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水思路大拐弯:善待洪水 人水和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20日12:58 新华网 | ||||
"多年来,天津市主要河流都没有外来水,河道淤积的很厉害,生产和生活排污量却不断增加,水污染一天比一天严重,基本上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站在静静的海河边,天津市水利局一位老"水利"说,"天津市防汛抗旱的压力很大,但现实情况下,我们甚至希望来一次洪水"。 近年来,中国南涝北旱的尴尬现状十分突出,水资源利用与防洪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水利专家们指出,应该尽快扭转治水思路,"善待洪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一项重要举措。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矫勇说,上世纪90年代,中国洪水年平均造成的损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而由于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7%。但是,过去我们的治水观念是单纯"抗"水,而缺乏"管"水和"用"水,让大量宝贵的雨洪水白白流入大海,接下来又形成干旱和缺水,给我们造成许多损失和遗憾。 一方面是水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是干旱和缺水。中国的水利工作者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治水思路是不是该反思了? "洪水不一定就是猛兽,关键是如何把它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也就是说,如何把防洪与减灾、除害与兴利有效地结合起来。过去那种'入海为安',不给洪水出路的防洪观念应该改一改了",矫勇说。 中国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降水时空分布又不均。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降雨量的70%主要集中在汛期,甚至是汛期当中的几场大雨,而且年际丰枯变化很大,容易形成非涝即旱、旱涝交替发生的局面。北方大部分水库都是"靠天吃饭",指望雨季来临时能蓄满水,一旦降水少,城市就要"喊渴"。如自1997年以来,天津市连续七年遭到严重干旱,潘家口和于桥两大水库的蓄水量严重锐减,被迫不得已,只能两次"引黄济津"。在地表水补充严重不足、地下水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寻找新的水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适时转变治水观念,合理利用雨洪这种非常规资源,有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认为,目前中国防洪体系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还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各个流域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一定的防洪格局,但是总体上的防洪体系并不完善,管理措施和水资源的调配手段还比较落后,这都有防碍对雨洪的利用。他举例说,2002年上半年,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源充足,为给汛期洪水腾出库容,便调用了宝贵的26亿立方米水实施冲刷黄河河道淤积泥沙的实验。但是,由于对降水形势预期不足,夏季黄河流域降雨量骤减,汛期洪水没有如期而至,结果小浪底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在下半年黄河下游大旱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水利专家指出,治水思路要进行重大调整和转变,一是从单纯的抗拒洪水转变为在防洪抗洪的同时,要给洪水以出路。1998年的大洪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人类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出路。二是从单纯的防洪工程体系转变为工程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洪减灾体系。三是从单纯的防洪减灾转变为在考虑防洪减灾的同时,如何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更多地为人类造福。 "雨洪利用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包括蓄滞洪区的管理和运用、人民避灾意识的提高、水库科学调度等多个环节,如果运作不当就会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威胁"。矫勇说,"我们正在努力建立新的防洪减灾体系,让洪水为我所用,为人水和谐打下基础"。 那么人与水究竟该如何和谐相处?记者采访有关水利专家时了解到,首先要保护宝贵的水资源。在自然条件下,水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但如果破坏了自然的平衡,环境就要发生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就会受到影响。近年来由于地下水抽的太厉害,又没有大量有效的降水用以回补,北京、上海、天津等不少大城市地面沉降的情况非常严重。 矫勇告诉记者,中国一些地区针对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减少蓄滞洪区内的居民住户,有的甚至全部搬迁出去。这样在洪水来临时,蓄滞洪区可以在不造成比较大的危害情况下,给洪水以出路,既可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又能起到蓄积一部分水源、补充地下水的作用。 人与水的和谐,还需要加强洪涝干旱风险分析,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进行风险调度和综合利用。记者从天津市水利局了解到,今年开春以来,京津等北方地区降雨较多,土壤墒情不错,与往年同期相比可以说是"风调雨顺"。但是,由于京津等北方地区连续几年遭到严重干旱,人口多,经济发展,城市用水量过大,降雨在地面上又不能形成有效的径流,因而今春降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地上水与地下水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夏季雨水偏少,可能又要迎来一个干旱的年份。另外,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北方大规模洪水发生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在这个矛盾中,需要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洪标准、防御方案和调度措施,形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综合治理的体系,这也是关系到我国防汛抗旱并举、兴利与除害达到完美统一的关键。 业内人士认为,科学治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需要保障机制、补偿机制和法律法规结合起来,因而人与水和谐的范围应该是社会的全体。 "中国的经济水平还不高,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是不现实的"。矫勇说,"所以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避免出现干旱时还使用大量资金加高水坝的现象,这要求社会必须学会在适度的风险中生存,人们的防洪意识也会随之增强,人和水会在科学管理中达到谨慎的和谐与平衡。"(记者/杜继昌)(来源:新华网天津频道)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