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人物:卡西亚诺夫 米罗诺夫 谢列兹尼奥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29日08:28 中国网 | ||
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卡西亚诺夫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期间,将要分别会见俄联邦政府总理卡西亚诺夫、俄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和俄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他们三人,曾经是地质物理学家、经济学家或报纸总编,正在当今俄罗斯政坛和改革运动中留下自己鲜明的印记。 米哈伊尔·米哈依罗维奇·卡西亚诺夫,1957年12月8日出生于莫斯科州索尔采沃市,1976至1978年在前苏联军队服役。卡西亚诺夫1983年毕业于莫斯科汽车公路学院,后在前苏 普京出任代总统后,卡西亚诺夫于2000年1月10日被任命为俄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全面协调政府工作,外界称其为“实习总理”。1月26日卡出任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部长会议主席。5月7日被任命为俄联邦政府代总理,5月10日被提名为总理,17日,俄国家杜马通过了对卡西亚诺夫的提名。 卡西亚诺夫生性沉稳、不爱抛头露面。在财政部呆了7年而默默无闻,当上财政部副部长后的4年中,仍没什么名气。即使在被普京委任后任后,仍在政治方面一直保持着低调,始终忙于国内经济事务,不显山露水,没有抢过总统普京的一次风头。卡西亚诺夫为人正直、坦诚,谁也比不上他更能秉承普京的个人政治意志。与往届政府相比,卡西亚诺夫政府的政治色彩更淡,“技术管理”和“绝对服从总统”的特点更为突出。卡西亚诺夫作风稳健、反应机敏,善于将原则性与灵活性恰当结合,在目前“自由市场派”占主流的政府中,他承认发挥着“建设性保守派”的平衡作用。 卡西亚诺夫虽不是“经济学科班”出生,但他喜爱钻研经济理论,加之一直在国家经济部门工作,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特别是他与西方工商界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对西方的信贷、银行体系的运作了如指掌,可堪称为俄金融财经管理方面出类拔萃的人物。 卡西亚诺夫是位谈判高手,英文说得跟俄文一样好。他的同事们称他为“超级谈判代表”,他的谈判经验十分丰富而在行,擅于了解、分析问题,谈判讲究“实效”,无不令国内外人士折服。1995年卡西亚诺夫财政部副部长后,主要负责与西方的债务和债券谈判,在他的积极参与下,俄政府于1998年成功地将44亿美元欧洲短期债券的偿还期推迟。同年8月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后,成立解决短期债券和债务问题的专门工作小组,卡是其成员和与西方谈判的主要代表。在长达几个月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中,卡用迂回战术达成一些俄经济能够承受的协议。1999年5月,卡任财长时,一边抓财政部全盘工作,一边继续亲自主持与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和债务谈判。6月科索沃战争基本结束,俄与西方关系出现转机,卡立即抓住机遇结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谈判,争取到拖延已久的4.6亿美元贷款,俄欠该组织的部分债务也因此得到偿还,维护了俄政府信誉。8月初他又与巴黎俱乐部达成协议,将当年到期的全部债务延期到2000年底偿还,同时向伦敦俱乐部提出全面重组苏联时期遗留债务计划和部分免除的建议,并要求将其余债务转换为长期债券。以后经他多次巧妙周旋,成功地与西方债权国和组织就债务偿还的部分原则问题达成了协议,这给俄经济总体复苏创造了良好条件。 卡西亚诺夫与普京有关类似的治国理念。在政治上,卡主张加强政权体系,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加强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坚决支持总统关于改革议会联邦委员会的组成和在全国成立七大联邦行政区的决定。作为技术专家性的政治家,他与议会及社会各党派团体及其负责人保持着适度关系,因而得到议会多数成员的信任和支持,这为未来工作中广泛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经济上,卡主张确保给工业投资、提高居民的需求支付能力、重组债务和消灭资本外流现象;主张把消灭贫困作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此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卡西亚诺夫政府的经济改革措施与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走高等外部因素使俄罗斯经济近年来实现了持续增长。 在外交方面,卡是俄国家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善于在外交谈判中应用迂回战术争取主动,努力为实现普京提出的为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外交战略而积极工作。为参加俄中总理定期会晤,卡西亚诺夫2000年和2002年两次访华。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1953年2月14日出生在列宁格勒州普希金市。2001年12月5日,48岁的圣彼得堡立法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被当时的俄联邦委员会主席斯特罗耶夫郑重地推荐为自己的“理想接班人”,出任新一届联邦委员会主席。 米罗诺夫曾在原苏军空降部队服役。曾先后就读于列宁格勒普列汉诺夫矿业学院、圣彼得堡国立工程大学、俄罗斯总统直属公务学院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学过矿业地质物理学工程学、经济学和律师专业,目前正在攻读法律副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担任过“鲁德地质物理”科学综合体地质物理工程师,1986—1991年在蒙古矿藏勘探队工作,是高级地质物理学家。苏联解体后,米罗诺夫开始经商,1991-1993年任“俄罗斯贸易”有限责任股份公司执行经理,1993-1994年任“复兴圣彼得堡建设集团”执行经理。 米罗诺夫1994年当选为圣彼得堡第一届立法会议代表,从此步入政坛。1995年4月,米罗诺夫任圣彼得堡立法会议第一副主席,1998年4月升任代理主席。1998年12月再次当选为圣彼得堡立法会议代表,从2000年6月起任圣彼得堡立法会议副主席。在2000年总统大选期间,米罗诺夫担任圣彼得堡普京竞选委员会副主席。2001年6月,米罗诺夫出任圣彼得堡立法会议驻联邦委员会代表及联邦委员会立宪、司法问题委员会副主席,是联邦委员会章程和议会程序委员会成员。 米罗诺夫为人谨慎、诚实、自信、思维能力强,具有非凡的组织能力,善于迂回和妥协的处事艺术,擅长与各类人士打交道。米罗诺夫不仅能与支持自己人搞好关系,而且与上院的其他议员、克里姆林宫的高官及圣彼得堡立法会议的同事都能保持建设性关系,是位难得的能令“所有人都满意的人”。因而总统、总统办公厅和政府都常听取他的建议。 米罗诺夫是一位把自由主义思想与传统政治理念加以结合的中派人物。他一方面认为联邦委员会的现状是“过渡性的”,在宪法修改前的这段时间里,应加大立法整改力度,主张“上院议员应与国家杜马的代表一样,不再由地方领导人担任,而是由地区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同时他又认为,要“消除联邦委员会多年遗留下来的立法弊端,还需3—4年的过渡时间”,要循序渐进。 米罗诺夫是普京信赖的人,他与普京1994年就已相识,当时米是圣彼得堡市第12区立法会议代表,普京是圣彼得堡市长驻立法会议的代表,“共同的工作经历”使他们私交很深。2000年总统大选时,米出任圣彼得堡普京竞选委员会副主席,为普京竞选拉赞助,作宣传鼓动工作。他在自己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放上总统用漂亮信封装的感谢信,并宣称自己是“普京班子的人”。米罗诺夫当选联邦委员会主席后,普京立即向他“表示祝贺”。 米罗诺夫上任后即宣布,从2002年1月1日起按联邦委员会新的组成原则办事:联邦委员会不再由地方领导人组成,而由地区代表组成。他还于2001年12月7日发表声明,主张将俄罗斯联邦总统任期延至5-7年。米罗诺夫领导的联邦委员会在立法工作、特别是在经济方面与政府、总统办公厅协调一致,共同拟定联邦委员会“五年工作计划”,继续推进“复兴俄罗斯”的中心任务。 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主席根纳季·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兹尼奥夫1947年11月6日出生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谢罗夫市。早年当过工人,参过军,从事过共青团工作。197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新闻系,之后从事编辑工作近20年。1980—1988年任《共青团真理报》总编辑,1991年初任《真理报》第一副总编,同年又成为该报总编。被认为是一位“才思敏捷、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 1993年12月,谢列兹尼奥夫当选国家杜马代表。1995年1月22日起为俄共党中央书记,1995年1月25日当选为第5届俄联邦国家杜马副主席。1995年12月当选为第6届俄联邦国家杜马代表,1996年1月17日当选为第6届俄联邦国家杜马主席。1999年12月19日当选为第7届俄罗斯国家杜马俄共竞选联盟代表,2000年1月18日当选为第7届俄联邦国家杜马主席。 谢列兹尼奥夫在俄共内部属温和派,但没有背离党的基本立场。同时作为议长又善于同现政权周旋。他反对激进改革,对前几届政府推行的激进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犯了错误,俄处于贫困线以下的穷人在增加,曾几次支持杜马中的反对派对政府投不信任票。主张实行面向社会、由国家调控的渐进改革,强调借鉴中国农村改革经验,重视社会保障。谢列兹尼奥夫对普里马科夫政府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措施表示支持。 谢列兹尼奥夫任杜马主席后,曾积极配合总统、总理的工作,并遵循“超党派利益”原则,采取平衡、妥协策略,协调议会同总统和政府的关系。但在叶利钦执政末期,谢列兹尼奥夫多次要求修改宪法,重新分配权力机关的权力,特别是扩大议会在决定内外政策方面的权力。谢列兹尼奥夫主张各党派联合执政。认为在国内政坛上应有一个强大的反对派,反对“大家排成一排,跟着总统齐步走”;如果权力机关希望实现社会和睦,就应建立联合政府。 谢列兹尼奥夫与普京关系良好,谢称与普关系“富有成效”,真诚而务实,可与其“开诚布公地进行对话”。谢积极协调议会关系,在他主持下杜马顺利通过多项总统法案。2001年7月15日,谢被推举为新成立的全俄左翼民主政治组织—“俄罗斯运动主席。谢列兹尼奥夫强调,该运动将吸收一批思想相近的社会民主人士加入。他还表示将与具有强国、爱国倾向的现政权进行合作,同时也将成为俄共的盟友。 谢列兹尼奥夫主张俄罗斯应奉行全方位外交,反对强权政治,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西方和世界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反对“集团对立的复活”。谢列兹尼奥夫赞成同美国发展互利合作关系,但反对美国对一些国家发号施令,干涉别国内政。 谢列兹尼奥夫在担任国家杜马期间,多次访问中国。他认为中国是俄在东方的主要伙伴,强调“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俄对外政策的优先方面之一”,双方应创造一切条件,加强各方面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表示俄国家杜马将为密切俄中关系做出一切努力。谢列兹尼奥夫多次表示俄国家杜马恪守“一个中国的立场”。 (冯玉军博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