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专访:战胜恐慌也是一道“防护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07日05:59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打乱了人们平静的生活,更有不少人惊慌失措。这似乎应了一句名言:恐惧的心理比恐惧的到来更可怕。疫病引发心理紧张本属正常,而由于紧张恐惧而乱了方寸,就适得其反了。 这场“非典”疫情的来临,对我们每个人以及相关政府部门都是一个极大考验:考验着国民的成熟度与承受力,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危机应对能力。疫病当前,我们应采取何种措 日前,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强和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周东丰两位专家。 疫情来时:恐慌甚于病毒 记者:恐慌之下,引发不少反常举动。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中学为预防非典,竟自拟药方,100多名学生因过量服用引起药物中毒;北京市一市民为防治“非典”,将3000元纸币放于微波炉中消毒,致使引燃,白白遭受损失。这些“非典”所引起的恐慌现象是否正常?人们的恐慌情绪如何产生,又怎样传播? 李强:对于“非典”这样的流疫,人们出现一些恐慌、反常行为等,从研究群体行为的角度看,这没有什么奇怪,可以被视为出于自卫的一种生物本能反应。我们将突发事件后人们的无组织反应行为称作“集合行为”。“非典”病毒虽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但恐慌等“集合行为”甚至具有更强的传染性。有时候,惊恐的信息造成了群体中的一种气氛或情绪,人们很容易被感染。在恐慌中,人们很容易产生被动接受和模仿行为,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往往是不假思索就趋同于其他人的行为。 周东丰:诸如“非典”等突发事件,都会破坏原有的社会秩序,引起全社会普遍的不安,使人们集体处于危机状态中。为了控制疾病,众多中小学停课,各种会议停止,重大考试延期……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被打断,忐忑不安,紧张和恐惧情绪相互感染和蔓延,脆弱的个体出现心理症状。可以说,许多市民正处于一种群体性的心理危机状态之下。 记者:恐慌现象会诱发何种负面效果?怎样预防? 李强:对于这种恐慌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非理性”解释,认为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理性程度降低了,于是产生很多“非理性”行为。另一种是理性解释,个人并非没有理性,他们的逃离是源于“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但有时个人理性行为的集合,会酿成群体的灾难。所以,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首先要镇定,不要恐慌,这样就可以阻断“集合行为”的传染。 周东丰:面对“非典”,人们保持应有的警觉和作出反应均十分正常。但是,只有依靠科学,正确了解和预防“非典”,做到心中有数,不轻信传言,减少或消除恐惧感,才是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过度恐惧心理反而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主动引导:降低风险系数 记者:由于听信传言,4月22日,一股抢购风潮在北京各家超市里掀起,北京市商委次日紧急调配货物,并告知市民首都市场货源充足。同时,北京市领导及时澄清了“封城”的传言。购物风潮在两天内就得到了缓解平息。在商品供应非常丰富的今天,也会出现抢购风潮。这表明惶恐之下,个体常存非理智举动。这种恐慌心理从产生、到高峰、一直到平息,内在有什么规律可循? 李强:人们日常的行为规矩,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突发事件后,恐慌行为在短时间内导致原有的规范暂时失效,形成“无规范”局面。而阻止恐慌行为的关键,就是迅速建立新的规范。研究证明,紧急状态下人们的行事规则,容易受最先行为者的带头作用影响,从而形成“紧急规范”。所以,管理者要尽快表态。此次在应对“非典”疫情中,我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迅速表态,这是恢复规范的最重要因素。 周东丰:恐慌心理是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共同体验和感受,并具有感染力。这种群体行为有时会引起非理性的举动,加重公众恐慌,会造成更加混乱的局面。因此,政府应采取正确的措施,安抚公众的恐慌情绪。 记者:怎样看待各种传言及小道消息?如何降低其带来的风险系数? 李强:在小道满天飞的情况下,主流媒介信息的公开、透明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众对主流媒介的信任。研究发现,遇到危机的时候,个人均要获得更为详尽的信息,人际互动的增加必然会使各种小道消息的流传加快。我们切不可小视个人之间传播的威力。由于电话、短信、互联网的存在,信息传播速度超乎想像。而个人传播信息时容易出现变形,信息在被“磨平”、“削尖”的过程中就成为失真的信息,或者叫做谣言。为控制谣言,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信息的公开化、信息的透明度,这对公众和政府都是有益的。 周东丰:流言的产生是一种社会现象,尤其是情绪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心理投射。处于大规模的危机状态时,人们希望缩短人际距离,私下交往开始活跃,以消除和释放不安,但也常有流言产生其中。流言具有情绪性和感染性,这就容易形成群体恐慌情感。这时,大众媒体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及时提供透明和充分的信息,从而保证正确的社会知觉。 修补漏洞:增强群体凝聚力 记者:此时此刻,“非典”患者正遭受病魔的折磨,可敬可亲的白衣战士正同病魔做殊死的搏斗,我们的祖国和民族正经历着一场痛苦而严峻的考验。通过与疫病斗争,我们该如何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提高应对危机能力? 李强: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一个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应急体系,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流疫、瘟疫等。事实证明,我们对这次“非典”所造成的危机确实考虑有所不够,今后理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和建设。同时,我国的公众也缺乏相应的应对危机能力。相比较而言,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就很强: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固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也时刻提醒着人们危机的存在。我曾在日本讲学,有一次正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发生地震,不过听讲的人没有一个起身。晃动过去后,讲课继续。这说明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我国应加强危机的训练,将之作为中小学和大学的一门课程。 记者:这次“非典”恐慌的爆发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李强:社会的发展必须考虑到各种突发事件,我们应该把降低各种社会事件的危害程度、降低危险系数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突发性疾病灾害,对于任何一种管理体制来说,都是一种检验。对于我们也不例外,通过它可以发现我们的制度空缺和体制漏洞,并不断地修补和完善。 周东丰:恐慌是人类对于突发事件、压力的一种自然反应,出现恐慌并不一无是处。恐慌、恐惧可以使群体涣散,但也可以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因为恐惧可以使群体成员的联系更为密切。所以,我们可以将坏事变为好事,通过抗瘟疫,共渡难关,增强我们民族的内聚力、凝聚力。 张旭东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