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精神障碍的临床标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8日15:29 新浪网 | ||
(丛中吕秋云) 1、心理健康与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健康应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只有当个体在这三个层面同时都处于完好状态时,才是健康的。而疾病则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或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障碍或异常。这就需要医生在临床工 心理健康与精神障碍的一般临床标准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3版)对心理障碍的定义是:在某个人身上发生的临床上明确的行为或心理上的综合征或模式,包括实际的苦恼(痛苦的症状)或无能(一项或多项重要功能的损害)或有着明显的导致死亡、疼痛、伤残或严重失去自由的巨大危险。这是对精神障碍的整体描述。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经常使用下面的临床标准来简捷地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心理障碍。此临床标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与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即观察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是否符合其所生活的环境对他提出的要求,他的谈吐、情感及行为反应是否能被常人所理解,使人感到不离奇、不出格。如果其心理与环境是统一的,说明此人心理活动主、客观是统一的,从这个方面讲则属于正常的。否则,如果一个人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自己能够听到有人与他对话(幻听),或没有事实依据地坚信别人正在跟踪监视他(被害妄想),此时他的心理活动与现实环境失去统一性,则表明这个人存在着精神障碍。 2)心理活动自身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即在正常情况下,心理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理活动中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是相互配合、整体协调的。例如,遇到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在感知它的同时,应有相应愉悦的情绪体验,同时伴有愉快的表情及相应的行为举止。如果失去心理活动的整体协调性,例如一个人在听说父母去世的消息后痛哭流涕的同时却手舞足蹈,不时外跑,则表明这个人有精神障碍。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个性是从出生开始逐步发展形成的,一旦形成之后,便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他的各种心理活动中。如一个人受到强烈的心理刺激后,本来乐观开朗的性格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或者一个原本情绪稳定的人在患有动脉硬化后性格变得特别自私、多疑、脆弱,总担心别人会偷他的东西,一想到轻微难过的事就控制不住地号啕大哭。这种个性稳定性的改变表明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 当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精神障碍的表现时,通常从以下方面综合判断心理异常: 1)异常心理发生的频度 偶尔发生的异常心理可能不足以诊断疾病,经常发生的异常心理现象则提示心理障碍。 2)异常心理的持续时间 异常心理持续的时间越长,心理障碍的可能性越大。 3)异常心理发生的严重性 异常心理发生的严重程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是否影响本人的社会功能,是否使本人感到痛苦,是否影响了他人的生活。 2、危机与危机干预:每个人在其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应激或挫折,一旦这种应激或挫折不能自己解决或处理时,则会发生心理失衡,而这种失衡状态便称为危机(crisis)。所谓危机就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换句话说,“它是指个体运用通常应对应激的方式或机制仍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外界或内部应激时所出现的一种反应”。 一般来说,确定危机需符合下列三项标准:1)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躯体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但又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诊断;3)当事人或病人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 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就是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