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也是战士 记进驻小汤山的两位新华社记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6日19:08 新华网 | ||
告别小汤山医院隔离区的那一刻,两位记者的鼻子酸酸的。 白色的防护栏内,聚集着前来送行的医护人员和患者——7天7夜的共同生活,他们已深深记住了这两位刚刚脱下防护服的新华社记者的名字:王建民,孙彦新。 7天7夜,这是迄今为止在这所非典收治定点医院隔离区内采访时间最长的两位记者。 原来把隔离区想像得十分可怕。然而,5月9日,当他们获准进入小汤山医院层层防护的隔离区时,才发现,里面的情况比外面想像的平静得多。当天,摄影记者王建民就把病区内的一组镜头传回了编辑部:整洁的病房,匆忙的脚步,有序的治疗,以及躺在病床上或正在散步的患者。文字记者孙彦新则发现了这种平静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当晚,新华社便播发了他们采写的通讯《有一种力量叫平静》。 一连几天,新华社每天都播发孙彦新采写的“小汤山医院隔离区手记”。王建民则把这个白色世界里各种人物和场面收入了他的镜头,医生、护士、患者、清洁工、餐厅师傅,抢救、输液、喂饭、保洁、娱乐…… 5月11日,两位记者收到了他们进驻隔离区后的第一份礼物——接受过采访的7病区护士姜萍萍送来了一叠刊有她们事迹报道的《新华每日电讯》:“我们到了这里之后,家里都很担心。我怎么解释都没用。看了这些报道后,家里人心里有底了。” 远在黑龙江省克山县的孙彦新的父母,也是从报纸上得知儿子进入隔离区这一消息的。这两位正在家乡参加非典防治工作的乡村医生,来电话叮嘱儿子把里面的真实情况写出来,好让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家人多了解点里面的生活。这一天,孙彦新发出的报道是《为了母亲的微笑》。 两米,这是院方严格交待记者与医护人员、患者接触的最近距离。然而,听不清戴着厚厚口罩的医护人员的说话声,距离远了捕捉不到好的画面……两位记者进入病房与医护人员、患者“零距离”接触。雾气模糊了护目镜,怎么也看不清楚要拍摄的画面,王建民便将护目镜摘掉,成功拍到医护人员救治患者的照片;孙彦新与患者面对面交谈,倾听他们的真心诉说…… 隔离区毕竟是危险的。但作为新闻记者,王建民、孙彦新在隔离区的每一天,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危险,更多的是感动——医护人员在救死扶伤中所体现出的勇气和忘我的精神,常常让他们忘了自己身处险地:在与外界完全隔离的病区,他们用手中的相机和笔,忠实地记录下了勇敢的医护人员恪尽天职、救治患者的感人场面,以及非典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病魔斗争的一幕幕…… 而外界有所不知的是,为了这一次非常的报道行动,王建民,这位曾经跑遍了全国所有艰苦地区、参加过大兴安岭扑火和’98抗洪报道的资深军事摄影记者,至今还忍着两度穿越柬埔寨丛林时所留下的腰伤的疼痛;而孙彦新则推迟了原定于“五一”举行婚礼的计划…… 从5月9日进入到15日晚撤离,王建民、孙彦新与医护人员同吃同住,共同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在他们离开隔离区之际,前来送行的医护人员们将他们团团围住,一再叮嘱:等战胜非典,我们再相聚。 一个庄严的军礼后,小汤山非典收治定点医院政治部主任卫燕宁深有感触地说:“你们跟我们一样,都是战斗在防治非典一线的战士!”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