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老馆长深情讲述:1436年,天津有了中学(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27日04:22 天津青年报 | ||
明代设立卫学学校就是文庙老馆长深情讲述—— -见习记者孙薇 昨天,记者走进位于天津南开区东门内大街的文庙,刚走过泮池就感觉到绿影婆娑,凉风习习,真是一个静下心来念书的好地方。在文庙东侧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天津戏剧 卫学“军人子弟学校” 众所周知,“卫”是明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天津卫立城之初就是一座军事管制的城市,由于大量的军队长期驻扎于此,渐渐地这些军人的家属都迁入了天津卫。随着天津卫的建设与社会的发展,人口也随之增多,如以兵员足额计算,则共有卫卒16800人,再加上家属,人数众多。 朱立柱说:“那时候,天津是军人当家,重文轻武的习气十分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军人和他们的子弟经常发生口角,打架更是常有的事。当时的左卫指挥佥事(左卫最高指挥官)朱胜认为必须对他们严加管教,改掉他们好斗习性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他们念书,但当时天津卫没有一所官办的学校。适逢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为了稳定军心,满足他们对教育的需求,下令‘全国凡是有武卫的地方都要设卫学,选优秀的武官与军士子弟入学接受教育’。正好与朱胜的想法不谋而合,他高兴地捐出一所住宅用于修建学校,就是今天的文庙,也是天津最早的官办学校。一开始建的是堂斋公廨,有明伦堂及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条件非常简陋,但给军士和他们的子弟提供了学习的地方。”这就是天津最早的卫学。 正统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建成,用来供奉孔子以及孟子、颜回等人的牌位,所以说文庙不仅是学生念书的地方,同时又是祭祀儒家始祖孔子的场所。后因另有奉祀历代名将的“武庙”,故又称她为“文庙”。官学念书不用花钱 朱立柱说:“因为卫学是官办学校,所以不用学生交钱。有点儿今天义务教育的意思。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上学。 “文庙刚刚建成的时候,朝廷拨了一些田地,并且还年年拨教育经费。靠着这些经费及学田的收入,文庙供给学生米、校服、银两,甚至供给学生家属粮食、住房,老师的俸禄也是由文庙供给的。” 朝廷在给学生与老师大量财务支持的同时,对教无成效的老师和学无所成的学生则予以严厉的经济制裁。这就是“供给制”。而后来天津卫的学校,如长芦运学、屯学、武学等大都延用了这种制度。 为什么朝廷会出这么多的钱让这些武官与军士子弟上学?其实,这是明朝皇帝利用经济控制的手段,制约着教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去读那些八股文,改变民间崇武的风气,维护并且巩固着自己的皇权。社学最早的启蒙教育 如果把卫学比作现在的中学,那么明朝的小学又是什么?正在编撰《中华学府志·天津卷》的张绍祖老先生告诉记者:“明朝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视教育的朝代,进入卫学上课的学生应该是十几岁,在上卫学之前,还得接受乡社设立的社学,它可以说是卫学初级阶段的启蒙教育形式,并且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清代。” 天津的社学始于明代洪武年间,属于初等的启蒙教育,大部分都是官办的,小孩子在这里会受到很好的教育,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如查考入学人数、学习成绩、教师勤惰等,并行上报。 社学的老师由地方官员选择,都是品学兼优的秀才。这些秀才不仅仅要教授来上学的小孩子,还要劝导乡社里一些顽劣子弟与流氓,很像现在的社会铺导员。 天津建立卫学后,规定社学中优秀好学的子弟可以补儒学生员。这样把启蒙教育与科举联系在一起,使一些平民子弟有了进入仕途的希望。文庙有府庙县庙之分 历来中国古代的文人奉孔子为圣人,因此每一位儒者都奉孔子为师,文庙也不例外,她的建筑风格无一处不体现当时尊孔的风气。“照壁”之内,四进的院落,从南向北,依次建有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东西配殿,其中有些是孔庙所特有的建筑和专用名称。 文庙的大成殿供奉了孔子等人的牌位,每年春秋两季(阴历二、八月)在文庙举行祀孔大典,其中以8月27日最为隆重,届时“钟鼓齐响,笙歌共鸣”,地方文武官员及各界人土都到此参拜,场面十分宏大。原先,天津孔庙只有一处,到了清雍正年间,天津由卫改州,再升州为府,府驻天津,而府的首县又是天津,因此旧日的天津地方官,既有知府,又有知县,于是就把初建的孔庙归天津府管,称为“府庙”,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在它的西边新建一座孔庙,归天津县管,称为“县庙”。府县两庙并列,建筑规模一样,这种格局是国内任何有孔庙的地方所没有的。 朱馆长介绍说:“当时祭孔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知县只能在县庙祭孔,知府只能在府庙祭祀,若知县在祭祀的当天走错了门,进了府庙,是要‘杀头’的。但祭孔的那套班子如主祭官、陪祭官、乐师等却是同样的人。”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