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历史经验与改革实践证明中国需要大工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1日10:51 新华网 | ||
新华网三峡工地6月1日电 束万里长江、拦奔涌洪水、没千古险滩、通黄金水道、取不竭水能……中华民族魂牵梦萦的世纪夙愿,今天凌晨随着巍巍三峡大坝正式下闸蓄水,正在变为现实。 近年来,国家史无前例地投入万亿元资金,加快建设类似三峡工程这样福泽后世、关乎国脉的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公路等相继横空出世。历史经验 大工程能够最有效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一个幅员广阔而发展还不平衡的的大国而言,资源的优化配置往往要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我国水力资源7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石油、煤炭等能源也相对集中于中西部地区,而我国的经济重心则偏向东部沿海地区。缘于此,旨在对资源格局进行宏观调控的大工程,将大大改善这些地区的动力供给状况。建设大型基础工程,必然成为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快速缩小区域贫富差距的选择。 大工程的实施能够加快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工程建设一方面会带来就业规模的扩大,促进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水、电、气等基础能源实现充足供应后,将使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大工程更是我国日益增强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三峡工程曾数十年争论难定,国力能否承受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外汇储备2800亿美元。一批大工程顺利上马,体现了国运昌盛、国力增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从长期看,大工程将会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整个国家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纵观世界历史长河,大工程多形成于昌隆盛世。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中国多年来优化能源配置,促进不同区域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经济动能的努力,最终都将通过大工程的实施得以逐步实现。 中国,大工程正当其时!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