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心态 应对SARS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8日15:09 新浪网 |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吕秋云 丛中 闫俊 黄薛冰 1、面对“非典型性肺炎”的流行,人们可能出现哪些心理反应? 面对“非典”,人们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反应。有的人心存侥幸,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强壮,不会染上“非典”,表现得满不在乎,甚至充大胆,不做认真的防护,有的青年学生则宁愿染上非典,这样可以不去上学,可以暂时躲避学校的学习压力。还有的人出现严重的恐惧心理,神经过敏,不敢与人交谈,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看谁都是“非典”,别人一咳嗽,就吓得赶紧离开;骑自行车也戴上口罩。有一些人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看自己是否出现了异常的感觉,甚至对正常的呼吸心跳也感到有些不对头、跟平时不一样,怀疑自己已经染上了“非典”,每天反复洗手多次,每次长达半小时以上,觉得自己的健康不可把握,生活不可控制,感到活着太不安全,对自己、对社会都缺乏信心,感到自己没有力量,就会轻信他人,轻信谣言,不相信现在的正规医疗措施,到处寻找偏方、秘方,无病也乱投医、乱吃药。一旦出现躯体症状,无论是否真的“非典”,一律采取逃避的办法,不积极主动去医院就医,担心到医院看病会染上“非典”,或者担心把自己隔离起来,不让出来,与真正的“非典”病人同住一个病房,真的染上“非典”;要求家人都照顾他、顺着他,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对家人指责、抱怨,为了躲避“非典”,整日闭门不出,轻信谣传,到商店抢购东西……个别人因恐惧“非典”,而作出如跳楼自杀这样的不理智的行为,死亡后经检验确认并未感染“非典”。 (附:资料。http://news.sina.com.cn/s/2003-04-21/10011007459.shtml#b1001171) 香港消息香港一名退休男子,因连日咳嗽担心感染了非典型肺炎而忧心忡忡,于前天晚上跳楼身亡。 死者姓李,李妻向警员称,李本月初退休,除患糖尿病外,无其他病痛;数日前他出现咳嗽,自以为染上非典型肺炎,一直忧心忡忡,但医生检查后确定其并未感染非典型肺炎。 前晚6时许,李突然在家哭泣,家人查问原委不果,惟有好言安慰。随后他向妻子说再见后,独自离家外出。其后被发现在沙田跳楼自杀死亡。 警员到现场赫闻事件涉及非典型肺炎,大为紧张,连忙让同僚取来防护衣,后来知悉死者并非受感染,才如释重负。 丛中评:大家看,这老大爷,非典没把他“典”死,倒把他吓死啦!) 2、SARS与灾难性事件有什么不同? 与“空难”、“山难”、“地震”等灾难性事件相比,“非典”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其它灾难一般是在一个时间点一次性地出现,而“非典”的流行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波及的人群面较广,每个人都有受累及的可能;由于病毒的微小,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它,我们在生活中也无法分辨谁是“非典”、谁不是“非典”,而其传染性又比较强,目前又没有特效的药物可以治疗,使我们感到无处躲藏,无力应对,这会比其它灾难性事件更让人们感到紧张和恐惧。由于“非典”病人是被隔离起来的,这也给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带来了困难。 3、怎样全面科学地看待人们的心理反应?(什么是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有哪些表现?) SARS蔓延后人们出现一些心理反应是很正常的现象。每个人在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应激或挫折,当这种应激或挫折不能自己解决或处理时,就会产生心理失衡,这种心理失衡状态就称为危机。危机是指人们面临突然的或重大生活逆境(如天灾人祸、亲人死亡、婚姻破裂、疾病流行等)时,既不能回避,又不能用通常的办法解决问题时的心理失衡状态,也可以称为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指面临应激情境或遭遇应激事件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的改变 应激反应有哪些表现? 应激反应:坐立不安易激惹过度疲乏睡眠障碍焦虑惊跳反应抑郁喜怒无常肌肉震颤注意力不集中梦魇呕吐腹泻疑心等等。做为应激反应的一部分,这些躯体及情绪反应在都是正常的。 具体表现如下: 情绪改变 麻木否认焦虑、害怕内疚、愤怒噩梦感到被遗弃、孤立忧伤、悲哀、抑郁易激惹 认知方面 记忆问题定向问题思考与理解困难计算、决策困难注、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不想灾害事件责难满怨 行为方面 效率下降发火、常与人争执饮食习惯改变睡眠模式改变性生活改变与人疏远沉默寡言饮酒、吸烟、用药增加工作表现改变对人不信任对环境警觉回避触发回忆的场所与活动 生理改变 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体重改变出汗或寒战肌肉抽搐肌肉酸痛疲乏月经周期紊乱性欲改变皮疹过敏烧灼感 创伤事件使人的观念发生改变_ 原认为这些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随时可发生 人们认为世界会很有序的—无法预料 这个世界是可以预言的,事先可预想到的,自己能感到自己的价值—不能正常评价 这个世界是公正的,善有善报,对人有基本的信任--对别人的信任度降低 以上这些心理生理改变大部分经过一段时间会恢复,但是也会有相当多的人会迁延多年。SARS和其它灾难性事件一样,可能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既可表现为亚临床水平,也有相当比例受灾害者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的诊断标准,需要临床干预.同时,已有证据证实,针对整个受灾群体和高危人群的心理社会干预能够防止或减轻灾害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促进灾害性事件后的适应和心理康复. 4、人听到非典型性肺炎的消息就非常紧张,这是正常的吗? 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危险的时候,我们会提前出现紧张、恐慌和焦虑,这叫“预期性的焦虑”。应该说,这是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因为每个人意识到可能出现这样的危险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慌和焦虑等情绪反应。因此,当出现这些情绪反应时,我们不要说“我这人真没用,我怎么这么胆小,我怎么这么脆弱,我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这样的话,因为这并不能减少紧张情绪的出现,反而会进一步导致和加强自己的紧张情绪,还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这对心理健康和预防“非典”都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学会善待自己,接纳自己,不对紧张恐惧焦虑情绪进行压抑,而最好是通过与家人、朋友聊天,共同讨论这些情绪,让我们看到大家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反应,这样就能够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了,而且,通过交流,还可以起到心理上互相支持的积极作用。 5、面对我国非典型性肺炎的流行如何保持积极稳定的心态? 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1)了解”非典”的性质: 虽然”非典”的流行方式还不完全掌握,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弄清了它是冠状病毒引起的.虽然没有特效药,但95%的病人经综合治疗是有效的.虽然没有疫苗,但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是可以避免的.历来人和疾病的斗争中,人总是能战胜疾病的. (2)使用各种方法减轻对环境的失控感及不确定感: 了解SARS流行情况,作到心中有数.如果对某件事情不了解,有很多的不确定感,就会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恐慌.如果了解了它的规律,认为“是可以控制的”,安全感增强,焦虑和恐慌就会降低. (3)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通风,洗手,注意卫生习惯…… (4)有症状即使就医。 (5)如果过分紧张、焦虑、出现“症状”,找人倾诉,必要时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6)接纳紧张,适度的紧张是有利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但要避免各种混乱的想法和行为。 (7)了解危机包含危险和机遇二层含义: SARS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有一定的危险性。战胜它可提高人的免疫力。如果过度紧张、精神崩溃会产生不好的极端行为(如个别因恐慌而自杀)。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及时得到适当的有效的心理帮助,则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学会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恢复到甚至超过危机前的功能水平,达到成长的目的。 (8)使用适应性的行为,减轻应激带来的紧张情绪,如幽默、运动、保持正常的进食、睡眠和工作习惯,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放松训练等。 (9)保持正性、平衡的健康状态,多看有利因素。 A、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B、广大群众已充分调动起来。 C、广大的医务人员发挥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已取得了丰富的治疗预防经验。 6、面对我国非典型性肺炎的流行我们要避免什么行为? 避免消极的应对方式: 如否认、退缩、回避、过度恐慌、冲动行为、过分依赖、过度疲劳、压抑情绪、不接受帮助、过度饮酒或服药、自伤、自杀等都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应当避免。 7、当得知自己患病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别人如何安慰? 在得知患病后,患者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情绪上:一部分患者会表现为否认病情、对命运不公的愤怒、对医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攻击和过激的言语及行为;有的会表现为麻木、模糊的状态如沉默、没有反应、动作减少等;有的会与人讨价还价、感到被遗弃、孤立、忧伤、悲哀、抑郁、恐惧、懊恼、抑郁、失望、抱怨、易激惹等等反应。认知上:如短时间的模糊状态如记忆和定向问题、思考与理解困难、计算困难、决策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及反复思虑患病经过、责难自己和他人等。生理上: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等各种躯体不适。思想上:担心各种事情如亲属的安全和家属的通知等,失掉原有的信念和原则等等。 应给予的干预方式: (1) 理解病人出现的各种表现属于应激反应,作到事先有准备,不被患者的攻击和悲伤行为所卷入而失去应有的立场如放弃治疗、与病人争吵、过度悲伤等。 (2) 在理解病人的前提下,给予应有的心理支持,如避开攻击性的话题、不与患者正面冲突、安排就诊和各种患者需要做的事项如联系亲属和单位、相关生活的安排、亲近人的支持等。摆明目前的病情判定依据和结果,不强调完全确诊,排除患者的后顾之忧。 (3) 强调隔离手段是为更好的观察治疗,同时是保护最亲近人的方式。说明目前治疗的经验、病死率特点、干预的有效性等,给予关于疾病的最有效和现实的解释。 (4) 宽容对待患者、尽快稳定患者的情绪、以服从治疗为大局、支持、安慰。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尽快的发挥个人力量、接受现状、以最好的心态和医护人员一同参与治疗和抗病。 (5) 必要时可辅助药物治疗。 8、当被隔离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对待? 当突然得知自己身患“非典”被隔离时,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呢?首先是即刻反应,分为: (1) 心理休克期:突然高烧不退,被确诊患有“非典”,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茫然失措,不知该做什么;出现一些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与行为。有时可出现与现实的分离感,觉得一切发生在梦中,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此阶段持续数天或数周。 (2) 心理冲突期:特点是思维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焦虑。仍不知如何面对现实,如何有效地去解决或改善处境。病前对今后所作的生活计划(如婚姻、家庭、工作、学业,人际关系等)变得不确定;病人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候,病人多通过否认患病,如怀疑诊断来减轻心理反应。 (3) 退让或重新适应期:出现丧失感,无助感,感到绝望,抑郁。在回避的基础上,患者不得不开始接受现实。改变原来的生活计划,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来适应患病这一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您接受了患病现实。这时,患者的情绪反应变得突出。一般表现为: (1) 依赖他人,要求别人关心自己,生活被动,行为幼稚,出现类似小孩的行为。 (2) 主观感觉异常,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的活动特别关注,有多种不适感觉。 (3) 情绪易波动,容易发怒,容易伤感,常因小事发火,事后又懊悔不已。 (4) 多有焦虑,恐怖反应及抑郁情绪。 (5) 害怕孤独,患病后特别思念亲人,希望有人陪伴。 (6) 猜疑心加重,对医护人员察言观色,推断病情变化是否被隐瞒。 (7) 自卑感加重。 以上反应大部分人都会出现,属于人们面对重大疾病时的自然反应。当然,每个患者病后的心理反应不尽相同,这与病前不同的性格有关。一般开朗乐观的人反应程度轻,持续时间短;而悲观胆小的人反应较重。如果反应过于严重,就会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失眠,食欲减退,懒动少语,甚至严重的抑郁,出现轻生观念等等;这时,应该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因为心理状态可以影响身体健康,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人体免疫力,调动机体功能,在同样的治疗下,康复较快。作为患者,我们需要调整心理状态,减少不良情绪和行为。 作为患者,首先要做的是适应住院环境和治疗过程,信任医务人员,积极配合治疗。其次,努力控制负性情绪,如悲观,自责自怨,紧张;促进正性情感,如自信、乐观、勇敢等。我们具体可做的是: (1) 正确估价处境的严重性。因为“非典”是一项重性传染病,患病后必须住院隔离,有一段时间远离家人,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准备承受孤独。对于依赖性较重,年龄较小的患者尤为重要; (2) 积极获取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信息,正确评价自己的病情与估计预后。既不低估病情、满不在乎;也不要盲目夸张,认为一旦患病,必死无疑。目前为止,大部分“非典”患者已经治愈,死亡者为极少数。学习相关医疗知识,学会自我医疗照顾,有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3) 学会表达内心的需要与感受,把无助、失望、不满等负性情绪及时发泄出来。不要闷在心里,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懦弱。可与病友沟通,交换情绪和看法,彼此间获得稳定的情感支持;或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获得专业指导;病人间、医患间、与亲人之间的交流会起到明显的心理支持作用。 (4)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有限的生活目标,如怎样配合医院,尽早消除症状,恢复健康,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而不必过多考虑院外的事情,如家人的安排,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5) 通过评价病情与估计预后,需要修改病前的生活目标,重建现实可行的未来生活目标。制定好的关于工作学习或人生安排可能因此改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9、什么情况下应该求助于心理医生? 面对“非典”,我们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这样的情绪反应过分严重,或者过分持久,或者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如自伤自杀、伤人毁物等极端行为时,就应该主动到医院找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了。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拥有很多的专家和很强的专业技术力量,欢迎大家前来寻求心理治疗与咨询。 我们的就诊联络电话是:62091984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