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扛红旗” 农民饿肚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30日06:20 天府早报 | ||
据新华社电 安徽省休宁县和祁门县,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调低部分乡镇虚报的农民收入数,重新戴回了脱去十多年的贫困县帽子。这件本来值得肯定的事情,却遭到了黄山市一些领导的批评,理由是“有损黄山形象”。对此,黄山的一些干部群众议论纷纷。 扶贫县:人均收入上两千元 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黄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24元,比安徽省平均水平高出300多元,在安徽省17个市中位列第五。但据记者了解,黄山市的4县3区中,有3个县是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安徽省3个不通公路的乡全在黄山。全市142个乡镇中,通油路的乡镇45个,不通油路的乡镇占了安徽省的近一半;1170个村子,不通公路的有230个,不通电话的32个,不通电的5个。数字与事实的强烈反差,不能不使人疑窦丛生。 浮夸风:三组数字相差千元 黄山市徽州区洽舍乡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3个数字,高低之差达到1000元。这个乡2002年工作总结中写道:“全乡农村总收入为1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0元”;而记者拿到的洽舍乡贫困情况的汇报材料上却写着:2002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16元,全乡4个村均在1000元以下;到了黄山市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报表上,洽舍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又变成1847元。副乡长张翠英说,人均纯收入816元是乡里实际调查出的数字,上报的1360元是出于多种考虑的“形象数字”。 究原因:竟是领导“扛红旗” 为何会有“形象数字”,记者在休宁县汊口乡得到一种说法。汊口乡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原计划上报1900元,县里不同意,要求上报2100元。 对于同一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数的差异,黄山市统计局干部王南星说,全市分乡镇统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是根据各乡镇布点的样本户实际收支账得出来的,是合法有效的数字。一些基层干部却不同意这种解释。休宁县汪村镇镇长汪永平等人称,镇里6个行政村中有3个是贫困村,统计局的样本户全部集中在2个较富的村里,实际情况就这样掩盖掉了。这实际上是“干部扛红旗,农民饿肚皮”。 搞扶贫:领导干部都不下乡 据介绍,黄山部分山区返贫状况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此,黄山市组织市直机关干部下乡包点扶贫,实施了声势浩大的“千人扶贫工程”。然而,记者走访的一些贫困村却没有见到扶贫干部。 汊口乡小阜村离黄山市中心仅20公里,全村122幢民房,有近100幢残、破、漏,20多年来只盖起了半幢新房子。 这个村人均纯收入在700元左 右,150户都是困难户。村里想筹集点资金修整茶园和竹园,但向上跑了十多趟都没人搭理。白际乡全村农民年均收入在600元左右,一年只有半年粮。村民组长项玉海苦笑着说:乡干部已有好几年没见了。去年春天,新上任的乡长倒是来过一次,是来催缴前3年的农业税的。 黄山市农业部门的一位老同志说,“千人扶贫工程”实际是“花架子工程”。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2年10月,黄山市特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共6万人,比1997年末多2万人。 树形象:一味追求表面政绩 黄山到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形象?是实事求是,还是虚报浮夸;干部是一心为民办实事、谋实利,还是追求一时的表面政绩?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黄山的“形象”问题正引起各级干部的反思。 问题在于,“好大喜功,浮夸虚报”的风气在黄山并没有绝迹。去年歙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70元,没有完成增长100元的任务指标,市领导听后不高兴地要统计部门再调查一下,看看是不是县里干部的“主观因素”造成的。一位市领导还批评休宁、祁门两县向上反映本县部分乡镇贫困问题的做法,认为这是“为了几个扶贫款卑躬屈膝”,“损害了黄山的形象”。
两性学堂--关注两性健康 学习两性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