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涉外婚姻每天13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21日01:56 齐鲁晚报 | ||
20年前,一对不同肤色的夫妇走在上海街头,会招来许多好奇的目光; 今天,远涉重洋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已经成为这个城市里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20年里,上海涉外婚姻的演变恰好与这个国际化城市的开放同步,也与上海人日益开阔的眼界、日益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同步。 越来越多的涉外婚姻夫妇选择在上海发展 对于少女时代就出国留学的上海女孩姚蔚来说,父母能不能接受自己挑选的美国丈夫,曾经是她最担心的事。没想到,父母竟和“洋女婿”丹尼尔相处得格外融洽。 每个周末,姚蔚全家通常会围坐在一起饮茶、聊天、打桥牌,逗不满半岁的混血小宝宝玩。这是全家人最开心的时刻。 姚蔚的父亲姚庭来说:“尽管我们和丹尼尔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有很多不同,但还是能找到很多彼此感兴趣的话题。”他告诉记者,他们老两口对这位“洋女婿”很满意。为了给彼此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老夫妇俩开始利用闲暇补习英语,丹尼尔则饶有兴趣地学起了中国麻将。 像姚蔚和丹尼尔这样的涉外婚姻,在上海平均每100对新婚夫妇中就有3对。这个数字在我国各省区市中名列前茅。 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民政局联手进行的上海涉外婚姻调查显示,涉外婚姻在上海变得越来越寻常。 1996年至2002年的7年间,在上海登记的涉外婚姻超过2.1万对,平均每年3000对。这个数字比1980年增加了7倍多。 上海市民政局婚姻管理处处长周吉祥说:“每个工作日我们平均要为13对中外联姻的新人颁发结婚证书。”在上海,涉外婚姻中的“那一半”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约有四成的境外新郎或新娘来自日本。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说,交往机会和文化认同程度是涉外婚姻发展的两个最基本因素,它们决定了上海涉外婚姻的特点。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涉外婚姻的不断增长,正是上海逐步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结果。 在涉外婚姻增多的同时,上海市民也在用日益宽容的态度看待跨越不同种族和文化的联姻。事实上,上海涉外婚姻中以往那种“结婚后就出国”的模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涉外婚姻当事人选择在上海工作和定居,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个城市的魅力。 结婚动机:从改善生活质量到追求感情的美满 雪莉来自上海,司考特来自澳大利亚。司考特对这位中国女孩“一见钟情”,可雪莉对自己的异国丈夫却是名副其实的“日久生情”。 两年前,在一家公司工作的雪莉结识了一起共事的司考特。第二天,她就收到了这位澳洲小伙充满激情的“求爱信”。中国女孩腼腆内向的天性,使得雪莉在最初的半年里一直没有接受这段突如其来的感情,直到有一天,司考特在行人的注视下,弯腰为雪莉系上松开的鞋带。相识一年后,两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圣殿。 雪莉说:“在大家的印象中,‘老外’总是和‘富翁’画上等号。其实,司考特只是个‘洋打工’,我们的结合是因为缘分和爱情。”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教授说,随着上海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市民素质的提高,上海涉外婚姻中出现了逐渐淡化金钱、国籍等非感情因素的趋势。最新研究也表明,20年来上海涉外婚姻的增长变化与上海经济发展的巨变密切相关。 数据显示,1980年以来,上海涉外婚姻呈现出曲折上升的态势,从1980年的396对上升到2002年的2690对。其中,1981年至1985年、1989年至1992年是上海涉外婚姻增长最快的两个时期。前者从每年396对增加到826对,年均增长15%;后者从每年802对增加到2555对,年均增长33%。 上海民政局法规处处长周少云认为,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涉外婚姻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上海人发现与世隔绝多年后上海落后了,有些女性就想通过外嫁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当时的涉外婚姻几乎是清一色的“沪女外男”型,“老夫少妻”在其中占了很高比例。由于年龄和知识层次存在较大差异,加上语言不畅通,大部分接触二三次就结婚了,缺乏感情基础,导致以后出现了许多婚姻危机。 1985年以后,来上海工作的境外人员不断增加,上海人与境外人员的接触、交流、了解的机会也大大增加,直接引发了1989年以后上海涉外婚姻的大幅增长。这一阶段上海涉外婚姻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表现为年龄差异缩小了,文化水平接近了,语言沟通能力提高了,恋爱时间长起来了,很多涉外婚姻当事人还把家安在了上海。平均每年还有300位上海男性迎娶外籍新娘。 引人注目的是,在2001年创下3422对的历史最高纪录后,上海涉外婚姻在2002年大幅下降到2690对。对此,华师大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说:“造成这一情况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上海人的婚姻观念更加趋向理性,只盯着钱的涉外婚姻少了;二是现在上海人出境更方便了,选择去境外婚姻登记的上海人增多了。” 丁金宏认为,近十多年来上海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高速发展,上海市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生活视野逐渐开阔,因此上海涉外婚姻的数量可能不会猛增,但质量肯定会越来越高。 上海婚姻问题专家俞建指出,综观20多年来上海涉外婚姻的变化,可以看出过去上海女性外嫁多出于改善生活状态的考虑,而现在则更注重感情的交流与沟通,追求平等、互敬互爱的内涵。对现在的上海人来说,与什么地方的人结婚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是不是适合我,双方能否互敬互爱,彼此带来幸福。这种婚姻心理变化,也正是20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给中国人婚姻观念的巨大转变。 网恋:拉近上海人与世界的距离 27岁的张静从来没想过,互联网竟从虚拟的世界里帮自己找来了终生伴侣,而且还是位来自大洋彼岸的“老外”。 31岁的肯迪是澳大利亚的一位软件设计师,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还自学了一点汉语。在网站聊天室偶遇张静以后,他便被这位真诚而聪明的中国女孩深深吸引。通过网络,他们探讨了很多话题:婚姻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如何平衡婚姻、工作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文化交流中的潜在问题等等。谈得最多的当然是各自生活的目标,彼此之间如何协调实现理想等等。 网络奇缘最后以肯迪的远渡重洋登门求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人世间于是又多了一对恩爱的异国伴侣。 中国人常用“千里姻缘一线牵”来形容异地婚姻,而在上海涉外婚姻中,夫妻双方的家乡远隔“万里”早已不足为奇。目前上海人已经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联姻。 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民政局联合进行的上海涉外婚姻调查显示,1996年以来,上海涉外婚姻的总体趋势是与外籍人士婚配的规模不断增长,从1996年的1476对,增加到2002年的1840对;而与港澳台等地人士婚配的规模明显减少。上海市民政局婚姻登记管理处副处长林克武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