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龙门港南村海上党支部带领渔民致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30日14:27 新桂网-广西日报 | ||
新桂网-广西日报 记者李秀翔 通讯员徐传英 黄忠解 村庄里,幢幢渔家新楼耸立在绿树浓荫间;码头边,休渔回港的近80艘大马力渔船整齐排列,气派非凡;浅海旁,吊养大蚝和网箱养鱼的养殖长廊绵延成几十里;远海上,近百座错落的小岛与长天共一色,蔚为壮观…… 走进四面环海的龙门港南村,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渔村图画,让人陶醉,乐不思归。 如今的南村人,不单为南村的山水骄傲,更为富足的生活自豪:全村86%的家庭建起了楼房,98%的家庭通上了电话,家家户户通水通电烧上了煤气。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568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南村何以有今日?问渔民,渔民说:因为我们有海上党支部带领我们闯大海;问党员,党员说:少说多做,让渔民通过我们来认识党。 防盗抢险的主心骨 前些年,南村渔民出海捕捞,大多单船独户,不时遭遇海盗和其它的海事。 1998年3月16日中午,在北部湾靠近公海渔区捕鱼的李启文听到舱面的狗叫声后刚跨出舱门想探个究竟,7名头戴黑色面罩、眼露凶光的海盗已跳上渔船,其中两人用刀枪堵住刚想反抗的渔民,其余人就搜身倒柜,拆走新买的彩色雷达,抢走现金及其它物品后扬长而去。这次遭抢,共损失近2万元。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南村渔民5次遭海盗洗劫,损失30多万元,给渔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一时间,南村渔民人心惶惶,严重影响了渔业生产。 多次遭劫揪紧了老支书李雄的心。他赶紧召开支部大会商量对策,并提议将分散的渔船组织为船队,每支船队由一个党小组负责组织领导,以充分发挥海上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后凡在海盗出没的海区作业,除加强雷达搜索外,每条船都派出观察哨和配备高频对讲机,保证渔船报告情况和党支部指挥及时畅通。 有了党支部的组织和部署,南村渔民踏实多了。以后出海,村里渔民都结队而行,严阵以待,随时反抗来犯的海盗。 1998年5月17日,天黑得特别早,不到19时,海面就罩上了一层薄雾。突然,正驾船作业的渔民谢景山从雷达上发现一艘可疑的快艇正向作业区快速开来,便赶紧向其他同伴发出警报。海盗船转眼靠近了他的船只,并开枪射击要他立即停船。正当谢景山一边躲避海盗的枪弹,一边与海盗船周旋的危急关头,在同一海域作业的南村10多艘渔船在海上党支部的指挥下,毫不畏惧地向海盗船包抄过来。猖狂一时的海盗第一次见到南村渔民的勇敢、团结的气势,吓得调头就向公海方向逃去。海盗贼心不死,先后又两次偷袭渔民船只,但都由于南村渔民的严密组织和快速反应落荒而逃。以后的日子里,海盗船再也不敢随意靠近南村的渔船。 在浩瀚的大海上捕鱼捞虾,一旦碰上大风大浪、机器故障和其它碰撞事故,如果没有其它船只的及时援助,渔船和渔民随时会有船毁人亡的危险。海上党支部始终把安全生产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要求每一名党员在遇上急、难、险的关键时刻,一定要冲锋在前,成为渔民的主心骨。 2000年3月19日凌晨5时45分,在北部湾某海域作业的桂钦渔机1107号船不幸被一艘大货轮撞沉,不同程度受伤的6名渔民全部落入大海。天下着冷雨,刮着寒风,海水冰得刺骨。可落水的渔民没有慌乱。他们坚信,收到信号的海上党支部很快会组织附近船只赶来援救。大家相互鼓励相互照应,在海水中顽强地坚持着。不到一个小时,桂钦渔机1115号渔船和其他渔船在海上党支部的指挥下及时赶到,将水中的6名渔民全部营救上船,并设法把他们安全送达最近的北海港。那天下午,海上支部委员跟镇、村干部带上渔民家属赶到北海港,看望脱险的渔民。 过去,民间有“渔船赶海三分命”之说,出海前都祈求神灵保佑;遇到海事,渔民宁愿捞死人“积阴德”也不愿救活人遭“倒楣”。自从有了海上党支部,赶海的渔民不再信“邪”。支部成立6年多来,共救起落水渔民24人,防止海难事故7次,为渔民解决各类纠纷56起,提供台风警报32次,直接挽回经济损失600多万元。 远洋捕捞的导航灯 南村的渔民不同于同镇的东、西、北三个村,因为是纯渔业村,既没田播稻谷也无地种蔬菜,一些渔户吃饱肚子都成问题。随着近海资源的逐渐枯竭,小规模生产十分不景气,困难户的日子过得更是紧巴巴。向深海及远海发展是海洋捕捞的出路。 为了提高渔民的捕捞技术,海上党支部领导班子引导渔民依靠科技更新网具,在发展大马力捕捞渔船的同时,从广东、海南等沿海捕捞业发达地区以及驻龙门港海军请来科技专家,向渔民讲授雷达探测、卫星导航、声纳探鱼仪等高新技术知识,提高渔民的整体科技水平,考试不过关者一律不能出海。在海上党支部的带领下,去年全村80%以上的渔船添置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大大提高了捕捞产量。为了带动村里的贫困渔民共同致富,海上党支部发动党员组织渔民创办捕捞船联合体,购买大功率捕捞渔船发展深海远洋作业。党员们积极响应,每人联系2到3户渔户作为自己的传帮带对象。 渔户包培信因缺少资金购买渔船,一时就业无门,两个小孩在校读书,生活相当困难。现任海上党支部书记吴振贵得知情况后,主动找他谈心,并为其作担保筹集资金入股自己的渔船。当年,包培信纯收入达到3万多元。几年的传帮带,让包培信彻底摆脱了贫困。如今,包培信不仅盖起了一幢192平方米的钢筋水泥楼房,还有了自己的渔船,当上了“大公”(即船长),熟练地掌握了海洋捕捞技术。 党员陈伟强花费24万多元建起的三层楼房十分抢眼。单是10多平方米豪华的整体厨房装修,就花了5000多元,还不包括大容量的冰箱和其它电器。 今年不到40岁的陈伟强,1985年入的党。1979年高中一毕业他就开始学养蚝,因为经验不足,收益不大。老党员苏桂金看好他的勤快肯干,就主动带他出海,教他开大船、探渔汛、学捕捞。两年后,已“出道”的陈伟强自己买了渔船。出海捕鱼加上养大蚝,家里的生活逐渐殷实。去年初,看到本村的陈成宽、苏桂伟两家人生活困难,一时找不到脱贫的路子,陈伟强就找上门去,说是要像苏桂金当年带自己一样,把他们两户人家带出来。他想方设法帮助两家人筹资贷款,每户入股20万元,共投资60万元购买了一艘设备先进的大马力渔船。他自当船长,带着陈成宽、苏桂伟和另请的5名渔民,风里浪里闯大海。去年,陈伟强捕捞船联合体渔业产量230吨,产值70万元,纯收入21万元。 见到陈成宽、苏桂伟时,他俩正满身油污地忙着检修渔船。陈成宽开心地告诉记者,20万元的贷款他已还了近15万,等还清贷款,他接下来的日子肯定会一天天好起来。 在海上支部的带领下,海上支部的党群致富联合体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18个,27名党员全部参与,共联合52户208名渔民共同致富。 近海养殖的带头人 随着浅海产品资源的不断减少,海上党支部及时引导渔民摒弃传统的以捕为生活唯一出路的旧观念,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走捕养结合的发展之路,拓宽渔民的增收渠道。在这方面,党员陈泽文、伍桂珍堪称是带头的“典范”,他们带头搞网箱养鱼和吊养大蚝,带动了整个村乃至全镇的养殖发展。 在龙门镇海军码头对面的陈泽文网箱养殖场,我们见到了陈泽文的妻子梁翠珍。说起自己的丈夫,她满脸的自豪和骄傲。1995年,从部队复员的陈泽文投资3万元率先搞起了网箱养鱼。第二年,一场台风让他的钱都打了水漂。1998年,在区、镇水产部门的指导下,陈泽文网箱养鱼和吊养大蚝大获成功,由此也积累起丰富的养殖经验。2001年4月,陈泽文响应钦南区委开展创建“党群致富联合体”活动的号召,带领两户群众,合股创建联合体,投资70多万元在原有养殖规模的基础上扩大生产,网箱从原有的7个增加到59个,养殖的品种有鲈鱼、真鲷、美国红鱼和鲑鱼等。去年,联合体产值38万元,纯收入12万元。 胆大心细的陈泽文走南闯北,认识的老板自然比较多。除了手把手教村里的渔民养殖技术外,他还常拉一些老板过来,解决其他渔民的销路问题。陈泽文脑子转得快,发现哪种鱼好卖,他就抓紧试养。他了解到清明前后福建、江浙一带的老板对鲑鱼的需求量很大,价格可达400多元1公斤。看准了路子的陈泽文赶紧从厦门以每尾2元的价格购进10万尾鱼苗空运南宁。除自己留下1万尾放养外,其余的都转让给其他渔户放养。今年,精明能干的陈泽文被厦门、台湾的老板看中,让他入股合伙共投资100多万元搞起了虾苗孵化场,并雇请了9名市水产学校的学生作帮手,仅上半年就收回了40多万。梁翠珍说,如果这条路子好走,陈泽文准备带更多的渔民一起干。 今年50出头的伍桂珍40多岁入的党。她曾获得农民技术员证书,是村里人公认的养蚝专家。2001年,她跟另两名党员陈福平、郭包荣发动带领郭乃英等8名群众,投资16万元合股创建了大蚝联合吊养场。目前,该联合体养殖的面积达到11亩,吊养蚝苗6万支,去年产值60万元,年纯收入达到3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2.1万元。虽然前段时间因为非典影响了销路,但对今年的收成,伍大姐相信,如果没什么其它天气意外,赚个八九万元不成问题。 良好的收益带热了全村海水养殖的热潮。现在,南村的养殖户由原来的15户发展到100多户,80%的村民参与养殖。大蚝、鲈鱼、美国红鱼等海鲜珍品的高密度精养面积达1050亩,预计今年的海水养殖产值将突破1000万元大关。 “漂泊部落”的温暖窝 南村位于钦州西岸,有浅海滩涂1800多亩,是一个以海洋捕捞、养殖为主的纯渔业村。全村共有358户1466人,有60匹马力以上的大渔船78艘。 前些年,因为渔民常年累月出海作业,渔船分散,流动性大,管理起来难度不小,村里的党员很难过上几次正常的组织生活。为了使渔民流动党员“离港离村不离党,跟着支部闯富路”,1996年7月,南村党总支决定分设海上和陆上党支部,支部根据各自实际开展党的工作。海上党支部的成立,创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单一模式,寓党员教育管理于动态管理中。党支部建到了船上,党的组织生活也移到了船上。出海期间,海上党支部以收听电台、三五艘船集中学习、用对讲机联系等形式,相互传递、了解上级党组织的新精神和新要求;伏季休渔期间,则集中组织党员系统培训和开展学文件、上党课、学法规等活动。而支部委员则利用开支部会、渔船回港停泊等空闲时间,向党员和渔民了解情况,与党员、渔民交心,沟通思想。 常年远离家庭到海南、湛江、电白渔场捕捞,一出海就是10天半个月,风里雨里,出门的丈夫、儿子总让家人牵挂。海上党支部从细处着手,挂着东家的夫妻团结,念着西家的子女读书。每当渔民鱼满舱船靠港的时候,海上党支部就提前把信息汇报给岸上的村党总支,组织渔民的妻子、子女赶往团聚;一到伏季休渔时,村里的支书就带着治安小组轮流夜间巡逻看护渔船,让这些出海的兄弟在家踏踏实实地过上一段舒心日子。 渔民的家庭矛盾,海上支部也把它当成自家的事来调解。渔民满桂进与妻子罗莲娟因互相猜疑闹腾着要离婚。支部书记得知情况后,3次利用渔船回港的机会,登门向罗莲娟介绍满桂进在海上作业的艰辛及平时的表现,使两人消除误会和好如初。现在的罗莲娟不但支持、鼓励丈夫出海捕捞,自己在村里也开了一家杂货批发店,一家人小日子比往昔过得更有滋有味。 村里买船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从外地购回的船大多是港式虾船,用的是英国制造的吉娜柴油机。渔机要维修,得到广东买零件。为了方便群众,海上党支部协助村党总支成立了龙南渔业公司,帮助出海渔船代购各种渔需物资,并经常联系作业中的渔船,热心为渔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处置突发事件。 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海上党支部的心头事。为这,71岁的老党员苏振荣也没闲着。要是从公社、大队那会儿算起,苏老伯是几十年的老支书了。以他半个世纪的党龄和他的为人,他的威望在村里最高。虽然现在不当支书了,可村里的事他没少操心。村民捐资建文娱活动中心时,他既捐钱又出力,帮着村里专门管理这笔钱的收支账目。几年来,海上党支部积极协助村党总支为渔民办实事,先后投入80多万元修建学校和接水电等14个项目,让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现在的南村,不管渔船走多远都有党支部,不管渔民走到哪里,都有党员在发挥作用。党员们用自身的行动折服了朝夕相处的渔民兄弟。大家说,有这样的党员,走到哪我们都跟着!1996年7月海上党支部成立时,有党员14人。短短几年,已发展到现在的27人,还有18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夜幕中的南村街道喧闹,下棋的、唱卡拉OK的村民怡然自得;近海的沙滩上,海风徐徐,人们围坐一起,说打渔,聊趣事,风景随处可见……难怪村里的姑娘不爱外嫁,即便嫁出去,几年后也会携夫带儿回来——因为这里的美丽,更因为这里的团结和富足。 作者:李秀翔 徐传英 黄忠解
两性学堂--关注两性健康 学习两性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