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非典型肺炎防治专题 > 正文

非典放大毕业生就业压力 就业率将在70%左右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1日09:44 新华网

  前言:非典放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影响只是暂时的。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超过210万人,预计明年将达到250万人,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但大学生应该是就业市场的优势群体,竞争力强。问题就出在预期与市场需求不符,需要做结构性调整,大学生要自我调整,高校的培养模式要调整,涉及方方面面。

  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让人难以乐观。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
校毕业生共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46.2%,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量并没有明显增加。有关专家预测,2003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在70%左右,也就是说将有64万大学生落实不了工作岗位。

  突发的非典疫情进一步凸显了大学生就业压力,而结构性的不适应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成因。缓解就业压力,必须调整毕业生求职的自我定位,必须调整政府的宏观教育政策和高校在社会转型期的人才市场定位,调整招聘单位的用人需求定位。

  非典放大了就业压力

  每年的3~5月是大学生择业的“黄金时期”,而非典也恰在此时突发。造成全国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落实率普遍下降,大学生就业问题在非典背景下被放大。

  受非典影响,4月中旬以来,北京市各高校组织的招聘会全部叫停,目前各高校仍在实行封闭式管理,几乎所有的招聘、应聘活动都陷入了停滞状态。由于学生不能擅自离校,尚未确定就业去向的毕业生,已经失去了近两个月的求职时间;处于双向选择中的毕业生,无法参加用人单位的笔试和面试;即将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毕业生,无法进行正规体检、实习和办理就业落户手续;已与用人单位签约但已离校返家的毕业生,由于短期内无法返校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答辩的进程,可能会因此延迟毕业时间,对实现就业造成影响。

  北京大学副校长林均敬告诉记者,目前该校毕业生的签约率只有70%左右,比往年同期低10%。4月中旬之前,中央财经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为59%,非典爆发至今,这个数字基本没有变化。北方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谏说,现在该校1442名本科毕业生中,仅有400多人落实了就业单位,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0%,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为70%。

  在西部省份甘肃,据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商学院等院校就业指导中心介绍,非典疫情爆发以来,除个别本地单位和非疫区单位到学校举行过一些小型招聘会,基本没有用人单位来学校开展招聘活动。其中,国家重点大学兰州大学目前毕业生签约率只有50%。

  5月23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今年广东省内毕业生的签约率同比下降10%。该中心预测,今年该省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在50%左右,再加上省外高校返粤就业的毕业生,估计今年广东将有7万大学毕业生暂时不能落实岗位。

  针对非典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教育部目前正在采取建立就业指导信息网沟通就业信息、成立就业指导班子等措施帮助学生就业。各高校也纷纷变换工作方式,利用网络、电话、传真等手段加强与用人单位、离校毕业生的联系,尽可能多地将就业信息传递给学生,同时简化就业手续,提高就业落实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方式保障了毕业生求职前期的信息交流,但是就业的最后落实还是要回到传统形式。各高校均表示,希望用人单位体谅学生和学校的特殊情况,继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应该看到,非典只是一个暂时的冲击,并未动摇我国的发展大局,也没有对人才市场的供求产生根本性影响。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李主任说,虽然非典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比较大,但是一旦疫情得到缓解,招聘会和面试、签约等环节都会继续进行,毕业生不会损失太多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非典只会使一些毕业生就业的时间稍稍拖后,而不会造成全年就业落实率的大幅下滑。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助理李俊生也表示,今年该校实现86%左右的一次就业率应该没有问题。

  高薪白领大城市的预期

  今年全国新增高校毕业生67万人,可以想象,即使不发生非典,就业压力也会大大超过往年。但是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就业岗位“好不好”,而不是“有没有”。只要降低“高薪、白领、大城市”的心理预期,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能基本满足。

  北京联合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小郭是学生会干部,今年的北京市级三好学生。从去年12月份开始求职算起,她已经投送简历近50份,参加过七八家用人单位的面试,但至今工作仍然没有落实。她说:“说实在的,不是没有单位愿意要我,我的同学也都有一两次实习机会。但是有的单位我实在不满意,我比较感兴趣的单位又面对很多竞争。”现在,小郭仍然在选择中。

  中国农业大学的小魏学的是建筑专业,考研失败后应聘过多家用人单位,至今仍未找到满意的工作。“我相信自己的实力,现在找不着合适的,以后慢慢再找,我不想凑合。”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嘴边露出酸涩的笑容。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社会、家庭、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本人对自身的期望值,本该随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而逐步下调,但事实并非如此。高薪、白领、大城市仍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毕业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等要求仍然较高。在四川大学最近所作的一项高校毕业生择业调查中,分别有93.66%和89.89%的毕业生认为“经济效益”和“发达地区大中城市”是确定工作单位时最重视的因素;68.4%的毕业生将期望收入定在了2000元以上。

  基于过高的就业预期,虽然高校收到的中小城市、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的就业需求信息旺盛,但是毕业生并不感兴趣。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即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据介绍,目前北方工业大学为本科毕业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在5000条左右,人均3.5条。李谏主任深有感触地说:“毕业生还是有选择的,如果期望值降一些,就业压力就会缓解。”

  教育自身亟待调整

  高教体制与高校本身也没有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好准备。职业技术教育不足,专业设置考虑社会或市场需要不够,以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欠缺等突出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竞争力,部分地加重了就业压力。

  只有找准了市场的定位,才能保证“产品”销路畅通,否则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从市场的总体需求看,我国目前大量急需的是高素质的“蓝领”劳动者,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过程中,但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据统计全国技术工人仅有7000万名,其中中高级工所占比例为40%,与发达国家占85%相比差距很大。高级技工的短缺不仅集中在传统的建筑、机械制造和印刷等行业,而且也体现在新兴产业中,仅软件行业高级技工的缺口就达42万人。

  同时,我国拥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1.28亿乡镇企业职工。将如此庞大的农业劳动者队伍转化为适应工业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弥补职业技术人才总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只有通过成熟的职业教育系统才能完成。

  据统计,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18%,与国际平均水平的80%相差62个百分点,大专学历的水平相差21个百分点。这些都表明,目前中国迫切需要的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郑功成教授指出,中国需要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从宏观政策导向上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已经迫在眉睫。

  在微观层面上,学校作为学生的“生产厂家”,应该对大学生就业负有更大责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学校和专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市场导向观念还不强。郑功成教授说,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结构性的,而不是绝对性的岗位短缺。在我国今年计划增加的800万个就业岗位中,消化200万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关键要看高校是否培养出了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等人才。

  首先,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与课程内容落后是导致就业率下降的原因之一。近几年,随着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很多学校一味追求专业齐整,未经市场供求调研就盲目开设专业,热门专业遍地开花,某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就业时出现拥堵现象。2002年,热门专业就业率已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就业率降幅比上年超过5个百分点。此外,一些高校不顾专业师资缺乏的“短腿”,有时甚至一个老师都没有就开设专业,导致教育质量下滑,也造成了学生在就业时竞争力不足。在教学内容上,某些专业所用的讲义还是五六年前的,学生读的课本也已经有十来年没有更新,专业知识陈旧、技术落后,学生动手能力弱,社会实践少,导致了就业困难。

  其次,偏重一般知识传授而忽视就业技能指导,加大了就业难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是新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必要举措,也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但许多学校在此方面工作薄弱,造成了大学生毕业时不了解市场供求情况,不明确自身求职定位,不懂得如何与用人单位交流。

  近些年,一些感受到就业压力的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与指导,但也仅限于在毕业之前的突击教育。北方工业大学从去年10月起,为本科毕业生开设了就业系列讲座,介绍全国和北京市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如何择业,以及相关就业政策。李谏主任说,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毕业生的就业观,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可见,仅凭“临时抱佛脚”式的“恶补”就业技能,难以使大学生们在一夕之间改变观念。对此,郑功成教授说,就业指导应该从大学生入校时开始,大学不仅应当教给学生以专业知识,而且应当培育新的就业观念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如此,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学校还应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发挥出提供就业信息、进行竞争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服务功能,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我国的大学就业教育和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上述种种问题已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注意,正在采取措施引导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去年,教育部首次公布了各高校就业率,给各大学紧了紧市场意识这根弦。今年5月,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从今年开始控制连续三年本专科7月份毕业生就业率低于本地区平均水平的高校所开设的专业总数;改由教育部批准金融学、法学、工商管理等12种专业的增设;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要减少、控制招生或调减增幅;控制低就业率地区新增高校的数量;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日常教学,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考核高校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这一系列措施,旨在加快高校的专业结构向社会的实际需求转变,进一步推进高教体制改革进程。

  就业歧视与人才高消费

  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使高等人才就业市场逐渐转变为卖方市场。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心理促使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节节拔高,这种学历歧视和人才高消费现象,扭曲了人力资本的正常投资行为。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教授曾在今年两会期间就社会“就业歧视”问题提出过议案。他说,近些年由于人们一味追求高学历,上大学、考研、考博蔚然成风。据教育部提供的数字,2000年全国录取硕士研究生12万人,2003年已经增长到21.7万人;报考人数也从2000年的39.2万人上升到2003年的79.9万人。持续几年的考研、考博热使得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就业含金量都在下降,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随之水涨船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梁均平教授说,现在很多企业和单位并没有自己的招聘衡量标准,而是采取一般的社会标准。用人单位被卖方市场的优势迷住了视线,在对自身人才需求并不清晰的情况下,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结果,高职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却要招本专科生,本专科生的工作招研究生,依此类推。高等人才不能实现人尽其才,人才高消费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使人们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产生了困惑和怀疑。

  “在一个歧视的就业市场上人人都会受到歧视,区别不过是来得早还是来得晚。最后,高学历者也成了学历歧视的受害者。”今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要招聘几名教师,有40多个博士前来应聘,郑功成教授笑言:“看来博士生的‘销路’也不好了。”

  除学历歧视外,五花八门的性别歧视、户口歧视、相貌歧视、地域歧视、身高歧视……不一而足。这些歧视现象,侵害了求职者公平竞争和平等就业的权利,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大为不利。

  根据教育部门制定的计划,今后每年高校毕业生将递增10%~30%,预计2004年毕业生将达到250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加大。但是应该看到,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是最具有就业优势的群体。针对大学生就业走势,如果学生、高教体制和用人单位都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根据需求调整定位,那么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肯定不会是压力,而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记者/ 杨琳)(来源:瞭望)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新浪邮箱雄踞市场第一 真诚回馈用户全面扩容
  在家学新东方英语 注会注册评估师 考研英语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无线上网 防晒 太阳镜
 
新浪精彩短信
激情男女宝典
完美爱人!发S到8888加入,并可激情点播热辣内容!
非常笑话
每天送一部彩屏手机大奖!难以形容的双重开心享受!
图片
铃声
·[齐 秦] 爱情宣言
·[羽 泉] 没你不行
·[王 菲] 笑忘书
铃声搜索


关爱痛风病患者

专 题 活 动


企业服务
患了皮肤病去哪里
中医治疗各种肿瘤

更多商情发布>>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03级MBA!
   十万大奖抓典型!
   春季旅游江苏行
华美启动"彩光"嫩肤
:全国特价酒店预订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激情狂野的性爱
 缠绵美妙的感觉
加入缤纷下载,数万精彩图片铃声不限量任你下载,每条仅0.1元,让你的手机又酷又炫!
爆笑无比精彩无限,成人世界的快乐享受
寻找动人心魄的销魂时刻
营造充满激情的情爱意境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下载。      
炫彩地带--和弦铃声彩图,10元包月下载      
订笑话短信抽大奖! 彩屏手机送礼倒计时!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