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抗击非典战斗中的--幕后英雄(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23日01:39 京华时报 | |||||
作者: 来源: 当数公斤的橡胶防化服穿在身上的时候,惟一能识别他们身份的是粘在胸前的一块布条,那上面写着米永录、邢海青……等等不为我们所熟悉的名字;当密不透风的防化服一穿数个小时的时候,惟一能帮他们解决“问题”的,是那一袋袋的成人纸尿裤。 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我们感动于和颂扬着一个个人物故事,但报道中却鲜见他们的身影。在北京抗击非典进入全面胜利的阶段,本报记者3次进入这块几乎不为人知的领域,用镜头零距离记录下这一群战斗在危险前沿、无私奉献的人们工作与生活的点滴。他们是非典垃圾处理场的普通工人,然而他们的牺牲、忍耐和奉献,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平凡中的伟大,他们是——— 朝阳区高安屯非典垃圾处理场工人影 朝阳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高安屯非典垃圾处理场。 负责非典垃圾处理的一线工人们脸上显得很轻松,在完成今晚的工作后,明天他们就可以去隔离休息,等待下一次的任务。他们是“火线”上的第4批,也曾是第一批。在这里,有66人参与非典垃圾的处理工作,分为3组轮班,每组工作15天后方可去隔离休息10天。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22岁,多数人在40多岁。带头的业务副场长赵敏说,在两次共一个月的工作中,面对非典垃圾,没有人因恐慌而显出怯懦,没有人说过抱怨的话,他们就只是埋头干活。由于防护得当,他们目前还保持着“零感染”的纪录。 工人生活区院子里,57岁工人老朱正跟小伙子下棋,邢海青站在旁边看,不时地说笑。风胡乱地吹,西边、南边生活垃圾的味道飘过来,很刺鼻,但他们一脸的坦然。赵敏说:现在是在享福。在非典垃圾高峰期的时候,一天要拉18车垃圾,昼夜焚烧,那时候所有的人要轮番上阵,除了紧张的工作,就是短暂的休息。下棋、打牌、乘凉———连想都不敢想。 18∶00,吃晚饭。工人们坐在长条桌子两边,每人面前一碗面条,手里拿根黄瓜嚼着。边吃饭,邢海青等不时冒出几句笑话,大家就一起笑。吃完晚饭,有几个工人回宿舍了。他们是趁工作前的空闲,去给家里人打电话。4月下旬第一次“进来”(上一线)的时候,因为大家对非典的不了解,大多有恐惧心理。那时候家里人关心的话一说多,工人们就有掉泪的。他们后来打电话都是速战速决,给家里报个平安,就赶紧挂电话。 20∶00,天黑了下来。天黑的时候,去医院拉垃圾的车就该回来了;焚烧垃圾的工作就该开始了。 20:20,他们开始穿防化服,穿防化服的时候要提前穿好纸尿裤,工作中防化服是不能脱的。防化服是橡胶的,厚实不透气,一个工人刚穿上还没戴面罩就脸热得通红,额头出汗。戴上面罩,他们互相就认不出,只有扒着衣服看标记才知道谁是谁。而夜色里看不清标记时,要对话就先朝着对方耳朵喊:你是谁?不仅对话困难,呼吸也是憋闷的事,要通过防化服的炭罐呼吸。 20:40,夜已完全降临,4个焚烧炉中的3个已经烧得火红。在探照灯的照耀下,铲车不停地跑动,把刚刚卸下的垃圾铲到炉前,工人们提着垃圾袋口撂进炉内。炉内的温度高达1000多摄氏度,炉边也近100摄氏度。在火的蒸烤中,他们不停地跑到水龙头下去降温。在非典垃圾量大的时候,4个炉子昼夜焚烧,烟囱都烧红了。 “心总是悬着的” 4月22日,朝阳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接到紧急任务:全面承担朝阳区各医院以及海淀区几个医院的非典垃圾处理工作。当天,赵敏就带着队伍上了“前线”。领导对赵敏说:你把几十个人带进去了,你要好好地都带出来。赵敏说,她当时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心总是悬着的”。工人也很紧张,几天内大家都恐惧。这帮工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如果出点什么事,她无法交代。 垃圾在22日当晚便运到了,而大家对非典还没有什么认识。当晚赵敏与邢海青只戴了口罩就去处理非典垃圾了。她说,想想有点后怕。尽管开始的几天大家紧张,但没有人因为害怕就说干不了,也没有人请假,“都是二话不说就进来了,进来了就干活”。 4月28日,在紧张的准备后,4个医用垃圾焚烧炉开始试烧,29日,正式的焚烧开始了。 高峰期的时候,工人们轮番上阵。去医院装垃圾,运回,卸车,铲垃圾,焚烧,24小时不间断地焚烧,几乎每个工人都在高度紧张地工作。邢海青跟记者说,现在再想想那时候的工作,心都觉得累。他说,尤其是穿防化服去焚烧垃圾的时候,自己出的汗浸着自己的身体,“那滋味没法说”。 两个月下来,工人们也经历了一个“升华”的过程。一开始恐慌,后来就很平静;一开始不太懂消毒,很快就对每道程序都了如指掌,一开始穿防护服、防化服要半小时,现在则很快可穿好。他们是普通工人,但他们心态平和:拿着不多的工资,干着高危险的工作,在幕后默默工作,从没人提出过什么。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