意识和品质,努力实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观自律和客观他律的统一。这是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搞好医患关系的必要条件。 当前,北京市正在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落实“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思想。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开展向韦加宁同志学习的活动,对卫生系统深入开展“我为奥运做奉献,卫生服务创一流”的活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首都卫生战线上的一位老同志,我一定要以韦加宁同志为榜样,学习韦加宁同志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继续发挥光和热,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座谈会发言材料之四 中日友好医院手外科医生王云亭发言 今天我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参加“向韦加宁同志学习”座谈会,我感到非常激动。 韦加宁教授是我的良师益友,对他的事迹我非常了解。在他42年的从医生涯中,他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以其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受到了广大患者和同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人民的好医生”、“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好人韦加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仍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争分夺秒地编辑绘制《手外科手术图图谱》,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手外科事业,奉献给了爱戴他的广大患者,奉献给了手外科的莘莘学子。 韦教授从医42年,一直把病人当亲人,把医术当艺术,把工作当乐趣,坦然面对逆境,把生命献给了党。他是新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国600万卫生工作者的杰出代表。韦教授是积水潭医院的光荣和骄傲,是北京市的光荣和骄傲,是手外科界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全国卫生系统的光荣和骄傲。 开展“向韦加宁同志学习”的活动,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卫生队伍,继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日前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也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从五个方面向韦加宁教授学习: 第一、学习韦教授精湛的医疗技术。医务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治病救人,只有用精湛的技术服务患者,才能真正赢得患者的认可。韦教授42年完成各类手术5万多例,这在全国外科大夫中也是少见的。正因为韦教授是一流的专家,实实在在地为患者解决病痛,才会受到全国各地患者如此的爱戴。 第二、学习韦教授良好的职业道德。从韦教授身上,我们学到了如何尊重自己的老师,如何尊重病人,把病人当亲人,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方便病人。手外科患者的经济状况都不太富裕,文化程度多数偏低,韦教授不嫌弃他们,总是给他们最好的关照。正是韦教授高尚的医德、善良、温暖的心,病人才把他当做良师益友,当做自己最亲近的人。 第三、学习韦教授敬业爱岗的精神。韦教授非常热爱他所从事的手外科事业,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这项事业,在生命垂危的时刻还不忘把行医42年的宝贵经验传给后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这正是对韦教授人生的真实写照。 第四、学习韦教授关心青年人、培养青年人的高尚品质。韦教授十分关心青年医务者的成长,他重视院内青年成长,同时也非常关心院外同行的进步。我聆听过他为西北青年大夫的授课,十分精彩。工作中遇到困难向他倾诉时,他会给予真挚的鼓励;在技术上有疑难时,也会得到他热情的指导。在我的成长中,有他的汗水,我衷心地感谢韦教授对我的教诲和关爱。 第五、学习韦教授坦荡的胸怀。无私奉献,不图回报,不把工作当包袱……都是韦教授崇尚的理念,正是这种理念激励他一生,使他感到工作的乐趣。 韦加宁教授的事迹感人肺腑,更是催人奋进。他是新时期全国卫生工作者的典型代表,是卫生战线全体同志学习的楷模,也是我们前行进步的一面旗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们一定要以韦加宁教授为榜样,以实际行动向韦加宁教授学习,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座谈会发言材料之五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病房护士长福燕发言 不久前,《健康报》连续登载了积水潭医院手外科韦加宁教授的感人事迹,他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对病人如亲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在得知自己患有胃癌已经扩散后,不仅没有被病魔打垮,反而抓紧时间编辑《手外科手术图谱》,准备把它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把自己多年的临床手术经验传授给年轻医师,更好的造福患者,这些事迹使我备受感动。 说起韦加宁,我曾与他有过一次记忆深刻的交往。那是1997年,我的一位外地亲戚5岁的儿子因小拇指掌肌肌腱损伤,经清创缝合后,伤口虽然愈合,但小拇指不能弯曲,对冷、热、痛均无感觉,孩子的父母很担心,这样下去,他的小拇指就非常容易受损伤。当他们听说北京积水潭医院有位全国知名的显微外科专家,就带着孩子来到了北京,找到了我。开始我认为帮这个忙难度会很大,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却没料到会那么容易。那一天,韦主任出门诊,我就在诊室门口等他。他看完最后一位病人,我就拦住他,向他讲明情况。韦主任听得特别耐心,他是那么平易近人,一点没有大专家的架子,当时他就约了时间为病人检查,病人也顺利地进行了手术。我知道韦主任非常忙,但他对病人是那么的耐心,向病人讲述神经损伤的部位,手术的方法,还边说边画。他思维敏捷,办事有条不紊,效率非常高,我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孩子的家长对我说:“我们太幸运了,遇到了好人。”现在,孩子的手指早已恢复了功能。 我早就听说过韦主任的做事原则,旧的问题解决了,他会全身心的忙着解决新的问题。正如他自己说的:“我不算计别人,也不斤斤计较自己。同事、同行、相识的和不相识的,尽全力有求必应,而不反过来要求回报。我不用费神记住对方的职业、地位和电话,以期有朝一日可拿来利用。我尽可能多做、多传、多教,这样就等于活了好几辈子……”多么朴素的语言,又是多么深刻的道理呀!不求个人回报,只求多做奉献。 我所在的感染科是接收治疗艾滋病病人的地方,与韦加宁医生所在的手外科有着相同的一面。我们的病房没有血肉模糊、撕肝裂肺的呼叫,但有着异常的恐怖和病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我们与艾滋病患者朝夕相处,我们了解他们太多的痛苦与需求。早在1996年,我们病房有几位医生护士就自发地形成了以徐莲芝主任为组长的艾滋病帮助小组,于1998年11月26日在佑安医院的感染科病房成立了我国首家艾滋病的关爱组织——“爱心家园”。我们的宗旨是为艾滋病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提供情感及道义上的支持和帮助,减少和消除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广泛吸收志愿者。到目前为止,已吸收志愿者1300多人。我科的全体医务人员齐心协力,争取多方社会力量,与艾滋病患者携手,勇敢面对我们共同的敌人——艾滋病。 我手中有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一张精美的贺年卡。这张贺卡有着一段不寻常的故事,那是去年8月份,我科收治了一位HIV晚期的女病人。从她的眼神中我们发现她处在极度的痛苦与焦虑之中,她对于这突然的打击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每天只是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拒绝吃任何食物,整夜都睁着眼睛。我们每位护士轮流陪伴在她的身边。入院三天了,她才开口说话:“护士长,我知道你们都是为我好,可是我会让你们失望的,我已经决定了,如果哪天你找不到我了,我一定是在一家不知名的小旅店里吃了药,了此一生。谁也不知道我是谁,我的亲人永远也不知道我去了哪里。”听了这话,我们都有一种揪心的痛苦。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就坐在病人的身旁,向她讲述艾滋病的治疗进展,讲述以往病人与艾滋病拼搏的成功例子,给她带可口的饭菜,为她购买有关的书籍,陪她到院子里散步,与她共同商讨如何争得亲人的理解和帮助。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陪伴在她身边,帮助她度过了一生中最脆弱的一段时间。最后,她的亲人来到了她的身边。她治疗的效果非常令人满意,经过近三个月的精心治疗护理,她在亲人的陪同下出院了。在与我们道别时,我突然发现,那充满阳光的脸原来是那么的漂亮。 一位好朋友曾问我,你们每天都要面对那么多难以解决的痛苦,我看你仍然是那么的积极、乐观,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调节的呢? 我当时一愣,我们是有一些方法,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可这些方法、技巧是万能的吗?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东西吗?那是什么呢?我一直思索这个问题。2003年1月21日,《健康报》登载了《好人韦加宁》,我们看了一遍又一遍。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韦教授崇高的思想和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将小比大,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的思想,人的价值观,这才是精神的支点,是动力,是源泉。 我们要很好地向韦加宁同志学习,学习他满腔热忱的服务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韦加宁同志为榜样,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根据我们以往护理关爱艾滋病患者的工作经验,尽快、更好的规范艾滋病护理工作,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艾滋病关爱护理模式,并向韦加宁学习,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在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医务工作者。过去的日子里,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和我们的患者及家属都曾给予我们很高的评价和荣誉,我们要向韦加宁同志学习,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踏踏实实,积极进取,默默奉献,为我国的艾滋病防治事业做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座谈会发言材料之六 北京市西城区厂桥医院院长白爱萍发言 一位大夫让一个患者满意不难,但让所有患者满意不易;让几个同行敬佩容易,让所有同行敬佩很难。一位医务工作者一生应该做的,韦大夫都做得很出色。作为手外科大夫,他数十年如一日,从不叫苦喊累,总是乐观地奋斗在临床一线,手术、查房、出门诊、为进修大夫讲课、为病人答疑……走着所有医生所走的路,做着同行们都在做的事。所不同的是,他比别人更加投入,更加认真,更加出色,对病人全心全意,对工作精益求精,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临床实践使他练就了一流的刀功、画功,成功地完成一件件手术精品,不愧为手部功能的塑造者,手术图谱的艺术家。 北京积水潭医院和西城区厂桥医院是近邻,在我所认识的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工作人员中流传着许多关于韦教授的故事。有人说韦教授的手术操作很漂亮,潇洒、利落,每逢他上台的手术,总有很多大夫挤进手术间参观学习;有人说文化大革命中,韦教授到农村下放劳动,行李中最多的就是医学书籍了,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他默默地啃完了许多基础的、临床的医学专著;有人说他在住房条件差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在卫生间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书房,常常学到深夜;作为访问学者,韦教授曾到美国访问,初到时医院不允许他上台手术。有一次,恰逢他的导师急需一份会议发言用的插图,请韦教授帮忙,当韦教授交上插图时,这位美国同行惊呆了,他没想到韦教授能画出这么精美的图谱。从此以后,无论是手术还是参加学术活动,这位美国教授总是带上他称为“韦”的中国医生。诸如此类的故事我们听得很多很多,在这些故事中,无不流露出大家对他的敬佩和爱戴。 平时与韦大夫接触很多,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平易近人,他的热情与真诚不仅打动了他的同事,更打动了无数的患者。对他的印象深深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这样一个人,才真正是我们医务界的光荣和典范!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突出的成就,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人,而韦大夫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份普通的职业,却成就了那样精彩的人生,不得不令人赞叹。韦大夫是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好大夫,更是我们医务界的楷模。作为积水潭医院的近邻,作为全市卫生行业的先进单位,我们要走在向韦加宁学习的前列。我们厂桥医院要以韦加宁同志为榜样,要把发扬他的精神同做好“女儿式”的服务结合起来,立足本职,为百姓的健康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最后真诚地道一声:韦大夫多保重,愿您早日恢复健康。 座谈会发言材料之七 首都医科大学学生鞠莉莉发言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代表,我非常荣幸有机会来到这里,聆听韦加宁教授感人至深的事迹。 韦加宁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手外科专家,他从医42年来,把病人当亲人,把医术当艺术,把工作当乐趣,共完成了5万多例手术,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痛苦,赢得了患者的爱戴。在我们眼里,他是一名可亲可敬的医学前辈;在病人心中,它是一名真正的好医生。 现代医学领域宽广、精深而又多变,知识和技术的进展日新月异,医生与病人之间、同事之间、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演变,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变的越来越难。但是,从韦加宁教授身上,我们发现了做一名合格医生唯一不变的标准:医生永远要为病人的最大利益着想。 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今天,我们只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但是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要为千千万万患者的生命负责任。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我们要在为人做事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在情绪上和行为上也要有成熟的表现,也就是说,我们的肩膀要能够撑得住病人对我们的依赖和信任。韦教授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将成为我们终生学习的楷模。 现在,韦教授正在病塌上与时间赛跑,精心绘制《手外科手术图谱》,将自己毕生的精华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青年一代。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有如此精彩和丰富的精神财富有如此杰出、如此众多的医学前辈领航,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人生的答卷,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医生,向着生命科学高峰不断攀登! 座谈会发言材料之八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蔺锡侯发言 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座谈韦加宁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同是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职工,我们感到光荣和骄傲。韦加宁同志是我院重点学科医师队伍的代表,是我院干部、职工十分敬重的好专家,他的学识、人品、医疗技术在我院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先进事迹表明,他不仅是我院全体职工的榜样,更是全体医务人员的楷模。 作为韦加宁的同事,虽不在同一专业,但在工作中有着很多的接触与合作,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友谊。作为手外科专家,韦加宁同志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人平易近人,品格冰清玉洁,这一切都让我对他十分崇敬和尊重。 在我院职工的心目中,韦加宁同志和大家一样是平凡的人。他常年工作在临床一线,走着所有医生必走的成长道路,做着医生必须做的事。所不同的是,他比别人更投入,更勤奋。他从不追逐名利,也无豪言壮语,对事业充满热爱,对医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有着博爱情怀,对同事真诚相待。因此,他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位高尚的人。 从韦加宁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他的许多闪光点。譬如,他的医疗技术有独到之处,他的人梯精神让人赞叹,他的快乐观,他的医患关系等等,都让我们深深思考。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我认为,应该学习他对业务的创新精神。韦加宁同志师从王澍寰院士,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继承了王澍寰院士许多优秀的业务素质。除了他自己的发明创造,他坚实的理论和渊博的知识也令人佩服。他从医42年来,在手外伤功能重建上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他能根据病人病情制定出手术方案,术前和术后精确吻合,说明他对手外伤功能重建有着精确的洞察力和很强的预见性。大家知道,由于手部血管、神经、肌腱错综复杂,加上有的病人已做过手术,更让肌腱缺损、粘连和残存张力情况不明,虽然有术前预案,但仍需要术者在术中依据具体情况予以处理。韦加宁同志能够将病人残留的点滴功能分解、整合到最佳状态,并常常有即兴发挥,虽说是“妙手偶得”,但更是深厚功底上的神来之笔,这一点让人钦佩不已。 他的人梯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为什么进修医生喜欢参观他的手术?为什么年轻医生以与他同台手术为荣?因为他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他了解进修医师和青年人的求知欲望,因此,他有问必答,言无不尽,举一反三。手术时,他总是边做边讲,毫无保留地告诉你这种手术的难度和窍门,告诉你他所遇到的手术成功和失败的病例,告诉你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手术选择,这些让医生都很愿意看他做手术,很珍惜每一次参观学习的机会,都感到跟他上一天手术,也就是上了一天的手外科理论课。他从没有过“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念头和想法,因为他总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自己,总会比你看得远,总会比你高出一头。 他与病人、与同事良好的关系,更值得我们学习。30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菜木沟的百姓在心中还深深地记得他?为什么医院所有同事都众口一词的称他为“好人”?为什么他与许多病人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他患病的消息一经传开,又为什么有的病人专门请假看护他,不远万里打越洋电话慰问他?我觉得这些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常说“把病人当亲人”,韦加宁就是我们的典范。有的同志说,韦加宁同志对病人不仅是“一视同仁”,而是“血肉情缘”,因为他确确实实地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我认为,这话也对。不管是在门诊还是在病房,他从没有搪塞推诿过病人,他总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心理状态和经济能力,不说大话空话,实事求是地设计出最佳的手术方案。他说过一句话,“有什么材料盖什么房”,对于手外伤病人来说,这是句千真万确的话。他还会告诉病人,你的手术将会做几次,每次手术的间隔时间,最终达到什么效果,都解释得清清楚楚,以征得病人的同意和配合。同时,一次手术能完成的,绝不做第二次;不需手术的,则告诉你功能锻炼方法,还帮你尽量节省开支。对于经济十分困难的个别病人,他慷慨解囊,提供生活用品、车票、住宿等等。此外,他还十分重视与病人的交流,与他们聊天,拉家常,鼓励他们走入社会,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对待同事,他谦逊平和,谁一找到他,他都尽心尽力,为你帮忙。在年轻的同事心目中,他如同慈父一般;在找他帮忙的人眼中,他是雪中炭、及时雨。而他则尽量不打扰别人,不麻烦别人,总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良好的医患关系从何而来,他的人格魅力有着很大的原因。 韦加宁同志对待人生的乐观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韦加宁同志兴趣广泛,爱好极多,他青年时吹拉弹唱,什么都懂。只是因为从事了繁忙的手外科专业,更偏爱绘制图谱这一项爱好。作为60年代毕业的知识分子,他经历过动荡年代,也遭受过误解,但他总能正确对待,毫无怨言,有着快乐的情怀和心态。不管手术多多,时间多晚,他浑然不知疲倦,始终兴趣盎然,精神抖擞,快乐地做好每一个手术。他虽然是位专家教授,却毫无学究气和架子,从衣食住行到专业、手术,总是那么幽默有趣,都让人感到他从内心发出的笑声。 同事们敬重他,是因为他能让人看到美好前景;病人们尊敬他,是因为他除了手术治病外,还有消除你心理负担和痛苦的那份真诚。即使对待自己所患的癌症,他也能做到正确面对,让人感到他的坚强和对他的敬佩。 韦加宁同志的先进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的所作所为、其人其事,无不体现出他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如今,我们正处于全民奔向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刻,学习、宣传韦加宁同志的先进事迹更将给人以鼓舞,也将在卫生系统中产生巨大反响,对我们更好地建设医院精神文明,促进医院各项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韦加宁,宣传韦加宁,让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为建设让人民满意的、医疗水平一流的医院不懈努力。
订新闻冲浪 了解更多张国荣自杀幕后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