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红区的报道:走进红区触摸非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28日09:12 每日新报 | ||||
图:隔离病房挡不住家人的问候 津报集团记者姚文生摄于红区 自本市发生非典疫情以来,广大医护人员以大无畏的精神战斗在第一线,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阻击非典的坚固防线。 5月24日,在过氧乙酸溶液浓烈刺鼻的气味中,我和摄影记者姚文生走进了收治本市首例非典病人的非典定点医院———天津市传染病医院的非典病区,和广大读者一起感受广大医护人员的英雄事迹。 在抗击非典的1个多月以来,这里先后共收治了67名确诊的非典病人,51名疑似病人,累计出院已达40多人。 如果有人问我,进红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希望。在这里我看到了非典病人重获新生的希望,医护人员治愈病人的希望,人类战胜非典的希望。 中午12点整,在行政楼口隔离区显著的标牌下,我们告别了前来送行的领导和同事,沿着地上的绿色虚线向病房的方向前进。负责接待我们的是传染病医院的吴佳恩护士和一中心医院的李志军医生,他们将全程陪同我们在红区的采访,并负责我们的穿戴。 吴佳恩郑重地对我们说,在这里采访首先要讲防护,尽量不用手触摸任何东西,包括扶栏、门把手;尽量靠右行,因为右边相对清洁;不要把东西放在地上,掉在地上的东西也不要去捡,因为地上是最脏的。 从行政楼到病房有100米的距离,在50米处越过一条黄色的警戒线,我们离红区越来越近了。吴佳恩说,在这里你们必须戴好口罩,这儿已经是半污染区了。我下意识地把进院时发的N95的猪嘴口罩又向上拉了拉,感觉这里的空气似乎变得有些异样。 走完了这短暂的50米,我们用脚碰开乙楼病区的大门。在楼道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间有两条虚线,右边是绿色,左边是黄色,我们沿绿色的一边前行。在这里绿色就是清洁,绿色就是希望。 里外衣服穿了六层楼道的尽头是更衣间,隔离服、猴服、口罩、手套按大小号在各自的区域整齐地码放着。 我们先穿上一套短袖的手术洗手衣,这层衣服是纯棉的,比较吸汗,并换上拖鞋和纯棉厚袜子。然后开始穿第一层蓝色无纺布的隔离服,这是一次性连身的,护士说她们自己琢磨出一套穿着经验,技巧是把中间的拉锁拉开后,左右手各捏一支袖子,先穿裤腿,一下子蹬到底,然后再穿袖子,这样比较省力。接着我们戴上第一层布帽子和一层略发黑的活性炭口罩,再把隔离衣的帽子戴好,拉紧抽带。再戴第一双乳胶手套,护士叮嘱我们把手套套在袖口上扎紧,然后在袜子外套第一层无纺布脚套,脚套也要套在裤腿口外。随后又按同样的顺序穿戴第二层隔离服,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戴的是18层厚的棉口罩,护士把口罩戴在我的眼眶下,遮住了我大半张脸并使劲勒了勒口罩绳。因为我们要进重症病房,所以要按最高防毒级别着装。此时室外温度29摄氏度,但我已经大汗淋漓。随后穿的是一层猴服,这是重复使用的,每次都经过高压消毒。又戴了一层帽子、口罩、手套和脚套。最后,又穿了两层白色的棉纸隔离衣。为防止哈气,护士给我的眼镜和护目镜擦上肥皂水,在最外层我们又戴上一个N95的口罩和两个一次性手术口罩。此时,我的身上里里外外共穿了6层衣服,帽子戴了5个,口罩戴了5层,手套4副,穿完高统胶靴再穿两层塑料鞋套,脚上总共裹了6层。此时,大家都已经认不出彼此了。 还没进真正的红区,我里面的洗手衣已完全湿透,嘴唇泡在汗水里,窒息般憋闷的感觉油然而生,护目镜里开始出现哈气。此时已是12点40分了。 全副武装进红区 从更衣间用脚碰开一道小门,有一个2平方米大小的隔断,这里是缓冲区,出口的门上赫然写着污染区三个鲜红的大字。穿过这道门我们就真正进入了红区———乙一病区。 狭长的楼道在紫色的紫外线照射下有些昏暗,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不断从我们身边穿梭而过。安静的走廊,轻快的脚步,熟练的护理,一切都在有序地运转,只有那一处处鲜明的防护标志提醒我们正置身于非典病区的特殊环境中。防护服层层包裹之下,只能看到医护人员的眼睛。从这一双双眼睛中,我们读出的不是预想中的紧张,而是平静和坚强———好像他们面对的只是一般的患者,而不是严重烈性的传染病人。 走廊的左边是医护人员的工作站、换药室及物品储藏室,右边是病房。透过病房的玻璃窗我看见房间里床是空的,正当我疑惑之时,陪同的护士引导我们穿过病房来到花园。只见同来的市传染病医院党委书记李金山正和几个人在握手,并连连地说:你们好,辛苦了。大家说说笑笑好不热闹。我以为是碰到了在这儿工作的后勤人员,而他们只穿了一套普通的睡衣。 与SARS病人面对面 这是我第一次面对真正的SARS病人。没有痛苦,没有恐慌。花园的闲庭信步给人的感觉是平静。 这个病区有13名患者,而且全部都是因救治患者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令人高兴的是有两人第二天就要出院,其余的都闯过了难关,正在康复期。 我上前跟他们打招呼,告诉他们我和我的同事还有许多读者都很牵挂他们。话音刚落,一下子7、8个病人走了过来,他们七嘴八舌对着我的采访机说了许多话。有的说:让家人放心,我们在这儿一切都好;有的说:我们天天看你们的报纸。一名穿粉红色衣服的女护士患者伸出两个手指不停地在我面前晃动,激动地对我说,是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感谢院领导和我的战友,是他们帮我渡过难关,你们一定要好好宣传报道他们。说完她激动地哭了起来。 我们返回走廊,沿楼梯来到二楼的乙二病区。刚一进病区大门,就听见电视机的声音和监护仪里发出象征生命体征的嘀嘀声。我看到,有的病人在输液,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打电话,还有人挥手向我们打招呼……每间病房大约15平方米,房间里有独立的卫生间,可以淋浴。每个病房里都有送风系统、呼叫器、紫外线消毒灯、负压吸痰机、氧气等完善的生命支持系统。而且每个病房都有通向门外的一条宽阔的、用铁栏杆围起来的室外活动长廊,病人可在适当的时候走出病房,在这里呼吸新鲜空气。 从病房出来时,我浑身流淌着汗水,感到窒息般的憋闷,心跳加速,眩晕、恶心一起涌了上来。更要命的是,这样的穿戴让人只能保持直立的状态,腰部变得酸疼难忍。 值班护士闫谨告诉我们,从中午12点进入病区到下午4点下班,要为这里10个病人分别发饭,为每个人至少更换4个点滴,为每个病人测量体温,换氧气钢瓶,密切监护重症病人,帮他们接大小便,协助医生上呼吸机…… 看着她与病人面对面的交流,隔着4层手套进行护理操作,短促的呼吸和急步小跑的背影,我的心头充满了感动。在与非典无声的抗争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白衣天使的伟大人格力量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这里充满希望 今天传染病医院要出院的7名痊愈者是一家人,他们在这里住了1个月,全家的命运托付给了医护人员,多少次死神的召唤被白衣战士的仁心妙手拉了回来。信心,病人的信心与医生的信心筑就了一道道阻挡病魔的坚固城墙,让非典难以逾越。 在ICU重症病房里,我见到被感染的医生刘向,她戴着氧气面罩、身上连着监护仪,当她看到我们时依然坚定地说:我一定会活着出去。可就在半个月前她被会诊要做气管插管,为了不让别的医护人员感染她死活不肯,愣是自己凭着坚定的信念挺了过来。 乙一病房的护士说,病房里有几名快要出院的病人正盘算着出院后的事情,还跟她说等彻底康复了一定要在清洁区看看她到底长什么样子。 宓余强、刘勇刚这些被感染病倒即将出院的医护人员,再次向市传染病医院的领导提出要重返一线,以自己拿生命换来的经验与非典斗争。 现在传染病医院几乎每天都有病人痊愈出院,这极大地激励着住院的病人和医护人员。 在我的体力忍耐几乎达到极限时,一路消毒后走出病区,10米的距离用了30多分钟。我用15分钟分几次卸掉了身上全部的铠甲,5分钟的时间用专用药水清洗自己的鼻、耳、口腔,最后的15分钟是用来彻底的全身清洗。这时时针指向下午3点45分。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