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第二次还让他们选择潜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6日14:06 三联生活周刊 | ||
记者◎吴琪 361潜艇70名遇难官兵有名有姓,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乡、自己的亲人。记者在武汉、湖北公安采访了这70名烈士中3位的家庭,最令人感动的是这些看起来普通的官兵亲属对潜水兵这一岗位的崇高感。他们认为,他们自己,也是那些已经为这岗位献身的崇高的一部分。 如果有第二次,我还会尊重他的选择 361潜艇遇难的70名官兵中最年轻的鱼雷班班长吴杨是武汉人,对吴杨母亲杨鹃,一位令人尊敬的户籍警的三小时采访是分三天完成的。 20年前,我丈夫因公殉职时候,杨杨在我的肚子里七个月大。我丈夫是公安,搞刑侦工作,1983年“严打”时候牺牲了。 我是5月1日看中央四台的新闻时知道海军出事的,新闻上说是361艇,但我还是期望儿子没有上艇。因为他3月底打电话回家说,“妈妈,医院体检时候发现我有些贫血”,我就让他跟领导请假,休息一段时间,我想也许他刚好住院了,不在艇上。但是人也有个心灵感应,更何况母子连心。平时他出海很快都会打电话报平安,这一次很久都没有消息。4月底我打电话到舰队基地问,接电话的人说不清楚他们什么时候回。我正准备“五一”去部队看儿子,行李都收拾好了。 5月2日下午,杨杨在荆州的叔叔给我打电话,开口就问:“嫂子,你最近身体怎么样?”他专门拣客气话说,我一听就不对。我说:“你有话就直接跟我说,也许我还好受些,不要让我猜。”他叔叔才哭着说:“361潜艇失事的有我的侄子吴杨。” 你别看我的杨杨年纪小,他很有主见。儿子长这么大,我对他的选择一直都很尊重。我们之间像朋友一样,有事情互相商量,他当兵的事也是我们母子“一拍即合”。1998年武汉发洪水,部队抗洪,战士就是英雄。我问当时读高一儿子,“吴杨,你愿不愿意去当兵?”儿子一听很高兴。我当时想把他放到部队锻炼几年,回来后接他爸爸的班。哪知道体检后,征兵的人说我儿子身体特别好。体检第二天,他们又发了一张复检表,杨杨得意地说:“表上写的是特种兵。”那一年全市15人复检,5个人合格,最后只招了3个。参加文化基础考试时,杨杨第一个考出来,考了第一。武汉警备区的领导特地找我谈话,说你儿子的身体是千里挑一,潜水兵比飞行员身体要求还高,但潜水兵也有一定的危险性,你回家好好考虑一下。我回去对杨杨说:“妈妈尊重你的选择。”他坚决地说想当潜水兵。 到部队后,他们先要学3个月共同科目,然后分专业,杨杨学的是鱼雷兵。到部队后,他打电话给家里都是“报喜不报忧”。他刚去就说:“妈妈,我每天很早很早就起床把厕所打扫干净,队长很喜欢我。”我说,“你又吹牛,你在家懒得连衣服都不会洗。”他说,“我真的蛮认真,我不会给你和爸爸丢脸。”有时候他也会说训练苦,他说有一次拉练要走几十公里,很多战友体力不支,上了跟在后面的收容车。他说:“谁上收容车谁是熊包,我坚持下来了。不过,妈妈,真的累,我3天后才回过神。”他总说在部队表现好,我也不知道真假,就决定去看看他。1999年“五一”我到部队时,他刚刚分上361艇。本来学院想让他留下当班长带新兵,但他说不到艇上不能发挥专业。他在部队的表现真的跟他说的一样,艇长亲自接见了我,杨杨说:“妈妈,我们艇长以前可不接见家属的。”他高兴得很。部队领导说,一般大城市来的孩子不能吃苦,吴杨却很努力。他在部队是优秀团员、优秀士兵,到2001年入了党。 我们母子互相依赖,他特别懂得心疼我。2000年一次艇上训练时,他右手的一根手指粉碎性骨折,没有告诉我。我打电话到支队,支队说他在医院里。他在医院里还骗我,“我的战友生病了,我在护理他”。过了半个月我打电话,他还在医院里。一直到过年回家,他才把手伸给我看,“我现在好了,免得妈妈当时担心”。儿子还打电话给我最好的朋友,说,“左阿姨,我开始领工资了,以后每月给您寄300元钱,您帮我妈妈买降血压的药吃”。他太心疼我了。 有记者问我,如果有第二次选择,还让不让儿子当兵。我真心地说,还让,不是我做妈妈的心狠,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感谢武汉警备区政治部宣传干事王科对本文写作的大力协助) 我钦佩儿子,因为他是一名潜水兵 遇难士官陈道远的父亲是湖北公安县水产局干部,他称自己是“老一辈的人”,因为他在儿子面前更多时候是体现父亲的威严。他说,“现在想来,我应该多表现一些父亲的温情。在心里,儿子是我敬佩的人,因为他能成为一个潜水兵。” 我儿子真的从小就想当解放军,读高一时候就要和同学一起去应征入伍。那是1996年,我们公安是征兵大县,整个县就出了他一个潜水兵。征兵的人说,考潜水兵有“五大指标”:牙齿要含水不漏,眼睛不能有半点色盲,耳膜耐压性强,肺活量大,体重和身高的比例合适。我也知道特种兵有危险,空军和潜水兵,一个上天,一个入海,都有危险。和他妈妈一商量,孩子想去就让他去吧。 他到部队后,先在青岛海军潜艇学院学习训练了8个月,然后分到旅顺基地服役。他说部队生活待遇好,每人每天是39.5元的用餐标准,有荤有素,让家里不要担心。我们问起他的工作,他说要严格遵守部队纪律,不能多说。我只知道他是舵信专业,班长,二级士官。部队领导说他成长快,业务突出,连续三年都评为优秀士兵。 儿子当兵难得回来一次,我们父子之间,谈来谈去,都是些比较严肃的话题。我喜欢回忆以前的生活,他爷爷和我年轻时候都吃了很多苦。所以我总教育他,到部队要懂事,能有多大的困难呢?你选择了海军就要热爱海洋。有时说多了,儿子就说:“现在是新时代了,我们的任务是发展高科技,整天跟仪器打交道。说多了您也不懂。”儿子平时的工作压力,我其实并不了解,他怕家里担心,从不跟我们说。他对我堂哥说,艇里一般40多度,温度高,每人活动的空间就是那么一张行军床大小的位置,晚上睡觉,白天坐起来工作,工作都是和仪器打交道,做什么事都是用符号表示。在潜艇里做饭等都很困难,一般只能吃半成品或成品,一吃就是很长时间,上岸后才能改善一下生活。但儿子说,潜水兵是最伟大的兵种,我也为他感到骄傲。 他的生命早就与他的潜艇连在了一起 46岁的程福明是此次临时组建的361潜艇部队的指挥长,某潜艇支队副支队长,大校军衔。同样被这支队伍选中的还有他的外甥女婿,29岁的机电长肖志高。程福明的姐姐程福蓉,湖北公安中医院一位医务人员说:“以前听人家说‘鞠躬尽瘁’这几个字,觉得有些麻木,但是现在想想我弟弟,就只有这几个字能够形容他。” 弟弟高中毕业后就下乡,1977年元月入伍,这二十几年来他一直生活在潜艇上,先后担任副艇长、艇长、教练艇长、副参谋长、总工程师和副支队长,他的生命早就与他的潜艇连在了一起。我是一点点地看着他提前衰老的,才46岁的人,头顶全秃了,剩下的一点头发都是白的。他回来时,小孩子把我别的弟弟叫“伯伯”,叫他“爷爷”,我听了心酸。前几年做总工程师的时候,他有时打电话跟我说:“姐姐,我已经几天几夜没休息了,太累了。”他一个不叫苦的人会这样说,我想他真的是太累了,他说整天就想着装备改造的事。当副支队长后,忙着研究作战指挥。我弟媳李晓红有严重的胆结石,每次住院只能自己管自己,一只手提吊瓶,一只手插着针管去上厕所。弟弟在部队和基地都有宿舍,一个星期也只回家一两次。我经常埋怨他:“你这么多同学战友,人家有的功成名就,有的过得舒服自在,就你还在部队操心。”他说:“姐姐,我穿上这身军装就和潜艇分不开了。” 我想他当大校以后出海应该少了,更安全一些,他说当大校并不安全,有重大任务一样必须出海。今年春节回家时候,他偷偷跟我提过,说:“姐姐,过年后我要远航,完成得好对工作会很有帮助。”临走前,他像以往一样,打电话说执行任务去了。以前他每次出海,我的心里都很牵挂,但这次真的听说出事,我起先一点也不相信。在我眼里,弟弟从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当了好几年教练艇长,对每种艇的性能都摸熟了,别的艇只要有问题都找他解决。 以前听人家说“鞠躬尽瘁”这几个字,觉得有些麻木,但是现在想想我弟弟,就只有这几个字能够形容他。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