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SARS疫情流调队(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07日08:04 华商网-华商报 | ||||
接到任务 整装出发 抗击非典的主战场有两条战线:一条是临床医务人员在医院对SARS(非典)患者进行救治;另一条是以SARS疫情流行病学调查队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人员在行动。近日,记者采访了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调队员。 陕西省发现第一例非典患者后,西安市疾控中心迅速成立了由100名工作人员参加的S SARS疫情流调队员的工作对象就是非典患者、非典疑似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寻找“密切接触者”西安市的100名流调员昼夜奔忙,正是专门针对“密切接触者”这一人群展开搜索,隔绝病毒传染源,阻断传染链,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对于流调队来说,多找到一个“密切接触者”,就会减少很多病例的发生。 5月5日晚9时许,当记者来到西安市疾病控制中心时,中心主任汪宗江、流调队队长李劲松和流调队员们正在忙碌着。到目前为止,流调队已经外出流调120多次。每次流调,他们必须全副“武装”,穿上3层隔离服,戴上两层手套、两个口罩、两个头套,还要戴上眼罩。严格的操作规程,丝毫不得马虎。谈起自己的流调经历,流调队员王戬平静的脸色掩不住她复杂的心情。她说:每次流调,对自己来说,绝对是一场折磨。3层防护服能把人热晕,而流调对象的处境也让人同情。想一想,今时今日,任何一个人被隔离在一间房内长达10多天,肯定是不舒服的。有的隔离区条件差,看不到电视,这对一个现代人来说,是多么憋闷。可是,我们绝不可以被同情左右,流调要尽量详细,必须要和流调对象进行一场艰难而又推心置腹的交流。流调队员和流调对象面对面谈话基本上要在一个半小时左右———这还是比较顺利的。由于流调队员的调查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流调对象的隐私,有些人不理解,不肯好好配合,有的甚至还端身份、摆架子,这样流调队员还得做思想工作,时间就拖得更长了。不停的劝说使得流调队员声音不嘶哑的已经没有几个了。据介绍,最长的一次是流调队员雷新耀和杨海4月28日凌晨1时出发去一单位流调,由于对方不配合,他们直到上午9时40分才拿着调查表回来。拿回调查表并非此次流调任务的终结,还必须把调查表交到消毒间,高温(120摄氏度以上)高压消毒40分钟,冷却后再根据调查表上的内容写出流调报告,然后传真到非典办。这些人让我们感动 陈志军,西安市疾控中心传控科科长,流调队总指挥,流行病学硕士研究生,每次涉及外国人的流调都得他亲自出马。他和爱人都忙得无法着家,连8岁的孩子都顾不上照顾了。 杨海,53岁的流调队员,目前已经流调11次,是流调次数最多的队员。他同时还负责流调人员的培训工作。 章绍能师傅是在门诊放射室工作的,最近,白天照常上班,晚上还得参加流调。与他同样情况的,还有职业卫生科的袁永新科长、人事科的赵成华。 王戬说:“抗击非典的战斗打响以后,我们的同事真的是团结一致、迎难而上。我说的不是空话、套话,而是真实感受。我在单位没有什么行政职务,平时绝对是人微言轻。现在在流调队除了外出流调之外,还要负责协调工作。不管我什么时候打电话叫人,都是随传随到,管你什么科长、主任,这个时候都听招呼,同心协力共抗非典。”记者问王戬有多少天没看见自己的孩子了,王戬愣了愣,连连摇手,笑着说:“这个问题不说了。”然后就发出很爽朗的笑声。她身旁的一个同事嘟囔了一句:“有一个月了吧。”记者突然觉得王戬的笑声有些不对劲,扭头看时,却发现王戬的眼圈已经红了……意想不到的冷遇流调队员们在担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遭受了意想不到的冷遇。 前几天,就发生了一件让流调队员深感寒心的事。70名流调队员在西安一家酒店进行培训时,该酒店层层设置障碍,断电断餐,把流调队员逼出了酒店。还有,流调队员的家人也成了周围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危险人物”。对于这些冷遇,大多数流调队员表示能够理解,但他们希望在他们理解别人的时候,别人也要给他们一点点理解和支持。 由于疫情紧张,SARS疫情流调队成立得比较仓促,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如住房比较紧张等。汪宗江告诉记者,疾控中心正在外面联系宾馆,准备让流调队员搬过去住。其实,这项工作他们早就在做了,但是一直没有谈成,宾馆出于种种考虑不肯接收。不过,最近进展颇大,有希望改善流调队员的生活环境。流调队员们的工作越来越紧张了,在忘我的工作中,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医院救治、公共排查两个系统统一指挥,紧密配合,有序进行,非典才会较快地得到有效控制。本报抗击非典特别报道小组薛振宇陈团结文/图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