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立全球视野 领导人首次亮相八国峰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2日17:33 北京晚报 | ||
今天,一年一度的世界工业八强首脑会议——八国峰会在法国与瑞士交界的山清水秀的埃维昂举行。这次峰会是伊拉克战争后世界强国元首的首次聚会,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今年的专机停机坪上首次出现中国领导人的座机,而这次访问也是刚刚当选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出访中的重要一站。 政经地位日益凸显 八国集团频抛绣球 目前国外舆论多从“中国积极参与”角度出发,把胡主席的法国之行单方面解读为中国“外交的革命”。“其实,促成中国与八国集团面对面的,首先是八国集团对中国不断抛出‘绣球’,对中国的需要近年来日渐迫切的结果。”今天上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美洲研究室主任袁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 袁鹏介绍说,八国集团的前身七国集团与中国曾有过一段隔膜甚至不愉快的历史。1975年成立的七国集团,是典型的西方发达国家协调各自经济政策的论坛性组织。在其成立后的大约十年时间里,七国集团与中国几乎没有接触。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地位逐渐提升,七国集团开始关注中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七国集团明显加大了对中国的关注度,尤其是中国在东亚金融危机期间的出色表现,使西方多国赞赏有加,在1998年八国峰会上,法国、英国首脑对此给予很高评价。而中国经济连续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已经使自己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离开中国讨论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似乎已越来越不可能。2000年日本冲绳峰会前夕,德国、日本就已经向中国抛出了“绣球”,希望中国能以观察员身份与会。 另外,袁鹏主任还指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自俄罗斯参与以来,八国集团的政治色彩愈益凸显,已由过去的经济协调组织向政治经济集团转型。因此,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领头羊、同时在各种重大国际问题上扮演越来越关键角色的中国参与与否,成为八国集团能否成功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是否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重要标志。在反恐、朝核危机、全球经济衰退等多重问题并发的当今社会,这一点尤显急迫。这种认识逐渐在欧洲各主要国家中形成共识,法、德、英、意等国都不同程度表达过希望中国加入到八国中来的政治愿望,美、日等国态度也有微妙变化。因此,希拉克总统利用今年八国峰会在本国召开的契机,在中国“非典”疫情蔓延的高峰时刻,再次对中国发出邀请。由此促成中国与八国集团的“初次约会”。 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南北搭建沟通桥梁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三年前中国一度婉言谢绝德国、日本的邀请,没有参加八国集团的“世纪峰会”。今年为什么同意与会,实现与八国集团关系史上历史性突破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美洲研究室主任袁鹏和中国社科院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沈骥如不约而同地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奉行“积极参与”战略思维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加强符合逻辑的发展。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近年来,中国对八国峰会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利益与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利益并非完全背离,相互重叠的成份越来越多。全球化、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使得传统南北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在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的应对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共同利益,是没有南北之分的。比如,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疾病蔓延、环境污染等问题,既是八国集团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关注的焦点。今年八国峰会的议题定为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探讨的正是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会议还专门安排“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中国之参与可谓既顺应潮流,也体现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独特作用。 对八国集团的重新认识,自然导致中国认真思考与它的关系。一方面,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书写中国与八国集团关系史的新篇章,搭起双方沟通的桥梁,特别是以南北对话的方式与八国集团面对面,意味深长。另一方面,对话毕竟不同于加入,中国一直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缩小南北差距、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这些基本理念决定了中国与八国集团仍将保持接触、对话、合作模式。 开放透明诚信合作 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其实,走近八国集团只是中国外交新气象的一个侧面。”袁鹏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说。近年来,随着中国发展的“更上层楼”,中国内政外交、思想观念都在悄然发生重大有时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其中变化的逻辑是相互联结同时也是相互促进的。 在发展同主要大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上,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伙伴关系”与“睦邻友好”为特色的外交思路,并因此营造出中国当代历史上最安定的国际大环境。 在对待国际体系问题上,中国奉行“以参与求发展”的战略,只要不违背中国国家利益并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就大胆参与,在参与中履行义务、追求权利。 在处理重大国际或区域性事件方面,则遵循积极、主动、合作、协调方式,发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亚太地区大国的独特作用。这一点在应对印巴核试、朝核危机上一一得到体现。 在应对突发性危机方面,则本着原则性、灵活性、建设性相结合的方针,在最大程度维护国家利益和双边关系前提下,妥善解决问题,化解危机。这在“炸馆”、“撞机”等恶性危机的处理上得到验证。 在国际形象的塑造方面,基本完成“负责任大国”地位的构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得到进一步承认。 中国走近八国集团,是上述新思维的延续和发展。它意味着,中国新领导集体不仅要继续巩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还将进一步展现中国“开放、透明、诚信、合作”的形象,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国力发展水平进一步协调。 更大范围寻求合作 中国建立全球视野 亮相八国峰会,只是中国领导人近日频繁外交活动的一部分,5月26日至6月5日,胡锦涛主席将出访欧亚四国,正式会见俄、美、日、法四国元首。作为中国最高领导层新老交接后的首次国际亮相,胡锦涛主席此次出访向世界全面展示了新一届领导集体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以6月1日当天为例,上午在出席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前,胡锦涛主席会见了法国总统希拉克,下午在出席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后又会见了美国总统布什。 “这标志着中国在加快对外开放方面一个大幅度的质的飞跃,中国外交走出了偏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做朋友的老圈子,进入了在全球范围内找朋友的阶段。”今天早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这样形象地评价中国领导人连日来的一系列外交活动。 杜钢建教授认为国家领导人这一系列的外交动作表明的第一个信号就是中国外交上的全球视野已经非常明朗化。 八国峰会集中了当今世界最发达的七个工业化国家和俄罗斯这支强大的力量,注定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集团。而以往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中往往偏重发展经贸关系,但在政治和外交上始终处于低潮。杜钢建教授认为,中国的外交视野要真正放眼全球,中国要在国际舞台上真正以大国姿态出现,就不能只和发达国家片面地发展经贸关系,同时还要深入的在政治、外交和军界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可喜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积极的八国峰会之行表明中国已经在积极地实践新的外交战略。 新一届领导班子从战略的格局的高度上对外交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目的是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杜钢建提醒记者注意“全人类”三个字,这意味着中国不但要和发展中国家打交道,在第三世界中寻找朋友,也要积极主动地和第二世界、第一世界的国家积极地发展外交关系,在它们中间寻找朋友,因为今后20年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全面外交策略能否成功地为中国的对内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不断提升开放速度 促进国内改革发展 杜钢建教授分析认为,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上任不到三个月就积极亮相国际舞台,还有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快”。这一系列外交动作上的“快”折射的是改革开放正在提速。 杜钢建教授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战略正经历一个微妙的变化,以前是“改革开放”的阶段,改革在前,开放在后。而现在是“开放改革”的阶段———要求积极的主动的开放反过来促进改革。中国在经历了20余年的改革后,国内改革已经发展到一个临界点,改革遇到的一系列体制和观念上的障碍已经难以通过改革本身突破。杜钢建教授认为,“下一个20年,就是中国用开放促进改革的阶段。” 一系列大跨步的开放动作已经让人看到了它对改革的积极促进作用,比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但是一个对外开放的里程碑,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政府的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能否与世界接轨的问题,此后国际人权两公约的签署,不但是重要的开放步骤,也深入地影响了政治领域的改革。 维护良好的外交关系是为内政服务的,杜钢建教授认为,中国不断加快的外交动作、不断拓展的外交视野必然意味着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也将进一步地加快速度。本报记者王海涓 张卉
订阅非常笑话 掌握成人世界的快乐宝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