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榆树千余干部带薪“下海” 保留身份和职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6日03:13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彭冰 本报长春4月5日电 今年3月,吉林省榆树市有1339名干部离开原工作岗位,在“保留身份、保留职务、保留待遇”的优厚条件下,带薪下海经商。其中,市局级领导干部44人,乡级领导干部99人。 据悉,明年3月,还将有1315名干部带薪“下海”。这样,两年内带薪“下海”的干部总数将达到2654人。 如此大规模的干部“下海”,在当地引起极大反响。机关领导干部领着国家的工资,怎么堂而皇之地做起了买卖,搞起了经营? 一切源于该市市委2003年下发的1号文件。 这份文件说,从2003年3月1日起,至2005年3月1日止,市委决定在干部中开展“离职锻炼、建功立业”活动。全市所有乡局级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在岗干部,都要分批进行离职锻炼,从事个体经营、创办民营企业,或者到国有企业中去工作。每批锻炼时间为一年。 对某些干部来讲,这等于是被市委红头文件“强行赶下海”。但他们是拴着保险绳、套着救生圈“被赶下海”的———市委承诺:离职锻炼期间,干部的身份、职务、待遇不变,工资每月照领;不影响正常的职务晋升和职称评聘;锻炼期满后,回原单位工作的,原分工不变;本人要求继续兴办经济实体的,组织予以支持,并继续享受离职锻炼政策。 有了这份承诺,干部们争先恐后地申请参加“锻炼”。榆树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明瑞告诉记者,按计划,首批离职锻炼人员定额1300多人,但报名干部达到1700多人,其中300多人被政府做工作“劝了回去”。 中央明令禁止国家公务员经商、办企业以及参与其他营利性经营活动,让机关干部下海经商,是不是与有关精神相悖? 榆树市委有关官员说:我们并不是号召机关干部去做买卖,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干部。让机关干部深入经济建设第一线,在商海征战中培养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决策者还希望让干部也尝尝创业的艰辛,在“摸爬滚打中”理解群众的疾苦。 为保证目标的实现,市委给“下海”干部定下任务:乡局级领导干部离职锻炼期间,每人每月交150元保证金,锻炼结束时,经考核完成2000元税(利)的,返还保证金;其他干部,每人每月交100元保证金,上缴税利底线为1500元。对那些表现突出的人员,政府给予奖励,并优先提拔使用。而未完成任务者,将在全市范围内通报批评。 30%的干部同时离开工作岗位,会不会影响政府的正常运转?当地有关官员的回答是:不会。干部离职参加锻炼,其原来负责的工作,由单位指定他人代管,加上政府的平衡调剂,保证不会影响到日常工作。 “应该说,原来机关单位的工作量并不太饱和,有的岗位,半天就能把一天的活儿干完。实际上,有的干部,已经偷偷摸摸地搞起副业。另外,开展这项活动,也是为提高效率、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做铺垫。干部在锻炼中掌握了商海谋生的本领,将来在‘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进程中就可以实现软着陆。”这位官员说。 记者了解到,各单位一把手、公检法工作人员、教育卫生工作者、财务工作者,以及其他部分不适宜“离岗”的干部,不参加“离职锻炼”。首批离职锻炼的人员,已于3月1日前全部离岗。 据悉,在首批离职的1300多名干部中,有957人已落实了项目。其中,有的干部原在文化单位工作,现在开起了印刷厂;有的干部原来主管农业、畜牧业,现在搞起了种植与养殖。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让人十分关注的问题:“下海”经商的干部会不会借着这次机会,光明正大地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 该市“离职锻炼、建功立业”工作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政府已作了明确规定:不准利用职权搞不正当创收;不准依靠部门行业特权搞垄断性经营活动等。而且,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办公室工作人员将对每位“下海”干部进行跟踪考察,监控其行为的合法性,一旦发现问题,将严肃处理。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有关监督考核的具体配套措施将陆续出台。 据介绍,这项活动开展一个月以来,已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首批离职的1300多名干部中,有400多人立项于种植业、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该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有的干部,其所创办的企业,年上缴利税预计可达10万元以上……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