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全生产的思考(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1日09:13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事故频发,并非我们缺乏好的法规、政策和措施,而是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来保障它们的施行 真正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能使预防成为常态,并真正渗入人们的日常行为 尽管SARS带来的阴影还未从我们的生活和心里完全消逝,但这场非典型性传染病危机 遗憾的是,作为典型灾难的安全生产事故,其对生命的危害性甚至超乎非典,我们在面对和处理时却仍然反思不足,行动不够。 从安徽芦岭“5.13”矿难到最近的山西省古交市武家庄庄里煤矿的“5.23”事故,可以看到,对于安全生产事故,我们依然未有实质性的动作,安全管理体制改革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其实,无论是执法的难以到位,还是监管的乏力,追根溯源,滞后的安全管理体制都难脱干系。比如,执法检查是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我们的安全生产执法检查至今缺乏独立性,检查的单位、路线大多是由被检查方来定,这样的执法检查注定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流于形式,其效果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又如,预防和警报机制是公共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将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事先建设,事先监督,事先介入,才能把意外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在我国,煤炭业尽管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可至今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预警机制。《煤矿安全监察条例》虽然涉及这方面建设,但很不完善,如规定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由煤炭系统设立,这种“左手”监督“右手”式的安全监察,又怎能保持监督部门执法管理的独立性、客观性,从而做到监管严格有力呢?!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国际劳工组织曾于去年共同组织研讨会,国家经贸委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铁民在会上公布了一份最新调查报告,总结了重大伤亡事故发生的五大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不符合现代化国家劳工行政一体化的国际惯例。此前,也有专家指出,我国诸多安全生产事故背后都暴露出这一问题,即计划经济体制下旧的安全管理模式已无法完成对市场经济的“保驾护航”,并呼吁引进一种新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安全管理模式。 可见,事故频发,并非我们缺乏好的法规、政策和措施,而是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来保障它们的施行,最终致使法规、政策和措施形同虚设。改革旧的安全管理体制,建构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已刻不容缓。 事实上,重构我国的安全管理体制,时机也已成熟。就外因而言,随着我国各方面日益纳入国际化的轨道,在重构安全管理体制时,完全有条件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 如为强化劳动安全监察的独立性、客观性,我们安全管理体制就应实行劳动行政与安全监察一体化,把监察机构从各行业系统彻底分离出来,构建独立的安全监察机构和监察队伍。同时,可以学习发达国家普遍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并将这一机制贯穿企业从开办到生产的全过程。如果我们也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有效地保证做好安全生产事前工作,因为没有经过批准验收就擅自从事可能危害安全的生产经营活动现象当前在我国比较普遍,而这正是导致许多重特大事故的主要原因。 在内因上,且不说近年来我们已作出不少努力并有所成就,如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的颁布等,而且传统的安全管理体制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如由工会组织牵头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群众监管体系和机制,就是对国家安全监察机构和工作的有力弥补。 总之,预防是监管的核心,也是建构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的基本准则。有一天,我们的安全管理体制能够使预防成为常态,并真正渗入人们的日常行为,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安全生产将不再只是美好的期待。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