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委到发改委 名称增减勾勒中国经济体制变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5日08:49 法制日报 | ||
这是一座建筑风格卓然的庞然大物,这座楼老百姓称作计委大楼。 这座楼的牌子又要改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连日来,许多人来到这个地方,他们不是跑“部”向“钱”,他们仅仅是为了和这个牌子合个影。 “也许今后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了。”王树言的话一点也不伤感,还显得有些历史感。 这位北京三里河的老街坊拿出一张照片给记者看:那是在日落下班后,计委的大门正在被关闭。王树言神采飞扬,站在牌子下面。 “这是一个符号。”但这又不仅仅是个符号。 从国家计划委员会,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今天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个名称的变化史,勾勒出的是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史。 1998年的人代会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挂了四十多年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大牌子摘下来了,改成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加了两个字,其意义又何止万言。 现在,这个用了五十多年的“计划”二字最终退场了。 “改革”两字的加入,使得发展和改革委将成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核心部门。 “计划”两字的去除则意味着,政府将进一步采用市场经济手段调节经济。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审批职能和微观管理事务将明显收缩。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推进到今天,需要综合协调,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 一位政府高层官员说,现在最迫切的是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市场规范改革,还有农村改革。每一项改革都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需要综合协调。 专家指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职能,具有战略规划性和前瞻宏观性;同时,使宏观经济管理与部门利益脱钩,也有利于推动管制型政府的战略撤退。 与1998年的更名不同,这次变革: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前提下,适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进行的;二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下,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的构架,设立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而展开的。 新职能的并入实际上是把短期调控、中长期调控、体制改革、总量控制等目标一致、彼此关联的宏观调控职能都归并到了一个部门,这有利于宏观调控政策的统筹制定与部署。比如,将经贸委中涉及投资企业的职能归入发展和改革委,将有助于结合综合性宏观调控目标对经济的短期运行,比如生产、调度等进行更直接的调控;而体改办职能的并入,则使得具体调控手段与政策层面改革措施相互协调。 计划逐步淡出,整个国民经济更加富有活力,但并非取消“计划”两字,就万事大吉。 根据国务院通过的“三定”方案,改组后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作为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发改委要紧紧围绕发展开展工作,研究新思路、运用新办法、采取新举措,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要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改革,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努力消除各种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实践中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对那些能由市场或地方决定的事项,坚决取消和下放审批权限。 一位省计委主任谈起自己的工作时说:“我最突出的感受是:计划的本子越来越薄了,调研的材料越写越厚了;指令性计划越来越少了,市场调节越来越多了;审批的权力越来越小了,调控的责任越来越大了。”本报记者谢远东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