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晨报第一小学:苦难中的晨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2日00:28 兰州晨报 | ||
《兰州晨报》舍弃5周年报庆的所需经费在贫困山区捐建“兰州晨报第一小学”,并不是一种炫耀和富有,而是基于一种道义,一种责任,使本报关注民生,倡言正义的宗旨落到了实处。本着这一原则,本报在建校之初经过了认真的筛选,最后把学校修建在了东乡县一个贫困的山村。也许,只有真正走进这个贫困的山村,才能真正理解《兰州晨报》在此捐建学校的用心和社会责任感—— 站在东乡县高门村杨家社的山顶,不远处崭新的兰州晨报第一小学清晰可见。沟谷的牧羊人和羊只象星星点点的石头子。风一个劲在山头呼啸,送来山野清香的同时,也带来彻骨的清凉。买可迈两姊妹在山顶铲着不太长的青草,她的姐姐已经14岁,她也11岁了,但两姊妹都没有进过一天学校,在别人的帮助下,记者和她们进行了简单的对话,她们的双眼对远处的学校流露出渴求的目光,她们不假思索地说:“我们想念书呀,好想呀。” 但是两姊妹的这一点愿望很难得到满足:每学期27元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对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承重的负担。70多岁的老阿爷杨忠信银白的胡子在风中颤抖,他说,村里该上学的孩子有30多个,可真正走进学校的只有10多个。“咱东乡人文化落后,文化落后就有了东乡人的苦难……” 祖孙四辈人终于有了个读书人 在离东乡县兰州晨报第一小学不远处,是该校一年级学生马穆合莫德的家。当记者来到他家门前时,他62岁的爷爷正攀上3米多高的柳树上砍伐着羊吃的柳枝。老人得知我们是兰州晨报的记者后,一下从树上跳了下来,老人粗糙的大手握着记者的手有些颤抖,布满皱纹的脸上有着一种无法掩饰的喜悦,他说:“你们就是修建了我们学校的兰州人?” 这是一个贫寒的农家小院。4间简陋的房子已经被烟火熏染的看不清原来的模样,马穆合莫德的妈妈拄着一根木杖斜靠在门上,这个30多岁的女人行走不便已经有10多年了,但她至今仍不知自己得的什么病,因为贫穷使这个女人一次也没有到医院看过病。马穆合莫德的爷爷感叹,他的父亲没有进过一天学堂,他和儿子也不知道念书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好了,孙子终于走进了学校,不论怎么说,对他们都是一个天大的喜事。老人说:“在这么好的学校,娃娃日后肯定有出息。” 生养了一辈子孩子的女人 穿过15里弯弯曲曲的山路,记者来到高门村杨家社。该村所有的孩子都在兰州晨报第一小学上学,也是离学校最远的一个社。在一年级学生马学义的家里,村里白发飘飘的老人和妇女孩子都围了过来。马学义的母亲色叶飞站在住了3辈人的房子前显得有些尴尬,她不时拉着胸前破旧的衣服,掩饰着自己的难堪。当记者得知她已经有50多岁的时候,心中的惊讶无法按捺:“你的孩子怎么才11岁?” 无意识的问话使色叶飞陷入一种悲苦之中。她迷离着泪眼说,如果她的大儿子活着,如今也有30多岁了。色叶飞扭过头去擦拭眼中的泪水。一位叫杨忠信的老阿爷接过了她的话题,老阿爷说,在马学义之前,色叶飞生养了4个孩子,但孩子们在10多岁的时候都先后离开了人世。一种悲苦颤抖在老阿爷雪白的胡须上:“家里穷,没有钱给孩子看病,你想想,哪个孩子不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 色叶飞揽过马学义,抚摩着孩子的头顶,她说:“家里是苦透了,可不论怎样,我都要供孩子上学……” 杨忠信老阿爷说,现在咱东乡人的观念改变了,东乡人的苦难就是没有文化,正因为没有文化,东乡人的苦难就没有个头。没有文化的东乡人在外地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力气,现在,兰州晨报给孩子们修建了这么好的小学,“我们再没有理由不让娃娃上学。” 杨家社有30多个孩子,但有一半孩子没有上学,买可迈两姊妹就是其中的两个,在记者离开杨家社的时候,买可迈渴望而依恋的眼神深深刺痛了记者的心。 孩子们的老师 兰州晨报第一小学的校长正如东乡县教育局的马副局长介绍的那样,是乡村教学队伍中名副其实的第一。记者看到他的时候,他正忙忙碌碌地准备着第二天的典礼工作。挂在脖子上的一把不锈钢的哨子随着他的奔跑蹦蹦跳跳。记者对他的采访就从哨子开始。马校长说他的家在临夏市,但在乡村已经教了12年的学,因为学校没有电铃,他教学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吹哨子的历史,学生们在他的哨声中上课下课,在他的哨声中一天天长大。马校长感叹,在乡村教书太艰苦了,原先他在一个叫苦改力的小学教书,教了4年半的时间。马校长说,那个学校在沟底,从沟底到山上要走10多华里的山路,回一次家就让他痛苦一次。他很想回到临夏市,“但这里的孩子太需要我们了,再说我也舍不得这里的孩子。” 马校长谈到了兰州晨报第一小学。在兰州晨报投资建校之前,锁南镇高门小学始建于1953年,到改建之前,仅有的10间房屋全都成了危房,冬天西北风卷着雪花从呲牙裂嘴的教室里钻进来,吹打着孩子们单薄的身体,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嘴唇都冻得青紫,有些孩子受不了这个苦只好辍学。现在新的学校修起来之后,比改建之前净增学生45名。马校长说,45名学生在东乡可不是个小数目,这里面,包含着《兰州晨报》人的付出和心血。 短暂的采访结束之后,暮色已经降临到层层叠叠的群山之上,洒落在山坳之中的农家小院默然无语,隐隐约约闪烁的灯光尽管微弱,但却流露一种希望。记者想到东乡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的感叹:“整个东乡还有3000多名适龄儿童没有上学……” 本报记者阎世德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