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文化:现实恐惧的心理投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6日12:20 国际先驱导报 | ||
谭伯登 黑色文化,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从吃小孩的恶魔、杀妻的“蓝胡子”、残害妓女的“恶魔杰克”,从“黑大丽花”凶杀谜案到当代的系列杀手,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些黑影更为执着地盘踞在人们心头。自母体之中继承过来的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后天的对于罪恶的恐惧,成为黑色元素始终是大众文化津津乐道的原因。 在每个时代的通俗民间文化中,黑色文化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人类自身的黑暗的投射点,一个恐惧的靶心。 黑色迷恋:化解与释放恐惧 和人们希望解开这些谜团的愿望相比,他们更喜欢谈论这些黑色的烟雾,使它成为永久的谜、永久的传奇。人们需要的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需要某个具体的原型,使之成为生活中最基本的恐惧的符号与化身,在这点上,大众偶像或恐怖小说和电影的作用类似,前者寄托的是群体化的世俗幻梦,后者则是社会需要的黑暗化解剂。 罪恶对人内心产生的巨大的冲击,与人看到奇迹时受到的冲击同样强烈。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充满了黑暗、罪恶与强烈的神经质内心活动产生的冲突,几乎成为他大部分小说的背景和基调,但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其中具有使罪恶升华并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力量。如果说陀斯妥耶夫斯基仍在痛苦地寻求救赎与解决之路,企图以宗教力量对抗罪恶,那么现代的犯罪小说/恐怖小说也许完全抛开了这一切,赤裸地呈现与折射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罪恶——这些由人性的黑暗汇入整个社会层面时产生的寒光。 人们需要黑色文化来摆脱恐惧(死亡的恐惧)并将它形象化和实在化,这是人们潜在的需要。在体验黑色文化的过程中,无形的威胁与恐惧被固化、定型,便不再那么可怕,而成为秩序的一部分,可以被认识,因而似乎可以被解决。 黑色娱乐 当黑色文化中的元素具备商业价值时,就成为黑色娱乐。如同人必须不时地舒缓内心的压力,人也需要把自己内心潜藏的黑暗与邪恶加以化解,加以讨论,如同“大禹治水”,这是一种集体疏导式的驱魔仪式。 与高深的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执着地围绕着爱情、家庭、犯罪、凶杀等素材。在流行小说中,除了言情小说外,大概恐怖小说最有市场了。将恐怖和罪恶的威胁描写得极具在场感,也许是衡量恐怖小说水平的重要标准。 在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用影像和故事来代替真实体验,习惯于看电视而不是去做点什么。被动式的生活更需要刺激,它让看客和观众体会到虚拟的存在感,以及与现实既近又远的暧昧联系。在混乱的现实秩序中,搀杂了黑色元素的娱乐材料为他们梳理其中的关系和细枝末节,为他们分类,恐惧和焦虑得到了分化与降解。 与神怪的世界相比,人性本身具有的黑暗面更具心理恐怖色彩。妖魔的恐怖与现实罪恶的恐怖远远无法相比。妖魔只是对于隐约的死亡恐惧的夸张表现,而现实中的罪恶则直接对应于人性黑暗的最极端爆发。 如果古人热衷于志怪传说、妖魔神仙的话,那么在没有神话的时代,犯罪小说、恐怖电影便是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传说,一种黑色的传奇故事,其中的妖魔不再是那些肢体怪异丑陋的物种,而已经化身为四肢健全的人类的一份子。 虚构的形象VS现实的恐怖 恶魔杰克和蓝胡子都在通俗文学和电影中找到了他们的位置,而现实中的凶杀、犯罪已经被转化为数不清的银幕形象、小说人物、恐怖故事。从希区柯克的惊唳电影,到《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以及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和如今数量巨大的犯罪小说,犯罪——已经成为通俗和精英文化都同样感兴趣的重要题材,而杀手,则在这个虚构的空间里成为既使人不寒而栗、却又始终吸引他们眼球的传奇人物。你甚至可以在《纽约时报》的书评周刊和亚马逊网站上找到专门的犯罪文学这一类别。 不同的是,现实中的凶杀与残害,比起文学和电影中那些多少已经被“艺术化”了的形象,要骇人听闻的多。越来越多的连环杀手成为新闻热点,成为尚未捕捉到的阴影,成为谜团,他们各自手段的残忍不相上下,不断挑战人类极限。所以文学化的、电影化的形象怎么能和他们相比? 人们只能津津有味地在黑色文化中体验那些虚构的恐怖,但永远不会愿意那些故事真实地发生在他们周围。同样,人对黑色文化的迷恋和他们对现实罪恶的恐惧是成正比的,这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典型境况。#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