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点石成金科龙扭亏为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16日12:45 南方日报 | ||
2003年4月2日,顺德,仙泉酒店,科龙在此隆重召开企业转制成果暨2002年年报新闻发布会。 年报新闻发布会上,科龙高层悉数到场,全国主流媒体也都汇集于此。连续两年亏损的科龙在改制后终于迎来了他的节日。据年报显示,2002年,科龙净利润为1.01亿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3%,冰箱销售额同比增长4%,空调销售额同比增长7.3%。在利润日趋微薄的 把科龙年报的主题为“稳中求胜,再攀高峰”。说明技术专家出身的顾雏军,十分看重稳打稳扎,踏踏实实的做企业。而笔者认为,抛弃作秀,摈弃浮躁,踏踏实实的把企业管理中每件事做到位。这是真正做大做强一个大型企业所必须的;这是做实业,特别是家电企业应该具备的精神。科龙能够在2002年盈利,或许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这种精神。在顾雏军的发言里,他并不满足现有的业绩,在2003年乃至将来,科龙应该会有更大的辉煌。 不管怎样,轻装上阵的科龙,已经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朝国际主流家电制造商这一既定目标迈进。 扭亏为盈的科龙,似乎已经找到飞龙在天的感觉,开始了她的二次腾飞。 赢利,来之不易 如果要评出2002年最忙、最累、压力最大的上市公司董事长人选,顾雏军绝对是其中之一。同时,顾雏军也是中国上市公司中薪酬最少的董事长,月薪仅为一元。 赢利来之不易,从顾雏军两鬓的“早生华发”里,便可见一斑。虽然顾雏军对赢利额不甚满意,但可以断定,是因为他及科龙员工的稳打稳扎,全力以赴,才可能有今天的业绩。 很多人认为,2002年是顾雏军及科龙的一个拐点,毕竟给予科龙的只有一年时间了。从年报的业绩来看,科龙似乎已经突破了这个拐点,并呈现上扬之势。 专家分析,改制后,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科龙之所以能够取得经营性的盈利,应该归结到以顾雏军为首的高层的务实、专业,归结到民营机制的活力与效率,对成本控制的天然禀赋;归结到科龙的产品与技术创新,精美化运动以及成功实施的多品牌战略等诸多因素。 2002年,体制的转变,使科龙得以发挥出多年来在制冷技术上的优势,推出了高科技含量,极具竞争力的产品,比如分立多循环冰箱的推出,使得自由变温和多循环成为世界冰箱行业的发展趋势。而高效空调的推出,吻合了世界空调行业将不断致力空调能效比提高的趋势。科龙在高端市场的良好表现,使其摆脱了以前一味只做“技术劳模”的角色。 2002年,科龙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出速度明显加快。 顾雏军2002年1月8日入主科龙,3月3日推出分立多循环冰箱;3月17日推出能效比高达3.8,4.2的双高效空调;6个月后,又推出世界首创的容声儿童成长冰箱,到12月份,更强力推出能效比高达4.2,4.5的豪华双效王和基于分立多循环技术的自由温区冰箱。 从分立多循环冰箱、双效王空调、容声儿童冰箱到自由温区冰箱等,这体现出了速度和效率,体现了民营机制给企业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据科龙介绍,这些产品现在已经成为市场的畅销品类,成为公司利润的支柱。 民营化机制,使得科龙在成本控制方面能够较为彻底的执行到位。“你们每花一块钱,就有我两毛钱”,顾的这番话道出了民营机制在成本控制上天然的禀赋。 同样的沙滩椅,改制前要44元/把,改制后只要18元/把;空调器上的配件———四通阀,改制前采购需要160多元,改制后只需几十元;仅这两个物料的采购成本下降就达几千万之巨。由此可见,在劳动密集型的家电制造业,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全面实行物料采购招标制度,优化产品设计,建立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使成本大幅下降。这为科龙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产品的盈利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科龙对整个销售网络及流程管理推行精细化管理,使营销成本同比去年大幅度的降低。 锻造持续的盈利能力 先有产品,而后有市场,顾雏军一直认为,产品的竞争力是持续盈利能力的基石。 据悉,进入科龙后,顾去的第一个地方便是技术中心和实验室。双高效空调的试制期间,顾甚至亲自过问实验的数据。对研制分立多循环冰箱技术的科研小组颁发50万元的重奖。 “在产品和技术上,永远领先竞争对手半步。”这是顾谆谆告诫科龙技术队伍的一句话。科龙能够在高端不断拓展市场份额,与其能在技术上保持领先优势莫无关系。比如科龙的自由温区冰箱和双高效空调,其核心技术在业内就处于领先地位。 顾认为,卖地摊货不算本事,价格战谁都会打;但真正将品牌做到往高端走,使品牌价值得到提升,这才是最重要的。做低端品牌,或许能取得较大规模和市场的话语权,但是没有品牌竞争力,企业不可能具备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更不可能做百年老店。 在营销层面,顾雏军将渠道建设放到很高的位置。因此,2002年,科龙的渠道分销能力得以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科龙与经销商的厂商关系得以极大的改善。 从顾雏军给导购亲自培训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他对零售终端的极端重视。加强终端建设,强化一线分公司的培训,提高单店的零售效率,这成为2002年科龙营销上的亮点。 为了提升品牌价值,最终在高端市场拥有话语权。顾雏军调整了营销政策,在激励层面,鼓励分公司经理、区域主管以及导购等多推高端产品,并纳入业绩考核之内。从单纯的以销量考核变成利润考核。而2002年科龙招聘千名大学毕业生进入营销系统,充实到营销一线,使科龙营销队伍的素质大幅提升。 业内人士评价,2002年,科龙能够在营销上有所作为,其多品牌营销战略功不可灭。多品牌运作,使得科龙实现了品牌的差异化,形成清晰的品牌区隔。 而产品的差异化和价格差异化,使得科龙在2002年激烈的价格战中,掌握了主动权。 据科龙年报显示,2002年,科龙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3%,冰箱销售额同比增长4%,空调销售额增长7.3%。在价格日趋下滑的家电行业,销售额的增长远比销售量的增长重要,因为它折射了这样一个信息,科龙的品牌力正在不断提升。 实施国际化战略,向国际主流家电制造商迈进 将科龙缔造成外向型企业,是顾雏军进入科龙的既定目标。 2002年,科龙在产品、技术研发、成本控制、管理、人力资源、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科龙内部会议上,顾雏军不止一次提到,科龙的竞争对手不是国内的品牌,而是欧美的一些跨国公司,比如西门子、惠而浦、GE等。 主管国际营销的副总裁林澜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改制后,科龙高层对国际营销的重视程度加强,国际营销的效率大幅提升。 他认为,2002年,国际营销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利润,这与顾在国际营销上坚持“利润导向”密切相关。顾给国际营销本部的指示是“不赚钱的订单一个都不接”。 而改制之前,科龙的国际营销却是亏损的,尽管每年也有不错的销售额。 科龙人力资源负责人告诉记者,2002年科龙引进的海归派数量大大增加,是以前的十倍。特别是在技术研发领域,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这为科龙继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奠定了人才基础。 2003年,科龙的国际营销全面提速。全年3亿美金的销售任务,现在已经完成2/3。在不久的将来,国际营销将逐步成为公司的主导。 作为中国制冷家电航母,2002年,科龙成功实现了平稳转制,扭亏为盈。我们有理由相信,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将成为科龙二次腾飞的加速器。 (海子)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