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万里边关——记总参某部边防局局长吴凤玉(配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26日06:42 解放军报 | ||||
在总参某部边防局局长吴凤玉简朴的办公室里,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几乎占据了一面墙。图上从乌苏里江畔到曾母暗沙,从东海深处到帕米尔高原……漫长的陆地边防和海防线上画满了各种标记。这一个个标记,见证着他在万里边关留下的足迹。 吴凤玉从事边防工作22年,踏访了全军98%的边防哨卡,行程累计50余万公里,主持论证实施了多项重大边防工程建设,把满腔心血倾注进了强边固防的神圣事业! 2.2万公里的陆地边防线、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祖国蜿蜒曲折的漫漫边关,是吴凤玉肩上的一副千钧重担 采访吴凤玉难!记者刚刚跟他约定了采访的日子,他却跑到南方边陲考察调研去了。这一去,就是半个月。 6月中旬,记者又约他,他正埋头整理带回来的资料,忙着起草调研报告。 在总部机关,边防局长不算个“大官”,可要管的事却不小———2.2万公里的陆地边防线、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祖国蜿蜒曲折的漫漫边关,是吴凤玉肩上的一副千钧重担。 位于中俄边境的伊木河哨所,迎风矗立在西伯利亚寒流的通道上。一次,吴凤玉来到这里,官兵们围着篝火给他讲起冬季开着汽车“闯冰河”的惊险。听着这些故事,吴凤玉心里沉甸甸的,边防官兵趴冰卧雪守边防的艰苦场景一幕幕在眼前闪过…… “边防事关祖国利益和民族尊严,是展现国威军威的窗口。可是,我国边防基础设施建设与有的邻国相比,还相对落后……”吴凤玉心急如焚,他和战友们一起进行研究,积极向上级建议加强我国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很快,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陆地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9个边境省区展开…… 如今,在祖国的万里边防线上,设施配套的新式营房、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宾馆化的会谈会晤室,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官兵戍边条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许多外国友人看到中国边防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纷纷赞不绝口:“中国发展了,中国强大了!” 在中缅边界,有一条世界独一无二的“绿色长城”,这是吴凤玉和当地边防部门的杰作。他们创造性地把新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睦邻友好新理念,融铸在这条开满鲜花的国境线上。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边境开放后,边境地区贸易活动增多,边境管控难度增大。当地边防部门决定在边界线修建少量的铁丝网、铁栅栏。 谁知,当地群众对此举一时难以接受,认为这样会给世代友好的两国边民心理带来影响。 这天傍晚,吴凤玉沿着边界线散步。夕阳下,边民的瓜地绿油油地铺向天边,吴凤玉灵机一动:“有了,这里是亚热带气候,植物四季长青,剑麻、仙人掌、三角梅叶如利刃,锋似锥刺,何不建一个既能防人攀越,又有诗情画意的植物隔离带?” 第二天,吴凤玉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个创意妙极了!”军地双方代表笑逐颜开。 如今,南疆随处可见一道道“绿色屏障”。边民们都说,这一边关新景观,是维护边境安宁、惠及两国边民的创举。 22年来,吴凤玉跑遍了全军98%的边防哨卡,跑出了汗水,跑出了感情,也跑出了思考,跑出了对策 2001年冬季,某部在西北边防一片千百年来无人涉足的冰山峡谷驻训,部队首长要求边防局提供当地有关资料。吴凤玉接到任务,很快就把当地地形图和标明气候、海拔、温差、植被等详细数据的图表送到部队首长面前…… 22年来,吴凤玉踏访了全军98%的边防哨卡。他组织整理的我国陆海边界资料,分门别类装满了两个文件柜。边关主要地区的天文、地理、历史、现状他都能信手拈来。首长想要边防的各种资料数据,大家立刻会想到:“去找老吴!” 墨脱,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位于青藏高原一个幽深狭长的山谷,暴雨、雷鸣、闪电、狂风、冰雹、飞石、雪崩时有发生。 1998年10月,吴凤玉执意要徒步走进墨脱。老虎嘴,是一条从绝壁上炸出的栈道,长约5000米,宽不足1米,最窄处才20厘米。年过半百的吴凤玉将脸贴在石壁上,十指紧紧抠着石缝,一点一点挪动脚步。突然,他脚下的碎石崩塌,幸好拴在腰间的背包带挂住了斜伸出崖壁的一棵老树,他才拣回一条命。 原始森林,到处是贪婪的旱蚂蟥。尽管吴凤玉全身涂满了药水,袖口、裤口扎得严严实实,还是有3条蚂蟥钻到了他的小腿上。 “我们只走了一趟就成了这样,常年在这条路上走的官兵又是啥滋味!”到了墨脱,吴凤玉先后找100多名边防官兵说这条路,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符号和数据。返回时,他又选择了另一条更加危险的路…… 22年来,全军海拔最高的神仙湾哨卡、离北京最远的什布奇边防连、冬季气候最冷的伊木河哨所、夏季气候最热的南沙永暑礁……都留下了吴凤玉的足迹。每年吴凤玉都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跑边关———坐着汽车、船艇“跑”,搭乘爬犁、摩托雪橇“跑”,骑着骆驼、牦牛“跑”,拽着马尾巴“跑”,拄着棍子“ 跑”,腰里系着绳子被人拖着“跑”,这些年来他累计“跑”了50余万公里。 吴凤玉跑边防跑出了汗水,跑出了感情,也跑出了思考,跑出了对策。边关地理条件千差万别,西陲高海拔地区群山壁立,北疆戈壁大漠茫茫,南疆亚热带丛林遮天蔽日,西沙孤岛风大浪高……官兵巡逻执勤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加以规范,吴凤玉利用“跑”出来的翔实资料,组织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执勤条令》等8部边防工作专门法规,使边防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正规化的轨道。 “身到、心到、亲知、深知。”吴凤玉下边关不当匆匆过客,在与边防官兵 “零距离”接触中为他们排忧解难 有一年冬天,吴凤玉冒着零下40℃的严寒,来到北疆某边防连哨楼和战士一起执勤。刺骨的寒风吹来,穿着厚厚的羊皮大衣都冷得直打颤。站完1个小时的岗,吴凤玉的双腿快要冻僵了…… 这次站岗,吴凤玉尝到了北疆官兵“冰房子、土围子、冰天雪地守卡子”的滋味,暗下决心:“三北边防地区保温哨楼的维护管理经费要抓紧落实!”回到北京,他建议首长召集有关业务部门的人员,专题研究了这个问题。 现在,北疆数百座保温哨楼的维修管理经费已经落实,边防官兵告别了挨冻之苦。 吴凤玉跑边关,不当匆匆过客,只要有时间就与边防官兵一起站岗巡逻,从中发现官兵的实际困难并协调解决。这些年来,他先后协调解决了边防执勤经费补助、专用巡逻车的科研立项和边防会谈会晤室建设等10多个难题。 在边关调研,吴凤玉除了协调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还千方百计解决个别哨所的难题。1999年的一天,吴凤玉来到位于西藏边防一个深山峡谷的哨卡看望官兵。哨卡四周山峦重叠,条件十分艰苦。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拄着木棍到哨所四处的山上转悠,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一块岩石上,那上面密密麻麻地晒着一双双破烂的胶鞋。他上前一数,比连队的人数都多。 “这是怎么回事?”吴凤玉问一个大个子兵。“我们这里巡逻任务重,可是这路……”大个子兵欲言又止,用脚搓着脚下的碎石,不吭声了。原来,这里的路上尽是尖利的石头,一双胶鞋没多久就被磨破了,战士们一年发6双鞋都不够穿!吴凤玉拿起电话,辗转几次打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军分区,托他们抓紧时间送一批胶鞋来,越快越好。 第三天,吴凤玉要走了,他拉着战士们的手叮嘱道:“鞋到了,一定要告诉我!”这一路,吴凤玉在西南边陲的边防连队跑了50多天。当他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北京,一封信静静地躺在他的办公桌上:“首长,我们收到胶鞋了!” 吴凤玉每年掌管着数以亿计的边防建设资金,他把国家的投入不打折扣地用到强边固防的事业上 在吴凤玉的家里,记者看到,客厅里一张黑皮沙发,扶手直晃。衣柜里全是军装,袜子上打着补丁,一件白背心上面还有几个窟窿…… 在吴凤玉家里,最令他珍视的财富是一次次从边关拣回来的石头。22年走边关,每到一地,吴凤玉都拣起一块石头带回来———这一块来自“将军岩”,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国荣将军就牺牲在那里;那一块来自怒江大峡谷,那里长眠着许多筑路烈士的忠骨…… 这些见证着边防官兵血汗的石头,时刻都在提醒掌管着巨额边防建设资金的吴凤玉:“总部机关干部”不是烫金招牌,而是沉重的责任,这些钱是党和政府用来建设边防、造福人民的,要把它管好用好,一分不少地投入到边防建设上去。 199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全国陆地边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定投入巨资,由边防局具体组织实施。 拨款时,有关部门考虑到边防局具体工作中自身需要开支的地方很多,就打电话问是否需要留出管理费。吴凤玉表态:“我们一分钱也不留!” 吴凤玉给局里作了一条规定:凡是由边防局安排使用的经费,一不截留,二不经手,由国家或军队有关部门直接下拨到有建设任务的省区、军区,专款专用,分配使用经费全程公开,保证把钱真正用到边防建设上。 一尘不染腰杆硬。有一年,国家边防委安排在某县修建边防巡逻路。第二年,竣工报告送到了北京。吴凤玉放心不下,带着检查组到了当地。 吉普车驶上巡逻路,可越往里走,路越差,有些路段就在原有的小路上重新铺了一层土。吴凤玉气得脸色发白:“这样的豆腐渣工程,简直是拿国家的安危开玩笑!”他喝令停车,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返工!” 吴凤玉冲冠一怒,震动了当地政府。一年以后,整修一新的巡逻路宽阔平整,不仅通过了验收,还成为样板工程。 数字地图、卫星通信、电子哨兵、专用巡逻车……科技强边日新月异,凝聚着吴凤玉的心血和汗水 一天,吴凤玉来到中越边境排雷现场的一个雷区检查工作,恰逢官兵们刚刚排完了地雷,手拉手在雷场中来回徒步踏验,确保无雷患。 “多好的战士啊!”吴凤玉眼睛一热,大步流星走上前去,拉起一个战士的手:“走,我和你们一起踏雷场!” 那天,雷区里那一双双战士的脚一直在吴凤玉脑海里走来走去。他为英雄的边防战士自豪,心头又萦绕着涩涩的酸楚。长期以来,我国的边防管控手段落后,战士们还在用近乎原始的方式执勤巡逻,他们是用血肉之躯守卫着我们的国门啊! “只有依靠科技力量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建立起巩固的边防!”近年来,吴凤玉利用出国访问的机会,考察先进国家的边防管控设施,收集了大量资料照片,连同自己下边防积累的上百万字的各种资料,建立起完善的“边防资料库”,扶持有关院校成立了“边防研究中心”、“边防学课题组”,配合有关学者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边防论》。他撰写的《对科技强边的思考》,对建设现代边防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建议。 兴凯湖横跨中俄两国。一天,吴凤玉到兴凯湖某边防连检查工作,放眼望去,只见邻国的大型巡逻艇在风头浪尖往来穿梭,我方却无法进行水上巡逻。 原来,俄方一侧水深湖阔,我方一侧水浅,无法修建船坞,大艇开不进来,小艇抗不了风浪。 吴凤玉急了,马上向有关部门汇报,寻求解决办法。此后,他和军交部门的专家多次到现场勘察,设想过10多种方案,带着一大堆资料回到了北京。 2002年12月,一种新型水翼艇定型生产。官兵们欢呼雀跃———兴凯湖上终于有了中国先进的巡逻船艇! 在吴凤玉和战友们的协调运筹下,近年来数字地图、卫星通信、电子哨兵、专用巡逻车、直升机等高科技装备逐渐落户万里边关。不少地方安装了自动化监控设施,坐在边防值班室,边境一线风吹草动尽收眼底;冰天雪地的黑龙江边防,官兵冬季巡逻开上了履带式摩托雪橇;远离祖国内地的海防官兵,用上了卫星电话……几代戍边人科技强边的梦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日历一页页翻过,边关的风雪染白了吴凤玉的头发。岁月流逝,事业永存,望着那张巨大的中国地图,他的眼睛里流露出深深的眷恋:“等我老了,跑不动了,最好能躺在一辆牛车上,在边关慢慢走啊,走啊,再看看我走过的边关哨所 ……” 短评: 勤奋工作不负重托 总参边防局局长吴凤玉多年来恪尽职守,夙兴夜寐,辛勤工作,把一腔心血倾注在祖国的万里边关,忠实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自觉践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部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事迹值得大力弘扬和学习。 面对党的十六大赋予我军的历史使命,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紧迫形势,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当像吴凤玉那样,站在国家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高度,清醒地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清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切实增强责任感;自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发奋努力,尽快提高自身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指挥现代战争的能力;紧紧抓住当前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带领官兵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打赢,高标准、高质量抓好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部队各项建设,把对党和国家高度责任心贯穿到自己从事的每一项工作中去,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快部队建设步伐。 --> (解放军报 2003年06月26日 第1版)
两性学堂--关注两性健康 学习两性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