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周末》:上海“173计划”浮出水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2日10:56 南京《周末》 | ||
本报特派记者 檀 恒 上海报道 毫无疑问,长江三角洲正在成为中国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 就在江苏摸索“沿江大开发”的思路,探讨“江阴模式”和“昆山模式”的经验的时候;就在浙江正式动工开建杭州湾跨海大桥,试图更加紧密地借力上海、融入上海的时候, 在一些上海官员那里,组建这个“经济特区”的计划被称为“173计划”。 神秘的“173计划” “173计划”之名的由来,是因为这个“经济特区”总面积为173平方公里。准确地说,这个“经济特区”应该被称为“降低商务成本试点区”。 早在去年6月10日,时任上海市长的陈良宇就在市政府工作会议上提出以嘉定、青浦、松江市级工业区为试点,降低上海的商务成本。 今年4月23日,市政府专题情况通报会透露,上海降低商务成本试点园区的规划用地面积将从67平方公里扩大到173平方公里,并对园区内的重点新增企业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5月13日,上海市财税局、市房地产资源管理局、市外资委、市工商局、物价局、财政局等六部门正式与“嘉青松”三区签订《关于推进落实试点园区降低商务成本政策备忘录》。 青浦区副区长杨劲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里以这么大的力度来抓一件这么具体的事情,没想到,真没想到。” 按杨劲松的表述,通俗地表达市领导的话就是:该给你们的政策都给,上海没有的政策,别人有的,你们尽管提出来,我们都会考虑。 按照计划,整个“嘉青松”特区将在3-5年的时间里建设完成。其中,嘉定区的情况较为特殊,在57平方公里的试点园区内,32平方公里属于娄塘镇地域。嘉定已经决定将娄塘镇整个建制撤销,目前正在市有关方面报批,4万余娄塘居民也在等待安置。 嘉定区副区长庄木弟说:“行政经济要向区域经济靠拢,娄塘只是一个开端。” 目前,嘉定已确立了产业规划的三大板块:以汽车制造、研发、交易和F1赛车经济为主导的汽车板块;马陆、南翔区域的光电子板块;北部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其中,北区的规划占地达183平方公里,其中娄塘镇所在的3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即为“商务盆地”。 青浦区副区长杨劲松表示,目前试点园区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形成一个和世界制造业相符的产业链,做好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地。青浦已经决定,降低商务成本的试点区在产业导向上将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现代纺织、生物医药和精密机电等四大产业,力争主导产业产值占总量的60%以上。同时,青浦今年已决定投入20亿元人民币,争取在3至5年内完成试点园区土地的前期基础设施的开发。 松江工业区东部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斌估算,松江3年内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在人民币20亿元左右。 商务成本之争催生“173” “173计划”紧锣密鼓地实施,实际上暗示了上海人降低商务成本,赶超江苏、浙江的迫切心情。 在上海人眼里,今天江苏昆山、浙江嘉兴的崛起,很大程度是沾了上海的光。因为距离上海近,能够与上海的国际国内交通运输网络相连,在地缘上近似上海的郊县,而在政策上却可以享受到江苏、浙江各自赋予的优惠,这让昆山和嘉兴占足了便宜。 相比较而言,本身就是上海郊县的嘉定、青浦、松江三区就没有昆山、嘉兴这么优越了。 自浦东开发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1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居民收入的水涨船高也导致了劳动力和土地两大生产要素的成本迅速上升。目前,在20个中外大城市中,上海的商务成本排在14位,高于河内、曼谷和雅加达,与新德里相近;而在国内各大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居第2位,高于深圳、大连和重庆。 在地价方面,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内部10个城市都一直在相互“打压”。嘉定区副区长庄木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郊区每安置一个征地劳动力的成本在8万元左右,在这方面,上海和昆山相比毫无优势可言。 松江工业区副书记朱文铮提供的数据更有说服力:目前松江每动迁一幢两层楼的农民楼房,平均给出的补偿是人民币40万元。这在上海周边的小城市中是不可想象的。 松江区委书记杨国雄在今年5月14日区内的一次讲话中承认,松江在与周边地区,特别是昆山等地在整体竞争力的比较上没有多少优势,在商务成本、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行政审批等方面差距颇大,尤其是在土地税费、用工成本、行政事业收费、社会保障金等项目上的居高不下,加大了竞争的难度。 杨国雄的话,基本代表了“嘉青松”三区的共同心声。 选择这个时候在“嘉青松”建设“特区”,其针对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昆山:我们不怕竞争 记者在“嘉青松”三区采访时,听到有官员私下里喊出了这样的口号:“1 73,赶昆山。”对于上海咄咄逼人的攻势,昆山的态度是:我们不怕竞争。 昆山看起来更像上海的郊县。2002年,这个仅有60多万人口的小县,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的3.7%和1.93%。在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当中,能超过22亿美元的,也仅有江苏、广东、浙江等8省(市)。如果昆山是一个省,按实际利用外资排名也可列第12位。昆山进出口总量超过了内地22个省。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依托上海无疑是昆山崛起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民间,昆山一直被叫做“小上海”。不过,今天的上海和昆山,已经由昔日的提携关系逐渐演变成为某种程度的市场竞争关系。 上海和昆山之间的外资争夺战早已不是新闻。关于广达电脑的争夺,人们至今记忆犹新。 “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广达电脑确定在中国大陆投资,昆山已经和他们谈得差不多了,并开始招工。我本来以为可以‘大功告成’了,因为昆山已批准了7家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产量达1000万台,3年后,全部形成生产能力的话,仅昆山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占到全球总量的百分之十几。可万万没想到上海松江半路杀出,连上海市的书记、市长都出面为松江争取,终于把广达电脑拉了过去。”这是当年的昆山市副市长汪国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的一件“伤心事”。 对于上海的“173”计划,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负责欧美招商的缪先生说:“上海和昆山一个是直辖市,一个是县级市,昆山的财政实力不及上海,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也不如上海,对外资企业的服务、税收优惠政策等等全部和财政实力相关,上海绝对比昆山强。”缪认为,上海的“173”计划毫无疑问会给昆山带来冲击。 不过,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研究室主任黄承圯却表示:“上海松江到外招商,外商问松江在哪里,他们都说自己是昆山边上的。因为昆山非常有名,他们只有用昆山作为坐标,这就是昆山的品牌。” 黄承圯认为,“优惠政策不构成外商投资的主要动因”。他说,如果仅以优惠政策来竞争,这是初级竞争,这种竞争的特点就是价格竞争。优惠政策只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办法。他还坚持认为“昆山历来没有优惠政策”。 黄承圯认为,长江三角洲各个地方,一定要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单纯用行政区划的视角看问题,肯定会走形,而且不利于竞争。一定要加强大家的合作,重视大家的多赢,互相来补充不足,使得长江三角洲的地位不断增强。 经验:服务胜过优惠 按照黄承圯的说法,上海的“173”对于昆山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黄承圯认为,昆山成功的主要原因,正是在配套上下了功夫,营造出“仿真”投资环境。昆山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立起三个独具特色的服务体系:一是项目引进审批“一条龙”服务体系;二是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三是企业开工后的经常性服务体系。在投资环境方面已形成了区位、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物流集散、机制和管理、人才、服务7大优势。他觉得,昆山经济开发区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只做了两件事:美化环境为基础,优化服务为中心。 在环境方面,昆山已经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2002年昆山用于城市绿化、建设的资金达38亿元人民币之多。今年他们预计要投入50亿元用于城市建设。 而在服务方面,则有一些生动的故事可以作为证明。 作为最早到昆山投资的台商之一,富士康电子工业发展(昆山)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戚道阜亲历了昆山近十多年的变迁,他的一番感受,是对昆山投资环境的一个绝好注释。他说:“我从1988年来到祖国大陆,最怕别人说‘问题不大’,他讲问题不大,就是问题很大。当时,我选定在昆山,居然在两个月时间里,没有听到有昆山人讲问题不大。昆山的领导只是说有问题对他讲,没有问题我就走,所以我得到的是一种亲切的感觉。在这种亲密的背景下,昆山慢慢变成了台商最密集的地方。” 黄承圯对此的注解是:“现在的竞争,是环境的竞争,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昆山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也是外商最看重的。我们原来有句话,叫做‘不要让外商感觉到离家太远’,现在我们有另外一句话,叫做‘不要让外商觉得什么都不方便,要让外商觉得什么都方便’。这就是环境,这就是昆山吸引外资比较多的一个根本原因。” 黄承圯提供的资料显示,如今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前10家上市盈利公司中,昆山就占了4家,分别是正新橡胶、建大、樱花和楠梓;台湾排名前100家大企业中,有25家落户昆山,包括统一、永丰余、台玻、仁宝、鸿海等。常住台商超过1000人,昆山为此在全国县级市中首家成立了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 因此,对于未来的上海嘉、青、松而言,仅仅有“经济特区”,仅仅有“173计划”,当然还远远不够。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