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达战地见闻之二:战乱之地的艰辛岁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09日09:33 新华网 | ||
新华社记者韩传号 老远就听见手扶拖拉机一样的轰鸣声,梁有昶说那是分社的老式发电机。巴格达分社院门紧锁,院内贴着鲜红的中国国旗,以及CHINAPRESS的标志。门铃响过,巴格达分社雇员贾迈勒打开大门,分社的狗“花花”迎面扑上来摇尾巴。我们卸下满满两车的生活必需品,肉食、豆制品、纯净水等等,都是从安曼采购的。分社一楼土灰色,二楼仅有的两间客房内 梁有昶要为我们买几瓶洗发液,几双拖鞋。我带上相机跟着他出去看看。走了不到五分钟,进了附近的一家商店,感觉跟中国乡村小卖部一样。买到了洗发液,店主说拖鞋早就卖完了。只好换一家,最终还是没能买到急需的拖鞋。路边的小贩正在兜售发蔫的水果,估计都快要烂了,上面聚满了苍蝇,仍有不少人围着挑来挑去。面包店里也是拥挤不堪。几个小孩子在面前又蹦又跳,一个劲要我给他们拍照。 于是拍了几张照片,回到分社后调试海事卫星,线路通畅顺利传出。然后大家一起张罗在巴格达的第一顿饭,勉强填了肚皮。我洗完碗,到二楼,躺在床上想休息一会,结果头一贴枕头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战争期间,巴格达的政府建筑、外国机构都遭到抢掠和破坏,中国使馆也未能幸免。好在分社所在的曼苏尔区是平民区,王波和梁有昶撤离后由雇员贾迈勒照看。贾迈勒和妻子平时吃住都在分社。好几拨打算抢劫分社的盗贼见有本地人都空手而归。尽管如此,经历了这场战争的巴格达分社还是脏乱不堪。到处可见厚厚的尘土,院内的草坪还是夏季就已枯黄一片。 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曾在伊拉克投下了大量的贫铀弹。这次战争造成了大量基础设施被破坏,水厂也不能正常工作。世界卫生组织多次警告说,巴格达饮用水污染严重。用分社的自来水洗锅,锅底很快就有黄黄的铁锈沉淀。伊拉克生产的“纯净水”根本不纯,放时间稍长就能见到厚厚的杂质。每次煮米饭,我们都是先用自来水冲洗电饭锅,然后用从约旦带来的纯净水冲一遍,最后用纯净水淘米。吵菜、煮面条都用纯净水。每天饭后洗碗基本上由我承包,因为我不会做饭。 马晓霖和王波年龄稍大,能够变换着花样,将几样常见蔬菜和肉罐头一炒,我们的饭桌上就有了可口的饭菜。在巴格达总共吃过两三次鱼,一次是在街头买来的,据说是从科威特走私入境,一条鱼要二三十美圆;另一次是分社兼职保镖哈桑的主人从伊拉克北部带来的大鱼,没舍得一次吃完,象过节一样将鱼收拾干净,闻香知味后留下不少口水,然后才大快朵颐。肉价也很贵,据说比战前翻了好几番,因此我们吃的菜里肉末居多。 电力供应时好时坏,而且分地区分时段,据说我们刚到巴格达时的电能只有战前的20%。分社有两台老式柴油发电机,所有用电基本上靠它们保障。但是噪声极大,经常有邻居过来提意见;而且经常出故障,好几次我用海事卫星发稿时因为没插电池突然停电而断线。正是盛夏时节,房间内热得象蒸笼。虽然有电扇、另一间房里还有空调,我们担心负荷过多会拖垮老式发电机从来就不敢开。 开战之初,美军就轰炸了巴格达电信中心,以致市区通讯中断。我们发稿、对外联系全部依靠海事卫星,新闻来源少得可怜。一天夜里,我因为要传很多照片,多用了一阵海事卫星,突然听见头顶飞机盘旋的声音。发完稿件一看时间,已经是凌晨一点多,美军飞机还是没有要走的意思。我急忙关灯,拔掉海事卫星的电池,和马晓霖跑到楼下。前几天巴格达分社附近来了一条母狗,“花花”每到后半夜就要汪汪叫。我们下楼关了发电机,分社周围顿时陷入一片黑暗。“花花”这时也不敢叫唤,只是温顺地趴在我的脚下让我为它按摩。 我们进入巴格达后美军就没有空袭过什么目标,每天飞来飞去的直升机基本上都是例行巡逻。我们四个人住在巴格达分社,其余的外国记者都在天堂广场边的巴勒斯坦饭店居住。马晓霖一直担心,我们5部海事卫星容易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信号源,如果美军截获这些信号却弄不清发射信号的目的,就很有可能向我们扔炸弹。我隐约记起在国内时看的一条新闻,说美军都有夜视装置,在地面稍做走动都能看得见。告诉马晓霖之后,我自己也越想越怕。 于是我们尽量一动不动,连呼吸似乎都要凝滞。两个男人和一条狗仿佛一座雕像,任听飞机螺旋桨的盘旋声,除此之外就是黑暗中的一片沉寂。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直到两架美军飞机飞走。(完)(来源:新华网)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 ||