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小家保大家——安徽淮河行蓄洪区见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08日15:11 新华网 | ||
新华网安徽阜阳7月8日电 舍小家保大家——安徽淮河行蓄洪区见闻 新华社记者葛如江 董峻 李柯勇 7月4日下午,记者冒雨登上冲锋舟。此时的蒙洼蓄洪区已是一片汪洋泽国,居民生活的庄台已变成了一个个岛屿。 顺流而下,我们的冲锋舟在张宏杰的家门口停下。他的家住在王家坝镇自由村的一个庄台下面,7月3日王家坝开闸泄洪,第二天下午洪水就淹没到他家门口了。 未等我们上岸,张宏杰就走出来接我们。说起大水造成的损失,他说,蒙洼地区今年春季小麦减产一半左右,高的亩产不过300斤。本指望秋季多收获一点,没想到开闸放水,庄稼全淹在水里了,损失可大了。他家种了6亩花生,2亩大豆,光种子、化肥的成本每亩少说100元。“今年的花生、大豆长得特别好,要是不放水准是个好收成。” 张老汉告诉我们,如果洪水能在阴历6月退了,农民还能补种点庄稼。如果洪水退得迟了,过了季节,老百姓损失就更大了。 1991年两次开闸泄洪将他家的房子冲毁了。现在他家的3间砖瓦房虽算不上很好,但也是1997年新建的,当时花了2万多元。1991年大水后,孩子就外出打工了,攒了几年,才建起了这房子。今年恐怕房子也要被淹了。他说:“蒙洼常发水,老百姓好不容易挣点钱,就让大水冲走了。” 早在两天前小孩、粮食以及能搬走的东西都被转走了,只有电话还在。他和老伴暂时留守。听说上午村干部还来动员他快点搬到庄台上去。他笑着对我们说:“来得及,庄台就在上面,说走就走,不会有危险。” 60多岁的张宏杰已记不清这是蒙洼第几次开闸蓄洪了,在他的印象中,王家坝闸经常开闸放水。记者问他:“开闸放水,让你们受灾,老百姓乐意吗?”张老汉很爽快地说:“说心里话,让谁受灾都不乐意。如果不开闸蓄洪,我们的大坝能顶得住,蒙洼也不会受灾。但我们老百姓知道蒙洼本来就是蓄洪区,要服从大局呀!”他的老伴说:“如果蒙洼不蓄洪,上游和下游可能就有危险,一旦那些地方淹了,损失可能比我们要大得多。我们受一点小灾是为了保上下游不受大灾。” 给记者驾驶冲锋舟的郎师傅说,其实国家没有忘记蒙洼人民所作的牺牲,这几年国家也花钱为我们蒙洼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比如修路建桥、加固淮河大堤、建了新的庄台,现在的路都是水泥路啦,好走得很,村民们也喝上了自来水。他说:“国家能够理解我们,就像父母能够理解儿女,我们老百姓做点牺牲有多少不值得呢?!” 张老汉说:“这几年蒙洼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比改革开放前,我们的日子不知要好多少倍!如今有一点灾,我们也能挺得过去。” 走进王家坝镇赵郢村12组,记者看到大人们在自家门前摘毛豆,孩子们则在顽皮嬉戏。村民张洪图热情地请记者进屋,他家尽管没什么高档家具,但倒也整理得井井有条。记者和他聊起灾情,他说:“蓄洪了地里的庄稼免不了要受灾。”记者问:“你们知道国家有新的补偿政策?”他说:“知道一点。但老百姓也不能伸手向国家要,一是受灾面积大。如果就是我一家,向政府要一点也不要紧。蒙洼这么大,大家都去要,国家经济不发达,政府也难以承担;二是行洪也是没办法的事。村民懂得顾全大局的道理。” 7月7日下午,站在颍上县王岗镇的保庄圩堤上向南远眺,唐垛湖行洪区已是波光粼粼。7月6日的行洪刹那间将这片8万多亩耕地变成了水的世界。而身后,近处的庄稼和远处整齐茂盛的林网交相辉映,满眼葱翠。 “农村改革以来,俺们的日子好过多了。现在俺家12口人,13亩承包地,8间平房,尽管粮食、衣被、猪、牛都搬迁了出来,至少也要损失上万元。但为了沿淮更多的人生命财产安全,政府要在这里行洪,俺没说的。”赛涧乡罗台村51岁的老农姜多广说起这话眼里噙着热泪。 十几名群众纷纷围上来向我们叙损失,但对政府的行洪决定无一例外地都表示支持。谈到这里,赛涧乡乡长徐东辉感慨地说:“多好的群众啊!”(完)(来源:新华网)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