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有山--珞珈与八峰的创业竞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7日09:34 湖北日报 | ||
湖北日报记者卢平川 在中国氨基酸产业界,有两处很有影响的“名山”———珞珈山与八峰山。 珞珈山,百年学府武汉大学所在地。上世纪60年代末,该校教师开始从事氨基酸科研开发,在技术上支持了上百家氨基酸工厂,被公认为国内氨基酸产业的“技术鼻祖”。 八峰山,湖北八峰药化公司总部所在地,在当今国内业界,以生产和出口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而名闻遐迩。 本月2日,武大控股的规模最大的企业———武大弘元提出:用3年时间达到年销售额5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氨基酸生产企业。———这一目标,客观上向八峰现在的地位提出了挑战。一两山的守望并非始于今天。上世纪80年代末,在武大的技术支持下,大批生产氨基酸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留美归国的武大教师刘爱福心想:“我们帮助别人赚了那么多钱,为何不自己干呢?”他与妻子同在一个课题组。1989年,两人将科研成果植入,在珞珈山麓领办了武大生物工程公司。 1989年至1999年间,这家校办企业年年盈利,每年为武大贡献几十万元,但多年仅是一个小作坊,员工20来人,年利润100万元左右,一直“长不大”。就在刘爱福领办武大生物工程公司的同一年,回乡高中生姚绍斌也领办了一家氨基酸企业———八峰民族化工厂,其性质为村办集体企业。 该厂建在鄂西鹤峰县一处八座山峰相连的山垭上。这里离县城8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住着百十家土家族、苗族、汉族农户。在这样一个相当封闭的地方,姚绍斌誓言:“城里人有的,我们要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在技术、市场、人才“三头在外”的情况下,姚绍斌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和出口基地。从1998年起,八峰的销售额就超过了2亿元,年创利税超过3000万元。 按常规,高新技术产业更适宜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聚集的大城市里成长。在武大办企业,似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武大生物工程公司为何干不过八峰?这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二刘爱福教授认为:“姚绍斌是‘穷则思变’,而我从来不想赚大钱,长期没有将企业做大的愿望。” 一些经济学教授则认为,主要是受校园文化和传统国企管理体制的制约。 他们分析,在校园中,教学科研是主流,评价标准是论文、获奖。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往往对从事成果转化的人不屑一顾,优秀人才创办企业的热情容易受到挫伤。“即使比尔·盖茨置身其中,也会觉得抬不起头来”。 伍新木教授提出,武大要想做大氨基酸产业,必须进行改制,将企业搬出校园。他还认为:“科学家不一定能成为企业家,必须请职业经理人来经营。” 谈及八峰的成功,原鹤峰县书记何亚斌认为:“主要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姚绍斌有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将事业做大的强烈愿望和韧性。”他分析,由于地理原因,鹤峰的能人有着强烈的“山大王”意识。在历史上,容美土司即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吸引汉人到鹤峰传播先进文化。“山垭文化”代代相传,深深地浸润在山民的血脉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正确的政策培育,这种文化可能催生出“要做天下第一”的创业激情。 早在八峰这颗“深山明珠”初放光彩时,何亚斌就告诫姚绍斌:“八峰要发展,不能搞‘一个人说了算’,要通过改制,尽快走向资本市场。”省领导勉励八峰:“下山过海,扩大规模,依靠科技,再造奇迹。”三2000年4月,武大投入2200多万元资产,并引入1920多万元风险投资,对武大生物工程公司进行改制,在东湖开发区注册了武大弘元生物工程技术股份公司。武大希望借助新的机制,将弘元“做强做大”。 近三年,弘元走出围墙,举措不断:让技术骨干入股,高薪招聘职业经理人,在鄂州葛店开发区建立生产基地。经过多方努力,该公司去年实现销售额5000多万元,创利税近500万元,实现了重大突破。 董事会认为:“通过整合,弘元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已具备与国内强手竞争的实力。” 弘元从珞珈山外迁时,八峰也在加紧“出山”。姚绍斌认为,八峰最大的对手是日本味之素等发达国家的氨基酸企业。他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许多国际知名公司纷纷以直接投资方式进入我国。他们在中国到处布点,已从多方面向我们展开挤压。” 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八峰频频迈出大步:第一步,引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6家法人股东,由一家村办企业改组成湖北八峰药化股份公司;第二步,通过兼并企业,在宜昌生产氨基酸注射液;第三步,挺进武汉,建立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目前,他们正准备投资数亿元,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建新的生产基地。 “如果不加快发展,我们可能连现在的‘小康’都保不住。”姚绍斌的话中,流露出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据专家介绍,氨基酸种类繁多,其中蛋白质氨基酸有20种,非蛋白氨基酸有400多种,其衍生物和合成的短肽品种达数千种。世界氨基酸市场每年总额为50多亿美元,年需求量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氨基酸产品年总产值仅40亿元,国内氨基酸行业仍属幼稚工业,真正的“龙头”企业还没有出现。 未来几年,弘元与八峰究竟谁能跑在前面?我们拭目以待。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