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专家何大一找到非典“克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9日08:29 每日新报 | ||||
5月17日,来自全美的近20名专家聚集到纽约科学院,交流非典研究的最新成果,商讨下一步的防治对策。研讨会上报告的研究 成果令人鼓舞…… 与会专家中,因发明艾滋病“鸡尾酒”疗法而蜚声世界的华裔学者何大一,显得比谁都更有使命感和迫切感。他已经果断决定,暂停艾滋病研究,全力抗击非典。 在这次非典研讨会上,何大一介绍了他领导的小组在寻求非典治疗方法方面取得的振奋人心的最新成果:人工合成的短肽,在体外细胞实验中能成功抑制非典病毒感染。一些专家评论说,这是本次研讨会上公布的最具直接治疗应用价值的成果。 病毒在感染细胞时,需要通过与细胞膜的融合,让病毒的遗传物质“打”入细胞。艾滋病病毒和非典病毒在感染过程中都依赖这一机制。罗氏制药公司已经制造出利用短肽作为病毒膜融合抑制剂的抗艾滋病新药“T-20”。而何大一及其助手张林崎等在研究中发现,人工合成的短肽可以模仿非典病毒表面的蛋白片段,与病毒进行“竞争”,从而阻断病毒感染细胞。他们利用12种短肽进行了实验,发现5种对非典病毒有效,其中2种能够在低浓度下抑制非典病毒的活动。 这一发现有可能用于非典特效药的开发。何大一强调,虽然第一步是成功了,但前面还有很长路要走。下一步要进行动物试验,而且还要证明对人体也适用。 霍尔姆斯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琳达·赛义夫、纽约卫生局的马斯特斯等三名冠状病毒研究专家凭借多年研究冠状病毒的经验,对非典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征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推测:有可能会在动物的内脏中存留;有可能会跨物种传播;冠状病毒作为RNA(核糖核酸)病毒本身就很容易变异,但这种变异不太可能导致功能上的改变。 霍尔姆斯等人的介绍表明,科学家们对冠状病毒已经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和免疫学等实验,这些实际上为研究非典病毒,进而开发防治手段奠定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霍尔姆斯在报告中指出,基于对传统冠状病毒的认识,病毒蛋白质、侵入宿主细胞时的融合过程、受体和蛋白酶等,都可以成为寻找非典疗法时考虑的目标。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的劳克林透露,该所与美国有关机构筛选非典药物得出的初步结果显示,干扰素、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和金刚乙胺等三种药物有抗非典病毒之效。不过她也指出,这些药物由于浓度太高,目前都还无法应用于临床。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在向研讨会提交的书面发言中说,中国已将抗击非典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中国科学家在识别非典病原体、测定病毒基因组序列、建立流行病学模型、开发诊断技术、临床治疗、药物和疫苗研究以及防护工具的研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非典病毒露头之后,科学家们从流行病学等角度展开的研究也进展迅速,成果喜人。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等机构的专家们介绍说,短短几个月来,科学家们不仅确定了非典的病原体,反复测定了其基因组序列,而且成功地实现了在细胞上培养病毒,并初步开发出防治非典用的猴子动物模型,这些为测试和筛选药物、开发疫苗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新华社电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