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津味:话“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6日00:35 天津青年报 | ||
-郭凤岐 所谓“沽”,就是“小水入海之名也”。天津河多,水多,因湾洼形成的水沽也多。历史上,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说。“寻芳步步踏青来,柳外何人筑钓台?七十二沽春水话,午景声里野桃开。”清代诗人查昌业的《即景》诗,活画出了“七十二沽沽水阔,一般风味小江南”的北国江南的风景画。 几个世纪的沧桑风雨,如今野桃花早已依稀难寻,月季花却满城争艳;沽水涛涛东去,滦水、江水滚滚而来。七十二沽哺育了津沽大地,饮水思源勾起无限遐思。据清光绪年间《津门杂记》记载:天津的七十二沽,在城区内的实为二十一沽。有“河形有如丁字之象”的丁字沽;有“欲知春浅深,但看花开未”的西沽;有南北运河交汇的“丁沽风物久闻名”的三汊沽;有天妃宫西庙所在的小直沽;有“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的大直沽;有“命名以咸,而沽水甜淡”的咸水沽;有“不是桃遮即柳遮,清流活活稻田斜”的葛沽;有“耙如云望不穷,泥沽西去葛沽东”的泥沽;有历史上荒芜,今日成水产品集散之地的草头沽;有以姓氏命名的邓善沽、郝家沽;有“崖岸如山峙如台,寒笳吹处阵云开”的大沽等等。按该书记载,二十一沽之外,其余各沽,在宝坻、宁河县内。 光绪年间的《重修天津府志》,还列出了在宝坻的二十九沽,在宁河的二十二沽。有趣的是,在城区的二十一沽,今天大都仍在,当然今非昔比。宝坻的沽,现实存28沽(村),宁河现实存19沽。这些沽中,有很多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如宝坻历史上大、小骆子沽,现今为貉子沽,据传明代山东一户难民逃荒路过此地,因车轴中断,在这里落户建庄,并因地势低洼,有貉子居住,故名。宁河历史上的捷道沽,现在分为前、后、小、中捷道四沽,因明代燕王扫北,在此设捷报站而得名。 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处于入海口的大沽,历经鸦片战争、庚子之役的炮火洗礼,记录着帝国主义侵略的罪行,镌刻着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豪情。沽具有很强的拓展力,它是历史脚步的见证。原来只有几户人家的渔村塘沽,如今发展成对外开放的名城。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它是爱国爱乡的见证。 出生在三汊沽边的艺术大师李叔同,民国初年写的一首《忆儿时》歌词,就唱道:“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此后李叔同为母校文昌宫小学写的校歌,也有这样的歌词:地灵人杰,精神腾跃,“君不见,七十二沽水源远流长”。坐落于西沽“桃柳堤”之侧的北洋大学堂校歌中,也有“花堤蔼蔼,北运滔滔”的歌唱。今天,沽河改造,沽水清清,花红柳绿,如画风景。沽上人家,更有唱不够的沽水之情。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