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扬的音符--上海各界抗击非典捐赠纪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2日08:16 解放日报 | ||||
这是一次忽如其来的民族考验,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 众志成城抗“非典”,当党和国家领导殚精竭虑,当中央财政倾力而出,当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普通的人民群众也在大后方,将热血与力量化作了支援奔腾汇涌———自“非典”疫情波及上海,从学步稚童到蹒跚耄耋,从数元零花钱到巨额支票,从外资民企到4050 服务社,这座城市的无数单位和个人纷纷为抗击非典解囊相助,截至上周末,上海各界捐赠款物总计已逾千万元! 诚如一位捐出巨款却不肯留名的普通教师所说:“危难在前,要用我们的行动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样的,一天又一天 邱振平急了,跳下车追上已跑到慈善基金会门口的王胜利,一把将钱塞过去,“车钱我不收!” “五一”转了一上午,红双喜出租车司机邱振平在晌午拉到第四单客。车上头发花白的客人手机响了:“我去慈善基金会捐款,5000 元退休金怕弄丢,所以‘打的’了。”车到目的地还未停稳,邱振平把计价器一翻:格趟免费。没想到客人扔下20元钱推门就走,急红脸的邱振平赶紧追下车,捏着20元,两人站在基金会门口推来搡去。这个说:“非典”时期大家不大出门,你们出租车生意也淡;那个说:人人有责的,也算我尽一份心吧。 正争执不下,司机邱振平瞥见门内一只火红火红的“非典募捐箱”,大步跨进去,20元钱物归其所。 就在这一天,市慈善基金会收到了一对八旬老人退了赴琼旅游的5000 元;收到了一位公务员全年稿费1万元;收到了一对母女三年积蓄5万元;收到了———各界捐款总计10万元。 万众一心抗非典,在市慈善基金会,在市红十字会,在市卫生局,在市民政局,都有着,这样的一天又一天…… “请开清单吧!” 太平洋安泰保险公司这回破了例———公司年度表彰会改为非典捐赠会,6位业绩最佳员工与老总一起,将一张50万元的支票,捧进了上海市红十字会。 静安区保安公司这回破了例———不仅以前所未有的快速,半天就为紧急增设的市卫生局非典捐赠办公室安装了红外线探头,而且一改往日的非卖即租,一应设备全部无偿地“给”了捐赠办使用。 上海大金空调有限公司这回破了例———将100 台目前市场正畅销的光催化空气清洁器,不是送往催货单雪片般飞来的商场,而是运进了上海市红十字会。 为抗击“非典”出力,“破例”的公司何止二三家。上海博爱公司与天娜公司共捐赠消毒液价值120 万元,上海高博特公司捐赠健康片200 箱,上海烟草公司捐赠现金300 万元,上海人保与太保向全市所有14万医务工作者免费送上“非典”保险保障;大家乐服务社50位4050 再就业人员,送上了用崭新的牛皮纸信封装着的50张100 元:“瞧这天热的,快给医院添些电风扇吧。”……就在募捐办公室采访的时候,记者听到这样一家采购公司的来电:请开清单吧,前线缺什么我们就捐什么! 一个念头“破天荒” 捧着写有“感谢”的捐赠证书,藏族壮汉泽仁彭措哭了:“这‘感谢’两个字,应该我们藏人来说呀!” 这位西藏药业公司的项目经理怎能忘记,是上海援藏干部带人带钱带技术,撑起了公司最早那片天;是来自东海之滨的“门巴”(藏语,医生)不舍昼夜巡医,为缺医少药的牧区家庭带来快乐与健康;是浦江之畔上海市政府援建的西藏小学,在青藏高原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所以,出差到沪的他从媒体上看到上海抗“非典”的严峻形势,一个“破天荒”念头萌生:以西藏药业公司的名义向上海捐赠。 只听说“援藏”,西藏“援沪”从来没先例。长途电话请示,西藏自治区卫生厅最高领导沉吟片刻,答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捐!”西藏历史上第一批“捐沪”物资,价值10万元的藏药,就这样史无前例地来到了非常之时的上海。 滴水难报涌泉恩呀!重残人邵福临,让个头刚过柜台的女儿把三张汇款单送到了邮局:邵福临捐款200 元,76岁老母亲邵洁捐款50元,女儿邵洁新国捐款50元。“我天天看报,对女儿说,要知道,我们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啊,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这个家!30年瘫痪在床,巨额医疗费是国家出的;每月生活费是单位给的;家里的电视机冰箱是慈善基金会送的;女儿的助学金是好心人捐的;做梦也没想到,今年社区又给他家派来了每天上门服务的志愿钟点工!尽管邵家月收入不过千元,尽管母亲已老女儿尚小,年过半百的残疾人邵福临,仍然从床上强撑起身体,在汇款单上写下八个字———“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每个音符都昂扬 “危难在前,要用我们的行动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复旦大学A教师刚在院里的会上发完言,手机响了,他不动声色地退出。赶到校门口,他从上海市卫生局“非典”捐赠办公室老陈手里接过2万元捐款的收据和证书,捐款人姓名一栏写着“奕樵斯”。 “您上午来时证书还没做好,”老陈再次歉意地解释,并再次努力尝试:“您能告诉真名吗?” “别问了,‘奕樵斯’就是一教师。这2万元是我一年的稿费,拿出来不会太大影响生活,可国家财政一下拿出几十个亿,肯定很吃紧,这种时候,任何人都应该力所能及地为国分忧。” 为国分忧何求名利。在市慈善基金会,两位分别署名“一市民”的退休女工各自捐上了1万元,一对坚决不让拍照的顾姓母女送来了5万元,一位始终未露面的鲁女士托媒体记者拎来了装满一马夹袋的钱———30万元;在市红十字会,一位不露面的王先生托媒体记者捎来了转捐给卫生部的20万元,而仅在5月4日一天,市红十字会便收到1万元以上个人匿名捐款3起,其中捐款10万元几经恳求才留下姓名的“郑伟琴”女士,留下的电话却永远是拨不通的忙音…… 为国分忧无论巨细。年届八旬的汪乐海陶云慧夫妇,取消了50年金婚庆典,捐出儿女孝敬的5000 元“大宴礼金”,获得市慈善基金会一份特制的纪念———抗“非典”捐赠金婚证书;虹口老年长跑队集体长跑10公里,送来捐款1000 元;不留姓名的再就业女工,留下了她做清洁工两个月的全部工资600 元后转身离去;医学院博士生严惟力,眼看同学上了“抗非”前线,自己请战未果,毫不犹豫捐出当月全部津贴311 元…… 为国争分忧,筑就新长城———听,一笔笔真挚热切的捐赠,仿如一个个高亢激昂的音符,汇合成一首最为雄壮的国歌!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